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綠色金融:銀行的下個十年

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中金研究 ;作者:林英奇 李佩鳳等

我們認為,綠色金融有望成為下個十年銀行最重要的增量業務發展方向之一,綠色貸款或在十年後成為第一大信貸投向。

理由

綠色金融:銀行的下個十年。2020年中國提出“2030年碳達峯、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通過綠色金融支持經濟轉型成為新的國家戰略;同時,房地產、傳統基建等傳統信貸投向增速下滑,銀行需要尋找新的方向。全球背景下,以綠色金融為代表的可持續金融也成為國際共識,2021年人民銀行作為G20可持續金融工作組聯合主席牽頭起草《G20可持續金融路線圖》,為全球綠色金融發展提供了重要參考。在此背景下,我們認為綠色金融有望成為下個十年銀行最重要的增量業務發展方向之一。

綠色貸款:十年內或成第一大貸款投向。在MPA考核、碳減排工具等激勵政策影響下、以及銀行自身業務轉型需求背景下,國內綠色貸款增速較快,2022年餘額同比增速約為40%。向前看,我們預計未來十年綠色貸款複合增速20%以上,年均新增約12萬億元;預計10年後新增貸款中綠色貸款佔比或接近40%,超過基建貸款成為第一大投向;十年後,綠色貸款餘額有望超過房地產貸款(包括按揭和對公),僅次於基建,約佔全部貸款餘額的24%。

長期經濟效益合理。我們使用經濟價值增加值(EVA)和風險調整經濟資本回報率(RAROC)指標評價綠色貸款經濟效益。根據我們的測算,綠色貸款的經濟效益高於一般對公貸款,主要因為違約概率和資金成本較低(由於碳減排工具等政策支持)。根據人民銀行數據,近年綠色貸款不良率基本維持在0.5%以下,主要由於行業早期景氣度較高;長期來看,隨着相關行業進入成熟期,我們預計綠色貸款不良率可能最高上升至1.0%-2.0%,但經濟效益仍高於一般對公貸款。

風險

氣候變化引發潛在系統性金融風險,市場競爭加劇,政策落地不及預期。

正文

你所要了解的綠色金融

為什麼現在我們需要關注綠色金融?

可持續金融正逐漸成為國際共識。據二十國集團(G20)發佈的《可持續金融路線圖》,可持續金融的首要內容包括:支持公正和可負擔的氣候轉型,進一步整合可持續性的其他方面,包括自然和生物多樣性,以及社會問題(如能源獲取和減貧)。隨着可持續發展和經濟轉型的需要,可持續金融正日益得到重視。2021年初,G20恢復設立可持續金融研究小組,人民銀行和美國財政部任聯合主席,牽頭制定完成了《G20可持續金融路線圖》,成為國際層面引導市場資金支持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指引。2022年11月,《G20轉型金融框架》得到了G20領導人峯會的批准並被正式發佈,引導市場資金支持高排放行業穩妥有序地實現低碳轉型。

綠色金融是可持續金融的主要構成。ESG和可持續發展成為國際上廣為關注的熱點;國內看,以綠色金融為代表的可持續金融體系正在逐步搭建:2002年,國際金融公司和荷蘭銀行牽頭提出《赤道原則》,鼓勵銀行履行環境和社會責任;2018年,中國銀保監會首次提出“兩增兩控”,激勵銀行發放普惠小微貸款;2019年,聯合國發佈《負責任銀行原則》,幫助銀行推動可持續發展;2020年,中國明確提出2030年“碳達峯”和2060年“碳中和”的“雙碳”目標,計劃以綠色金融為重要抓手,不斷完善綠色金融政策體系,鼓勵銀行發揮引導社會資本投入綠色項目、加強氣候風險管理和推動排碳市場定價的作用,支持有序綠色轉型和可持續金融發展。

房地產和傳統基建貸款業務增速下行推動銀行尋找轉型方向。過去銀行貸款業務主要依賴於房地產和傳統基建行業,但近兩年來這些行業增速有所下滑,銀行需要尋找新的轉型方向。我們認為,短期貨幣政策和金融監管等激勵機制提高項目收益、吸引銀行投資,長期綠色項目由“外生性”走向“內生性”、環境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可以提升綠色貸款等產品的經濟價值創造能力,吸引銀行更多地投入可持續金融實踐。

