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夜讀 | 有1000萬資產也算窮人?
uSMART盈立智投 02-23 20:41

作者:付一夫

來源:星圖金融研究院

“在上海,一個1000萬資產的家庭,其實是一個窮人家庭。”

近日,某知名私募基金經理在一場路演中發表了這樣的觀點,隨即引爆了輿論。儘管在事件發酵後,當事人所在公司試圖挽尊,表示只是一句“玩笑話”,相關自媒體放大的解讀更多隻是“斷章取義”,但似乎依然難以讓廣大網友信服。

先不管1000萬資產的家庭在上海是什麼水平,就全國層面來看,如此體量的資產規模絕對算得上是富人。根據胡潤百富發佈的《2022中國高淨值人羣家族傳承報告》,我國擁有千萬淨資產的家庭數量205.9萬戶;而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的統計,我國現有近5億戶家庭,這便意味着1000萬資產就已經超越了全國99.6%的家庭。

其實不用說1000萬資產,就算月入過萬在全國都絕對稱得上是高收入人士。數據不會說謊,我們不妨扒一扒統計資料,看看國人的收入到底是怎樣的情況。

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爲36883元,即人均可支配的月收入爲3074元;其中,城鄉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爲49283元和20133元,摺合成月均可支配收入約爲4107元和1678元。

當然,這些只是相對籠統的統計,平均數往往無法反映事情的全部,我們還需從結構上對不同人羣的收入水平做一番深入考察。

按照《中國統計年鑑》的統計口徑,依據收入水平的不同,可以將全國居民人數進行五等份分組。從下圖中可以更爲清晰地看到:

我國收入水平最高的前20%數量的居民,2022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爲90166元,摺合每個月約7515元,大幅度領先於其他80%的人;

位於第二、三梯隊的中等偏上收入羣體與中等收入羣體,2022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爲47397元和30598元,摺合每個月約爲3950元和2550元;

中等偏下收入羣體與低收入羣體,202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則分別爲19303元和8601元,摺合每個月爲1609元和717元。

結合全國14億人口的總規模,不難發現大,約有5.6億人(中間偏下戶和低收入戶)的月均可支配收入在2000元以下,即便是收入最高的那2.8億人(高收入戶),其月均可支配收入整體上也沒有達到1萬元的門檻。不僅如此,不同羣體的收入差距同樣較大,其中最低收入的20%居民,其收入水平甚至還不到最高收入20%居民的1/10。

區域層面來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不含港澳臺)當中,只有8個地區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了全國整體水平,分別爲上海79610元、北京77415元、浙江60302元、江蘇49862元、天津48976元、廣東47065元、福建43118元、山東37560元;其餘23個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低於全國整體水平。

若是換算成月度來看,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5000元的只有上海(6634元)、北京(6451元)和浙江(5025元),這三個省市常住人口數量之和約爲1.1億人,佔全國比重僅有不到8%;而每月人均可支配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省市多大22個,其中排名最低的甘肅,每月人均可支配僅有1939元,還不到上海和北京的1/3。

另外,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佈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也能說明問題。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9.89億。其中,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網民羣體佔比爲29.3%,約2.9億人,尚不足三成;月收入在2001~5000元的網民羣體佔比爲32.7%,約3.23億人;有收入但月收入在1000元及以下的網民羣體佔比爲15.3%,約1.5億人;還有22.7%的網民沒有收入,約2.25億人。

數據還暗示着這樣的現實:我國仍有3億多人不是互聯網用戶,這當中又以老人和小孩爲主,前者有些是依靠養老金維持生計,有些很可能還缺少最低的生活保障,而後者可能還在求學階段,基本沒有什麼收入來源。

 

如此一來,我國月收入低於5000元的人羣規模之龐大,很可能超出很多人的想象,而月入過萬的人口數量,無疑更是少之又少,客觀上也印證出,每個月想要獲得1萬元以上的收入,着實是不太容易。

那麼,月入過萬的人都在哪裏呢?

