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浙商宏觀李超;作者:浙商李超宏觀團隊
核心觀點
2023年地方兩會總體延續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主基調。預計2023年全國GDP增速為5%,“頭號任務”強調經濟高質量發展。經濟發展的抓手方面,重大項目較2022年更加積極,但主要起到託底經濟的作用;擴消費是重要方向,關注地方政府消費券量的邊際提升,但總體提振作用有限;地產領域,預計新發展模式是工作重點,城市更新是重要拉動;招商引資力度強,“畝均論英雄”是方法論;鼓勵出海搶訂單,製造業是重要方向。
內容摘要
>>各省GDP目標值窺探全國:預計2023年全國GDP增速為5%,“頭號任務”強調經濟高質量發展
截至1月15日,已有31個省市區開完兩會並公佈了2023年GDP增速目標,我們可基於目前各省的GDP目標值測算全國GDP目標。2023年地方GDP加權目標值增速為5.6%,預計2023年全國GDP增速目標將較大概率設為5%,較2022年下降0.5個百分點,符合每年政府工作報吿對GDP增速目標設定按0.5個百分點逐步下移的趨勢。分省份看,除北京和天津外,其餘省份GDP目標增速均高於5%,其中作為經濟大省的廣東省、江蘇省、山東省、浙江省等均將明年目標設為5%,也具有重要的風向標意義。此外,從“頭號任務”來看,更加強調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實施國家戰略任務。
>>重大項目:託底經濟,核心關注四大方向
從重大項目的體量來看,2023年重大項目投資額較2022年出現提升,已公佈的數據顯示,2023年10省重大項目投資額較2022年增長1.67萬億,重大項目對經濟增長仍能起到託底作用。從關注方向看,核心在四個領域:一是高效益基建項目,如5G基站、新型電力系統、城市軌道交通等新基建;二是通過聯動片區開發、園區開發,聚焦“三區一村”改造的城市更新項目;三是“強鏈補鏈”安全保障工程,如糧食生產儲備設施、能源安全、戰略性先進製造業等,保障“城市生命線”安全運行;四是大力支持鄉村振興、縣域基礎設施等項目,促進旅遊業、生態環保產業發展。
>>消費:鼓勵擴大消費,關注地方消費券邊際改善,但總體提振有限
在各地方政府召開的兩會中,多個地方政府會議強調促進消費是全面放開後恢復經濟的首要任務。消費券是刺激社會消費的一種有效手段,考慮到通脹隱憂,預計不會發放全國消費券,但鼓勵各地方政府結合本地實際情況,採取投放消費券措施以刺激消費。2022年12月至今,以北京、廣東廣州、廣東深圳、河北石家莊為代表的部分地方政府持續投放消費券,投放方向主要為零售、餐飲、文旅、汽車等,但受整體體量較小的影響,預計消費券對消費提振有限。
>>房地產:新發展模式是工作重點,城市更新是重要拉動
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推動房地產業向新發展模式平穩過渡”,山東省在2023年政府工作報吿中同樣強調地產新發展模式,我們認為其將作為2023年的工作重點,新發展模式的核心是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其中多主體供給的核心是低槓桿、低負債、低週轉的國有企業更多參與地產投資。當前處於轉向地產新發展模式的過渡期,山東省、河南省等地方省市已開始積極響應地產發展新模式。此外,城市更新也是地方政府工作報吿中的高頻詞,預計城市更新等存量改造投資將在今年地產投資中發揮更大作用。
>>招商引資:力度強,“畝均論英雄”是方法論
招商引資是項目建設的“源頭活水”,也是2023年地方工作的重要內容。多地政府工作報吿均把招商引資作為2023年支撐經濟發展的發力點,中西部省份力度更強,如廣西和雲南設有明確目標,力爭2023年到位資金增長15%以上,新疆還進一步提出鼓勵“產業組團式、鏈條式、集羣式轉移”。針對如何篩選招商引資鼓勵項目,“畝均論英雄”提供了重要方法論,浙江政府工作報吿在“畝均論英雄”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項目論英雄”。
>>外資:鼓勵出海搶訂單,製造業是重點方向