本文中,我們首先聚焦銀行業當前在綠色金融領域的發展成果、微觀業務運營和考核。其次,綠色貸款是目前可持續金融體系下與銀行金融業務較為相關、也相對成熟的金融產品,我們試圖預測綠色貸款可為銀行帶來的增量市場規模和經濟效益。再者,我們關注宏觀層面央行鍼對銀行開展的氣候變化風險壓力測試,以及微觀層面綠色金融資源配置的不均衡現狀。最後,我們基於上述內容和分析,以典型案例為代表,探索銀行如何進一步發展綠色金融的商業模式。

當我們談論銀行ESG,我們在談論什麼?

環境、社會和治理(ESG)是當前較為成熟的可持續發展概念框架。結合我國實體經濟與金融體系的關係和政策特點,我們梳理了銀行業在ESG框架下各維度的相關內容、特色業務及實踐,並根據國內銀行公佈的ESG(社會責任)報吿整理出相關業務或實踐的量化評判標準。

圖表1:我國銀行業ESG議題和特色業務及實踐梳理

資料來源:SASB,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金融學會《中國綠色金融發展研究報吿(2021)》,公司公吿,中金公司研究部

其中,由於2016年我國央行、財政部和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1],以政府為主導的綠色金融政策框架基本構建完成,因此我國銀行目前的可持續金融產品以環境維度的綠色金融產品為主。受數據可得性所限,我們將主要針對商業銀行的綠色金融實踐展開討論。

銀行如何披露ESG成果?

我國商業銀行主要通過社會責任(ESG)信息披露體現實踐成果。目前銀行的ESG披露主要參照2009年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的《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企業社會責任指引》,同時參考全球報吿倡議組織(GRI)、《赤道原則》、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TCFD)等國際組織的ESG信息披露框架進行整合。

我國銀行的ESG信息披露主要有兩種形式:

►   ESG(或社會責任)報吿:銀行較為普遍採用的ESG披露形式。主要披露框架沿用2009年的經濟責任、社會責任、環境責任三維度,部分銀行也會接軌GRI等國際組織信息披露框架,在報吿中註明相應披露框架的內容索引。

►   環境信息披露報吿:近幾年,受氣候相關風險重視度逐漸提高影響,部分銀行紛紛開始以全行/分行形式發佈獨立的環境信息披露報吿,如2021年7月興業銀行深圳分行發佈《2020年環境信息披露報吿》[2],成為首個公開發布環境信息披露報吿的全國性銀行分支機構,2022年7月建設銀行發佈首份《環境信息披露報吿》[3],成為首個正式發佈環境信息披露報吿的國有大行。環境信息披露的報吿主要參照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指南》、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TCFD)披露建議框架。

圖表2:銀行業相關ESG指引框架國際對比

資料來源:TCFD,銀保監會,人民銀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金融倡議,銀行業協會,《企業ESG披露指南》團體標準研討會,中金公司研究部

與國際對比,我國銀行業ESG信息披露優劣並存。向前看,我們認為國內銀行業ESG信息披露的下一步發展方向應為規範化、系統化、定量化。

►   優勢:披露時間長、普及率高。我國上市銀行的社會責任報吿自2006年開始披露,迄今已持續16年。據中誠信統計,截至2021年6月30日,我國有47家上市銀行發佈2020年度ESG(或社會責任)報吿,其中包括38家A股上市銀行(含A+H股同時上市銀行)及9家H股上市銀行。在社會責任報吿中,約90%以上的銀行均表示遵循或制定了綠色金融相關的管理辦法或意見,並不同程度上披露了在管理架構、綠色運營、綠色投融資維度上的銀行實踐情況,而國際上僅28%的銀行按照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TCFD)要求披露氣候相關信息。

►   劣勢:信息披露內容範圍及口徑不一,可用性有待提高。從上市銀行公吿來看,大部分銀行都能披露綠色貸款餘額、綠色運營量化數據,但採用統計口徑及範圍不一,如計算碳排放時部分銀行計算範圍僅限為總部,部分銀行則涵蓋集團總部及分支機構;披露投融資減排節約量、“兩高一剩”貸款餘額行業較少。

圖表3:2020年國際銀行業氣候信息披露佔比為28%

資料來源:TCFD,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4:約90%的國內上市銀行遵循或制定綠色金融相關制度,但“兩高一剩”貸款餘額佔比等信息披露較少

資料來源:公司公吿,中誠信綠金,中金公司研究部

如何用碳足跡測算銀行貸款的環境效益?