其實不難想象,由於居民收入水平與當地經濟態勢呈高度正相關,故而那些高收入人羣通常都雲集在北上廣、江浙滬等經濟社會相對發達的地區,這與前文的數據統計也是相吻合的。

進一步地,我們還可以通過行業數據來找到這羣人。

由於2022年的數據尚未公佈,這裏採用2021年的數據來加以分析。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2021年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爲106837元;在19個行業大類中,年平均工資最高的3個行業分別是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201506元,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的151776元,金融業的150843元,分別爲全國平均水平的1.89倍、1.42倍和1.41倍。

而收入較低的行業包括住宿和餐飲業的53631元,農林牧漁業的53819元等。而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的平均工資分佈結構,大體也呈現出類似的態勢。

可以發現,只有在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以及金融業這三個行業裏,就業人員每月平均工資才更有機會超過1萬元,而其他行業的整體工資水平相對較低,除非在業內能做到特別突出的成績,否則很難月薪過萬。

不過,這三個高薪行業普遍都具有較高的門檻和各式各樣的問題。比如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也就是俗稱的IT行業,其工作強度之大、時間之長可謂是遠近聞名,近些年關於互聯網大廠996的討論屢見不鮮,諸如“拿命換錢”、內卷等問題也越來越不受歡迎;再如科學研究服務業和金融業,大都對於學歷有着較高要求,並且要具備過硬的專業素養和較深的工作資歷。這似乎也註定了,有資格進入到這三個行業並拿到高薪的,只有少部分人。

值得注意的是,私營單位就業人員的工資水平普遍要少於非私營單位。從數據上看,2021年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爲62884元,明顯低於非私營單位的106837元;而對於工資水平最高的三個行業來說,私營單位就業人員每年要比非私營單位的就業人員足足少賺6~8萬元。

考慮到城鎮非私營單位裏多爲央企國企,工資的差異似乎有些令人出乎意料。因爲在很多人眼裏,央企國企應該是朝九晚五、喝茶看報、收入平平的工作狀態。事實上,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尤其是國家長年以來一直致力於國有企業改革,並不斷取得累累碩果,各個央企國企整體上從治理到經營能力,再到國有資本配置效率均有顯著提升,繼而也在一定程度上擡高了從業人員的薪資待遇。

這或許也可以解釋,爲什麼近兩年越來越多的人都想要擠進央企國企去工作。

至此,通過以上各方面的考察,相信你對國人的收入狀況已經有了一個系統性地把握。

其實,當你在北上廣深這樣的大城市裏,看慣了大城市裏的商圈林立與車水馬龍、聽慣了經濟大勢與科技熱點、穿慣了精緻的套裝或品牌、用慣了iPhone和MacBook,或許會想當然地認爲,這就是整個國家應有的模樣。

然而,你很可能不知道的是,北上廣深這四個一線城市的總面積,僅僅佔據全國的0.33%,哪怕再加上其他幾十個發達城市的面積,佔全國的比重也僅有5%左右;這便意味着,全國面積95%的土地上發生的事情,是很多人都不曾看清的存在。

比如前兩年備受熱議的“我國還有將近13億的中國人沒有出過國,10億中國人從未坐過飛機,5億中國人還沒用上馬桶”,就顛覆了很多人的認知。

所以,如果你擁有每個月七八千或者一萬元的收入,千萬不要覺得自卑或是沮喪,因爲你真的已經很了不起了。

不過話說回來,任何人都想要追求更高的收入。那麼在當前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下,任何人不管從事什麼行業的工作,都應該不斷地提升自身知識儲備、業務水平和各方面能力,如此方能保持自己在職場中的競爭優勢,進而可以獲得更多升職加薪的機會,只要收入能持續提高,我們自然就更有底氣去應對各種生活上的問題,無論是日常開銷還是房貸車貸。

另外,有餘力的人還可以考慮在不影響本職工作的前提下,嘗試一些新的領域。

這種情況其實並不罕見,當下有很多年輕人都不再滿足單一職業和身份的束縛,而是傾向於去選擇能夠擁有多重職業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以此來不斷探索自己的興趣和事業發展的可能性,這就是所謂的“斜槓青年”,現已成爲年輕羣體的一種流行風尚和生活態度。

某種意義上講,加入到“斜槓”行列同樣是拓展更多收入來源、增加財富積累的一種方法,如果拿一份收入還不足以讓自己過得更好,那麼兩份三份肯定會有大幅度改善。雖然我們不能要求人人都得身兼數職,但若是時間和精力允許,多去嘗試總歸沒有壞處。

在此,也祝願每一個努力奮鬥的人,都能夠獲得應有的回報。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It does not constitute an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