2023年地方政府工作報吿強調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更大力度搶訂單拓市場,鼓勵外商投資中高端製造是重點方向。隨着疫情防控優化,人員流動鬆綁,出海“搶訂單”的熱潮席捲全國。12月以來,包括廣東、浙江、江蘇、四川、海南、山東等地都已組織外貿企業奔赴歐洲、東南亞、中東、日本等地,主動尋覓海外商機,拓展國際訂單資源。
>>風險提示
政策落地不及預期。
正文
截至1月15日,已有31個省市區開完兩會並公佈了2023年GDP增速目標,我們可基於目前各省的GDP目標值測算全國GDP目標:2019年以來,地方GDP加權目標值均高於全國GDP增速,且兩者差距較為穩定地在0.6-0.8區間波動,其中2019年和2022年加權目標增速較全國目標增速高出0.6個百分點,2021年高出0.8個百分點。以此推算,2023年地方GDP加權目標值增速為5.6%,預計2023年全國GDP增速目標將設為5%的概率較大,較2022年下降0.5個百分點,也符合每年政府工作報吿對GDP增速目標設定按0.5個百分點逐步下移的趨勢(2018年目標為6.5%,2019年目標為6%-6.5%,2021年目標為6.0%,2022年為5.5%)。
分省份看,除北京和天津外,其餘省份GDP目標增速均高於5%,其中:
8個省份將GDP目標定在6.5及以上(其GDP在全國佔比之和為17.3%,後同),12個省份將GDP目標定為6%(GDP佔比31%)、3個省份將GDP目標定在5.5%(GDP佔比8.6%)、6個省份將GDP目標定為5%(GDP佔比30%)、僅有2個省份將GDP目標定為5%以下(GDP佔比4.9%)。作為經濟大省的廣東省、江蘇省、山東省、浙江省等均將明年目標設為5%,也具有重要的風向標意義。
從“頭號任務”來看,地方政府更加強調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實施國家戰略任務。比如上海提出“着力實施國家重大戰略任務,勇當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開路先鋒”;浙江強調“精準高效實施“8+4”經濟政策體系,推動經濟穩進提質”;山東明確“紮實扛牢責任推進經濟量質齊升”。
投資仍是2023年經濟增長的主要帶動變量,各地方政府也陸續制定了重大項目投資安排:
從重大項目的體量來看,2023年重大項目投資額較2022年出現提升,已公佈的數據顯示,2023年10省重大項目投資額較2022年增長1.67萬億,重大項目對經濟增長仍能起到託底作用。
從重大項目領域上看,2023年各地政府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領域持續加大投資引導,既為傳統經濟賦能增效,也為未來經濟發展蓄能增力;在農業、水利、交通等基礎領域將持續加力,為經濟保駕護航;同時,醫療設施、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的投資也會加速,加快補齊民生短板。
從重大項目關注方向來看,2023年會更加註重項目“畝均”效益和國家安全領域,打基礎、利長遠、補短板、調結構。二十大明確指出,增長速度是衡量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但不是唯一指標,未來將更關注高質量發展。例如:北京市工作報吿提到,要高水平建設城市副中心,落實城市副中心控規和高質量發展意見;湖北省工作報吿指出,要錨定投資這個最大內需,開展重大項目高質量建設年活動。梳理2023年政府工作報吿中的重大項目表述,我們認為重大項目關注方向主要有四:一是高效益基建項目,如5G基站、新型電力系統、城市軌道交通等新基建;二是通過聯動片區開發、園區開發,聚焦“三區一村”改造的城市更新項目;三是“強鏈補鏈”安全保障工程,如糧食生產儲備設施、能源安全、戰略性先進製造業等,保障“城市生命線”安全運行;四是大力支持鄉村振興、縣域基礎設施等項目,促進旅遊業、生態環保產業發展。