如何量化商業銀行開展貸款業務中所實現的環境效益(間接節能減排量)貸款碳足跡測算是回答這一問題的測算方法之一。“碳足跡”,即在生產、消費等過程中温室氣體排放的集合;“貸款碳足跡”即銀行對特定企業發放貸款,這部分貸款被用於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時排放的温室氣體集合。

興業銀行在披露貸款碳足跡測算方法及結果方面處於國內商業銀行的前列。據興業銀行深圳分行2020年環境信息披露報吿,興業銀行採用的貸款碳足跡核算主要參照碳核算金融合作夥伴關係(PCAF)和TCFD提供的核算方法,分別據總資產和企業價值計算分配因子,從而核算特定企業的貸款碳足跡。

圖表5:興業銀行採用總資產和企業價值法核算對特定企業的貸款碳足跡

資料來源:興業銀行深圳分行《2020年環境信息披露報吿》,中金公司研究部

轉型金融:傳統行業的轉型之路

轉型金融是對傳統綠色金融的重要補充。在可持續金融的框架內,綠色金融主要面向增量維度上減少碳排放的投融資活動,聚焦“純綠”或接近“純綠”的經濟活動;而轉型金融則主要關注存量維度上高碳主體向低碳轉型過程中的投融資需求,聚焦“棕色”資產。

目前國內外轉型金融仍處於探索階段。(1)框架體系:2022年中國和美國共同主持的G20可持續金融工作組起草了《G20轉型金融框架》,並於11月16日得到了G20領導人峯會的批准並被正式發佈[4](2)區域試點:2022年4月,浙江省湖州市率先提出加快推進轉型金融體系建設,並印發了《湖州市轉型金融支持目錄(2022年版)》[5],聚焦能源、工業、建築、農業四大領域,確立了轉型金融支持的九大行業、三十項細分領域。(3)目錄探索:根據2022年11月綠金委發佈的工作展望[6],當前綠金委正在支持中國人民銀行開展轉型金融目錄編制工作,首批包括煤電、鋼鐵、建築建材和農業等相關行業。未來一年中,綠金委將對石化、化工、建築、航空、有色等高碳行業開展轉型金融標準的研究,並積極探索轉型目錄落地方式。

圖表6:《G20轉型金融框架》五個支柱及相關原則

資料來源:《G20轉型金融框架》,中金公司研究部

當前轉型金融產品的市場規模相對偏小,主要以債務類融資工具為主。目前轉型金融產品主要包括可持續發展掛鈎貸款和可持續發展掛鈎債券,但考慮到高碳主體本身可能面臨較高的負債率,我們認為未來股權類融資工具、保險和擔保等風險緩釋工具、資產證券化產品等或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根據Climate Bonds Initiative[7],截至1Q22末,全球綠色債券累計發行量已達到1.7萬億美元;而可持續發展掛鈎債券的累計發行量僅為1,555億美元,轉型債券僅為102億美元,當前轉型金融產品的市場規模相對偏小。

綠色貸款:十年內或成第一大貸款投向

綠色貸款:銀行可持續金融的核心

綠色貸款目前主要用於基礎設施綠色升級和清潔能源產業。據2019年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委聯合印發的《綠色產業指導目錄》,綠色貸款是主要投向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綠色升級和綠色服務等領域的貸款[8]。

圖表7:綠色貸款分類口徑與佔比

注:數據截至2022年二季度 資料來源:《綠色信貸統計信息披露説明》,《綠色產業指導目錄(2019年版)》,中國人民銀行,中金公司研究部

綠色貸款是我國綠色金融體系的主要實踐方式銀行業綠色金融相關業務主要包括髮放綠色貸款、承銷或發行綠色債券,其中綠色貸款是主要的綠色金融業務。存量上,綠色貸款體量較大,約佔綠色金融融資餘額的90%以上。根據人民銀行、CBI,截至2021年末我國綠色貸款餘額為15.9萬億元,而貼標綠色債券存量規模僅有1.5萬億元。增量上,2021年綠色貸款/綠色債券分別新增4.0萬億元/0.7萬億元,同比多增2.3萬億元/0.4萬億元,綠色貸款貢獻主要新增規模。

圖表8:截至2021年,綠色貸款餘額為15.9萬億元,高於綠色債券餘額1.5萬億元

資料來源:Wind,人民銀行,CBI,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9:2021年新增綠色貸款4.0萬億元,佔綠色貸款和綠色債券總增量的84.8%

資料來源:Wind,人民銀行,CBI,中金公司研究部

綠色貸款的今天:增速快、不良率低

近年來綠色貸款保持高速增長,基建類綠色貸款佔比相對較高截至2022年9月綠色貸款對全部貸款的增量貢獻達29%(過去12個月),綠色貸款靠前發力體現我國貸款投向結構向綠色低碳逐漸轉型。從貸款投向來看,當前綠色貸款主要投向交運、倉儲、電力、水利等行業,主要用途為基礎設施綠色升級、清潔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截至2022年6月末,綠色貸款(基建類)餘額達到9.5萬億元,佔綠色貸款餘額的48.4%。

圖表10:截至2022年9月,綠色貸款增量貢獻達29%,居於各類貸款貢獻的第二位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11:綠色貸款主要投向交運、倉儲、電力、水利等行業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12:綠色貸款主要用途為基礎設施綠色升級、清潔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

注:基建類綠色貸款包括投向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與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的綠色貸款;節能環保產業數據於3Q21起披露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13:當前綠色貸款中基建類貸款佔比約為50%

資料來源:Wind,中國人民銀行,中金公司研究部

綠色貸款不良率維持較低水平,資產質量優於其他類型對公貸款我們統計自2013年至今,綠色貸款不良率基本維持在0.5%以下,2020年末綠色貸款不良率僅為0.3%,與按揭貸款不良率相近。而同期(2021年)製造業貸款/開發貸/基建貸款/全部對公貸款平均不良率分別為3.4%/2.9%/1.3%/2.1%,綠色貸款資產質量明顯優於其他類型的對公貸款。

圖表14:綠色貸款不良率維持低位,資產質量優於其他對公貸款

注:綠色貸款不良率為行業數據,其中2017年及以前為國內21家主要銀行節能環保項目和服務貸款(原綠色信貸子口徑)不良率。對於其他貸款不良率數據,我們以上市銀行貸款不良率測算 資料來源:Wind,中國人民銀行,公司公吿,中國綠色金融發展研究報吿,中金公司研究部

當前綠色貸款投放行業結構與實際融資需求結構存在一定偏差目前來看,綠色貸款的主要投向用途為基礎設施綠色升級,但投向交運倉儲和郵政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的餘額佔比之和不足50%,與我們預測為達到雙碳目標所需行業投資結構仍有一定差距,我們判斷背後可能的原因為綠色交運項目更易獲得政府擔保或土地等固定資產抵押。

圖表15:當前綠色貸款投向行業結構與碳中和下行業轉型的投資需求結構存在一定差距

注:2021-2030及2031-2060預測節奏為我們根據為達到碳中和目標所需的綠色投資估計量測算 資料來源:中國人民銀行,《碳中和經濟學》,中金公司研究部

發展動力:政策鼓勵+銀行自身轉型需要

綠色貸款目前已納入MPA考核和銀行評級政策,激勵銀行加快發展綠色貸款。據我國綠金委主任馬駿,24家全國系統重要性銀行的綠色信貸績效從2017年三季度起納入MPA考核,綠色信貸佔比較高的銀行可獲得較高的MPA得分[9]。2021年7月起,央行《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金融評價方案》正式實施,綠色金融業務的評價結果被納入央行金融機構評級等政策和審慎管理工具,評級較好的銀行可能取得較低的核定存款保險差別費率,或在規模擴張、業務准入及再貸款等貨幣政策工具運用上得到央行的激勵。