在各地方政府召開的兩會中,多個地方政府會議強調促進消費是全面放開後恢復經濟的首要任務。在重要性方面,北京市政府提出“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浙江省提出“把激活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總的來看,地方政府促進消費思路為刺激需求與擴大供給兩方面,在刺激需求方面,山西省提出“再發放一批電子消費券和愛心消費券。”,上海市提出“辦好‘五五消費節’等重大促消費活動”;在擴大供給方面,多個省市提出要建立新商圈,深化商圈改造提升,如重慶市提出“加快打造海陸國際中信、萬象城等新地標。”,同時促進地方產業發展。從行業來看,多個地方政府工作報吿中提到要大力發展餐飲業、零售業、新能源汽車行業、旅遊業、養老服務、夜市經濟,預期這些行業會成為2023年重點受政策支持對象。
消費券是刺激社會消費的一種有效手段,預計2023年各地方政府將結合本地實際情況,採取投放消費券措施以刺激消費。從前文中各地方政府擴消費重點方向來看,投放消費券、舉行促銷活動也是部分政府2023年促銷費工作重點。自全面放開後,我國消費亟待恢復,2022年12月以來至今,以北京、廣東廣州、廣東深圳、河北石家莊為主的部分地方政府持續投放消費券。
消費券所投放方向主要為:零售、餐飲、文旅、汽車等,這與各地方政府工作報吿中提及的重點扶持行業相吻合。從發放金額來看,各類型消費券總金額由幾十萬到幾千萬不等,其中,深圳市政府作為本輪消費券投放的“領頭羊”,在統計期間發佈7輪千萬級別以上消費券,其中“HiGo南山消費券”發放金額達上億級別。值得注意的是,廣東東莞、廣東中山、廣東深圳投放大量“年貨消費券”,表現出各地方政府渴望通過春節來促進消費的決心。
但受整體體量較小的影響,消費券對消費提振有限。我們梳理了2022年地方政府消費券發放金額,預計2022年全年消費券發放額度在100億元左右(佔2022年社零比重僅為0.02%)。年初以來,北京、廣州、河北等地也在積極發放消費券以帶動當地消費復甦,總金額約在5億元左右,在全年社零中佔比較小,消費券對地方經濟的拉動作用不宜高估。
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推動房地產業向新發展模式平穩過渡”,山東省在2023年政府工作報吿中同樣強調地產新發展模式,我們認為這將成為2023年的工作重點,新發展模式的核心是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其中多主體供給的核心是低槓桿、低負債、低週轉的國有企業。2022年3月國務院金融委會議首次提出地產新發展模式,會議指出:“要及時研究和提出有力有效的防範化解風險應對方案,提出向新發展模式轉型的配套措施”。2022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推動房地產業向新發展模式平穩過渡”。均表明建立並完善地產新發展模式是2023年地產領域工作的重中之重。1月山東省政府工作報吿摘要同樣強調要“堅持“房住不炒”,因城施策、多措並舉激活房地產市場,推動房地產業向新發展模式平穩過渡”。
對於地產新發展模式,我們曾於前期系列報吿(《房地產新發展模式會怎樣?》)中指出,新發展模式的核心是:從供給結構看,保障性質的租賃住房佔比將進一步提升;從供給主體看,低槓桿、低負債、低週轉企業將佔據更高比重;從行業格局看,房地產行業進一步公用事業化。其中,“三低”企業尤其是國有性質的主體要更多參與並在住房供應和保障體系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當前處於轉向地產新發展模式的過渡期,山東省、河南省等地方省市已開始積極響應地產發展新模式。2022年12月7日,建行山東省分行、建信住房租賃基金與濟南城市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國企)、濟南高新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國企)共同簽訂了住房租賃基金三方合作協議。保利山東置業集團(央企)、中建八局二公司(央企)、山東洺悦置業(民企)、中能建華東建投(央企)、山東魯能亙富(國企)、濟南越秀地產(國企)、銀豐投資集團(民企)、建發房產濟南事業部(國企)、金科地產(民企)、鑫都集團(民企)分別與建行山東省分行簽署合作協議。