存量貸款結構向綠色可持續轉型,引導銀行壓降“兩高一剩”等高環境風險行業貸款敞口。近年銀行正在壓降投向高環境風險行業、高碳排放行業的貸款敞口,如光大銀行對鋼鐵、水泥、平板玻璃、電解鋁、煉焦、造紙等“兩高一剩”(高污染、高能耗、產能過剩)行業設定指令性限額,並根據這些行業存量客户的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等實施情況將客户分為支持類、維持類、壓縮類和退出類四個類別,分類管理,逐級退出

據我們統計,2015-2021年,上市銀行投向高環境風險/中環境風險/高碳排放行業的貸款敞口分別下降了1.9/4.1/8.5 ppt,顯示存量貸款結構同樣在向綠色可持續方向轉型。我們認為,這一趨勢一方面源於監管層近年不斷強調對“兩高一剩”行業貸款加大風險防範、授信限制,另一方面也源於銀行藉機主動清退信用成本過高的貸款項目。製造業貸款,尤其是供應鏈貿易融資業務,其抵押品多為應收賬款債權、存貨、倉單等,貸款的信用風險相對較大、不良率較高。因此,銀行自身也有動力整頓這類存量貸款業務。

圖表16:上市銀行壓降高環境風險行業的貸款佔比

注1:行業環境風險評分為穆迪2018年環境風險評級結果,高風險分類全稱為“Elevated risk”。貸款佔比為我們根據上市銀行年末各類貸款佔全部貸款比重測算,貸款規模包括對相應行業發放的綠色貸款 注2:“高排放行業”主要指企業碳排放量較高的行業,此處測算主要包含交運、採礦、電力、製造四類行業 資料來源:穆迪,NGFS,公司公吿,中金公司研究部

綠色貸款的明天:十年內或成為第一大貸款投向

向前看,綠色貸款有望保持高速增長,避免銀行“資產荒”。考慮到綠色貸款執行情況納入MPA評估體系、綠色碳減排工具等結構性工具支持下綠色貸款盈利性有所提高、資產質量繼續佔優,且銀行壓降高環境風險行業貸款敞口讓出信貸融資需求缺口,未來綠色貸款有望繼續保持高增長。同時,以基建為代表的綠色項目融資需求也可以支撐綠色貸款保持較高增速,從而達到銀行計劃的信貸投放目標。

十年內或成為第一大貸款投向。我們預計未來10年內綠色貸款餘額複合增長率或將達到21%,成為增速最快的貸款類型之一;10年內新增量約為117萬億元,對應年均新增貸款約12萬億元/年;綠色貸款餘額佔比或將由2021年的8%上升到2032年的24%,超過房地產貸款(包括按揭和對公貸款);增量上,十年後綠色貸款增量佔比可能達到37%,超過基建成為第一大貸款類型。口徑調整後,這一貸款增量的預測與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等主要權威機構的測算較為接近

圖表17:我們預計未來10年綠色貸款餘額CAGR將在21%左右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18:我們預計未來十年綠色貸款將成為增速最快的貸款類型之一

注:綠色貸款與基建、製造業等行業貸款可能存在部分重合,我們測算中已考慮該因素 資料來源:銀保監會,中國人民銀行,公司公吿,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19:我們對綠色貸款增量的預測參考主要權威機構的測算

資料來源:《碳中和經濟學》,《中國長期低碳發展戰略與轉型路徑研究》綜合報吿,《碳中和願景下綠色金融路線圖研究》,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20:我們預計2032年綠色貸款餘額約佔全部貸款餘額的24%,超過房地產行業佔比

資料來源:銀保監會,中國人民銀行,公司公吿,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21:我們預計未來10年新增綠色貸款佔比最高為37%,超過基建成為佔比最大的貸款類型

資料來源:銀保監會,中國人民銀行,公司公吿,中金公司研究部

綠色貸款經濟效益幾何?

我們搭建了衡量綠色貸款經濟效益的框架,引入經濟價值增加值(EVA)和風險調整經濟資本回報率(RAROC)作為參考指標,並嘗試測算不同貸款類型的價值創造能力。

經濟價值創造能力的影響因素包括貸款收益、資金成本、信用成本和經濟資本成本。在評價中,我們認為決定一類貸款能否創造經濟價值的關鍵因素主要包括:

►   貸款收益:我們使用貸款利率來衡量貸款業務的收益高低。銀行在對貸款進行定價時,往往會考慮常規的貸款期限、貸款額度、貸款人信用等級、貸款信用質量等因素。此外,貸款抵押擔保條件也可能很大程度上影響貸款的定價。如在銀行貸款實際定價中,房產(或土地使用權)往往是更受銀行偏好的抵押品類型,因為房產價值較為穩定、公允價值易於獲得,而應收賬款債權、公共服務收費權、碳排放權等民營企業/零售綠色貸款常用的抵押品/質押品的優先級則不高,因此製造業/零售綠色貸款(貸款人主要為民營企業、個人)的利率通常高於基建類貸款(貸款人主要為央企、地方國企)。

►   資金成本:目前銀行的內部資金管理模式多采用全額FTP(內部資金轉移定價)方法。即業務部門將收集的資金按一定價格統一轉讓給內部司庫,再由司庫按一定價格將資金分配給各業務部門使用。理論上,相同期限的不同貸款,其內部資金成本應當是相同的。不過,在實際經營中,銀行可能會對政策或戰略上側重發展的業務提供FTP激勵,如郵儲銀行為綠色貸款提供15bp的FTP定價優惠。各銀行的FTP定價曲線受自身定價模型影響,差異較大,因此本次測算中我們主要參考銀行的付息成本負債率進行資金成本定價。

►   信用成本:參考高級計量法,貸款的信用成本(預期損失)通常以違約風險敞口(EAD)×違約概率(PD)×違約損失率(LGD)測算。對於新發放貸款,違約風險敞口(EAD)為貸款淨額,違約概率和違約損失率取決於各銀行自身的歷史違約數據庫。

►   經濟資本成本:由於銀行需要佔用一定的資本來抵禦貸款的非預期損失,這部分佔用的資本即是經濟資本佔用,其與貸款的風險權重高度相關。一般來説,風險權重越低的貸款,其經濟資本佔用就越低。佔用經濟資本會產生一定的機會成本,我們在測算中使用銀行的ROE衡量經濟資本成本。

圖表22:引入貸款業務經濟價值增加值(EVA)和風險調整經濟資本回報率(RAROC)測算框架

資料來源:《商業銀行EVA管理實務》,麥肯錫公司,中金公司研究部

當前經濟價值創造能力排序:按揭 > 10年期國債 > 綠色貸款 > 對公貸款。我們測算了銀行對公貸款、綠色貸款、按揭的風險調整後經濟價值增加值(EVA),並與國債對比,發現:1)當前來看,個人按揭的經濟價值創造能力最強、國債次之,綠色貸款和一般對公貸款EVA為負,主因對公貸款信用成本較高、收益率不夠理想,而按揭風險權重為50%,大大降低其資本佔用成本。2)綠色貸款的經濟創造能力強於一般對公貸款,主要因為綠色貸款信用成本、資金成本較低。

圖表23:我們測算,按揭經濟價值增加值(EVA)高於綠色貸款和一般對公貸款

注:我們假設經濟資本佔用的折算係數為11.5%,資本成本率為上市銀行平均ROE 資料來源: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公司公吿,中金公司研究部

我們將綠色貸款分為基建類和非基建類(主要為製造類)綠色貸款,分別測算兩類綠色貸款的經濟效益。當前來看,基建類綠色貸款是綠色貸款的主要組成部分,其餘額佔全部綠色貸款餘額比重約為50%,具有不良率低、利率較低的特點。我們提供了3種情形下兩類綠色貸款經濟效益的敏感性分析,發現在樂觀/中性/悲觀情形下,基建類綠色貸款EVA率分別降至-0.6%/-0.8%/-1.1%,製造類綠色貸款EVA率分別降至-0.1%/-0.6%/-1.1%,但仍高於或持平當前一般對公貸款中基建和製造業貸款的EVA率(分別為-1.1%/-1.3%)。向前看,我們認為基建類綠色貸款和製造類綠色貸款風險充分暴露後,其經濟效益會有所下降,但仍然好於一般對公貸款,經濟效益合理。

圖表24:基建類、製造業綠色貸款對比

注:對公貸款、按揭貸款和普惠小微貸款收益率按新發放貸款利率測算,其他貸款收益率為我們假設;由於數據可得性,違約概率以2H22上市銀行/銀保監會公佈各類貸款不良率代替 資料來源:公司公吿,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25:演示性測算:綠色貸款RAROC和EVA的敏感性分析