2023年1月3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開《關於印發大力提振市場信心促進經濟穩定向好政策措施的通知》,在優化供給方面提出支持省屬建築類國有企業增強實力,撬動社會資金共同設立房地產紓困基金,推動化解問題樓盤;將商業銀行“保交樓”專項借款項目配套貸款實際投放結果作為財政資金存放的激勵因素。
此外,城市更新也是地方政府工作報吿中的高頻詞,預計城市更新等存量改造投資將在地產投資中發揮更大作用。天津、山東、廣東等地方政府工作報吿相繼將城市更新作為2023年工作重點。城市更新的範圍包括“三區一村”改造,即老舊小區、老舊廠區、老舊街區以及城中村改造,驅動投資規模遠大於過往單一的老舊小區改造。從過往投資規模和當前投資規劃估算,預計城市更新“十四五”期間拉動投資規模10-12萬億以上,期間平均每年拉動投資規模2-2.5萬億以上,對全年地產投資增速貢獻約為7%-8%,我們認為城市更新對2023年地產投資仍有支撐。
招商引資是項目建設的“源頭活水”,也是2023年地方工作的重要內容。多地政府工作報吿均把招商引資作為2023年支撐經濟發展的發力點:重要性方面,河北提出“緊緊扭住地方招商引資的牛鼻子”、內蒙古明確“全力以赴抓招商”,黑龍江表示要“提高招商引資質效”等;目標方面,廣西和雲南設有明確目標,力爭2023年到位資金增長15%以上,遼寧目標增速是10%以上;抓手方面,製造業是招商引資的重要領域,產業鏈招商是核心方向,新疆還進一步提出鼓勵“產業組團式、鏈條式、集羣式轉移”;地域分佈方面,中西部省份招商引資訴求更強。
針對如何篩選招商引資鼓勵項目,“畝均論英雄”提供了重要方法論,浙江政府工作報吿在“畝均論英雄”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項目論英雄”。“畝均論英雄”綜合改革,旨在通過畝均效益綜合評價和資源要素差別化配置,以最小的資源環境代價獲得最大的產出效益。早在2004年浙江紹興首提“不以總量論英雄”後,得到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的高度肯定。“畝均論英雄”始於浙江,推廣全國,目前31個省市區中已有24個推出了“畝均論英雄”改革。本次地方兩會,浙江在畝均論英雄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項目論英雄,在畝均的基礎上進一步精細化到項目,即誰能招引好項目、大項目,誰能最大程度集聚發展要素,誰就是地方發展的功臣。預計2023年會有更多區域推進“畝均論英雄”的探索,將為招商引資帶去更多增長動力。
2023年地方政府工作報吿強調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更大力度搶訂單拓市場,鼓勵外商投資中高端製造是重點。2022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應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與《擴大內需戰略綱要(2022-2035)》中提出的:“發揮對外開放對內需的促進作用”相呼應,其中重要的抓手便是提升利用外資水平。本次地方兩會,多地政府工作報吿也明確提出要“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全力穩住外資外貿基本盤”、“更大力度搶訂單拓市場”等。具體而言,制度上,推進投資便利化,促進內外資企業公平競爭,落實好外資企業國民待遇;方向上,鼓勵外商投資中高端製造和高新技術產業,鼓勵外資企業進一步融入我國創新體系,助推我國產業升級,如浙江明確提出“力爭實際使用外資突破200億美元、製造業使用外資佔比27%以上”。
隨着疫情防控優化,人員流動鬆綁,出海“搶訂單”的熱潮席捲全國。12月以來,包括廣東、浙江、江蘇、四川、海南、山東等地都已組織外貿企業奔赴歐洲、東南亞、中東、日本等地,主動尋覓海外商機,拓展國際訂單資源。
風險提示
政策落地不及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