注:對公貸款、按揭貸款和普惠小微貸款收益率按新發放貸款利率測算,其他貸款收益率為我們假設;由於數據可得性,違約概率以2H22上市銀行/銀保監會公佈各類貸款不良率代替 資料來源:公司公吿,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26:演示性測算:綠色貸款、對公貸款和零售貸款RAROC和EVA測算指標一覽

注:RAROC和EVA率按新發放貸款估算 資料來源:公司公吿,中國人民銀行,中金公司研究部

貸款經濟效益影響因素拆解:我們拆解了綠色貸款、一般對公貸款和按揭貸款的RAROC來源,認為當前綠色貸款經濟效益的主要來源為:

►   較低的資金成本。其一,央行發行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如碳減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截至2022年7月已累計分別發放1827/439億元[10],利率均為1.75%,大幅降低了銀行發放綠色貸款的資金成本;其二,部分銀行尤其是股份行和區域行通過發行綠色金融債補充資本金,而大部分綠色金融債具有成本優勢,從而降低綠色信貸成本。據中誠信綠金統計,2021年成本可比的發行樣本中,80%的綠色金融債具有成本優勢;其三,浦發銀行、興業銀行等股份行與國際金融公司合作建立損失分擔機制,合作發放能效信貸產品,通過風險共擔來降低綠色信貸利率[11]

►   信用成本節約。如上文所述,當前綠色信貸不良率遠低於一般對公貸款,對應所需的貸款損失準備也較少,信用成本節約為綠色貸款增厚利潤創造空間。

►   較低的經濟資本佔用。部分銀行調整內部經濟資本計量機制以引導分支機構拓展綠色信貸業務,如2018年建設銀行總行為綠色信貸新增部分提供10%的經濟資本獎勵,2021年郵儲銀行為綠色貸款經濟資本計量提供90%的差異化計量係數。下調綠色信貸資本佔用可以降低資本成本,從而提高經濟效益。

圖表27:綠色貸款與一般對公貸款RAROC拆解:綠色貸款經濟效益來自低資金成本、低信用成本

注:資產收益率用我們估算2021年末新發放綠色貸款利率代替 資料來源:中國人民銀行,公司公吿,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28:按揭RAROC拆解:信用成本低,風險權重較小有助於節約經濟資本、放大資本回報

注:資產收益率用4Q22貨幣政策執行報吿中新發放個人住房抵押貸款利率代替 資料來源:中國人民銀行,公司公吿,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29:2005年開始,興業銀行與國際金融公司達成貸款風險分擔機制,共撬動銀行發放能效貸款約40億元,樹立興業銀行“綠色信貸”先行者形象

資料來源:公司公吿,IFC,中金公司研究部

然而,銀行發放綠色貸款可能需要承擔額外成本,因此綠色貸款的經營成本可能高於我們的估計。考慮到部分綠色項目回收期較長,如污水處理、清潔能源、地鐵和輕軌等項目回收期可能在5-10年左右,銀行需承擔一定期限錯配成本。此外,綠色貸款的貸後管理通常會比一般類型的對公貸款更為複雜,管理成本也相應較高。例如對於綠色建築項目,銀行需要在貸款發放後持續監控資金流向、防止資金流向非綠色領域,若綠色建築項目竣工後評價不合格或未取得相應綠色建築項目等級標識,銀行還需啟動綠色金融退出程序。

未來挑戰:關注氣候變化金融風險和同業競爭

氣候變化或引致金融風險

氣候、環境相關風險會對金融穩定造成衝擊,因此成為近年來各國監管部門關注重點。近年來全球極端天氣事件發生頻率明顯增加,使實體經濟遭受損失的同時也對金融穩定造成了一定威脅。因此,氣候風險向實體經濟和金融風險的傳導成為了監管部門的關注焦點之一。

各國央行成立氣候風險相關國際組織,關注氣候變化風險。2015年,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TCFD)成立,並於2017年發佈相關報吿,鼓勵各機構使用情景分析法評估氣候相關風險和影響。2017年,央行與監管機構綠色金融網絡(NGFS)成立,呼籲各國監管部門重視氣候變化相關環境風險,並納入審慎監管。在這些國際機構的呼籲下,各國央行逐漸將氣候相關風險壓力測試提上日程。

我國央行組織部分銀行開展氣候風險敏感性壓力測試,目前已完成第一階段測試。2016年,央行等七部委在《關於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中提出“支持金融機構開展環境壓力測試”,同年,工商銀行開始發佈環境因素壓力測試結果,分析高耗能產業在環境政策收緊的情況下行業信貸質量的變化。2020年,央行於《金融穩定報吿》中正式明確氣候風險的界定和影響金融穩定的風險傳導機制。2021年,央行組織部分銀行業金融機構開展第一階段氣候風險敏感性壓力測試,以評估雙碳目標的實施對銀行體系的潛在影響。

圖表30:氣候風險會通過實體經濟傳導至金融體系,因此監管部門針對傳導路徑設計並開展氣候風險壓力測試

資料來源: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執行報吿,NGFS,中金公司研究部

氣候風險敏感性壓力測試結果顯示氣候風險上升將導致銀行資本充足率由14.9%下降至14.3%。2021年央行開展銀行業氣候風險敏感性壓力測試,針對火電、鋼鐵和水泥等高氣候風險行業的大型企業客户(年排放量在2.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以上),測算碳排放成本上升對企業還款能力、信貸質量和銀行體系資本充足水平的影響。結果表明,若上市行業企業客户在測試期內不進行低碳轉型,在碳價由當前的54元每噸上升至692元/2286元/超過2286元每噸的情形下,企業還款能力會受到影響,銀行資本充足率也會由基準的14.9%下降至14.6%/14.4%/14.3%,分別下降0.3/0.5/0.6個ppt。

圖表31:2030年,若碳價上升至每噸約692元/2286元/超過2286元,銀行資本充足率將下降至14.6%/14.4%/14.3%

注1:基準情況下碳價為我們按2021年12月31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收盤價計算 注2:“有序轉型”、“無序轉型”情形下,假設碳價按每年每噸上升10、35美元估算,匯率參照2021年12月31日匯率中間價 資料來源:中國人民銀行,NGFS,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iF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除碳排放成本的影響外,行業自身面臨環境風險也會一定程度上降低銀行持有的信貸資產質量。當前來看,我國銀行業氣候風險壓力測試情景和行業範圍較為簡單,且受到碳排放信息披露及可用數據限制,目前仍處於早期探索階段。我們預計,隨相關測試機制逐漸完善,氣候風險壓力測試範圍或將於未來進一步擴大至全行業,並納入更多氣候轉型風險、物理風險因素(如極端天氣災害影響)。

可持續金融是銀行業加強環境風險管理的重要方式。近年來,全球極端天氣事件發生頻率明顯增加,氣候等環境因素變化產生的風險會通過實體經濟傳導到金融體系,給包括銀行在內的金融機構經營造成衝擊。因此,我們認為銀行業有必要加強自身業務的環境風險管理。可持續金融不僅有助於實現我國碳達峯碳中和目標,也是銀行業金融機構適應綠色低碳轉型、控制氣候風險敞口的方式。

綠色金融競爭激烈、資源配置不平衡

銀行傾向於配置相對“優質”的綠色資產,造成綠色金融市場競爭激烈,區域中小型項目、民營企業、製造業等領域可獲得的綠色金融資源相對較少,具體來看:

►   綠色金融客户仍以國有企業為主,區域性銀行客羣下沉優勢未能體現。出於降低風險、提高經濟回報的考慮,當前綠色信貸、綠色債券項目往往集中於央企、地方國企及大型上市公司等,因為上述公司的綠色項目通常發展較為成熟、更易獲得穩定收益、財務狀況更為穩健,銀行將綠色貸款投向這些公司所承受的風險較小。據我們測算,區域性銀行如南京銀行、寧波銀行、上海銀行、北京銀行、常熟銀行的綠色貸款户均餘額均處於4500-6500萬元/户區間,遠高於其對公貸款的户均餘額(180-560萬元/户),綠色貸款對公客羣下沉不足。我們認為,大型商業銀行資金成本較低、流動性充足,在給予大型綠色項目利率優惠、期限優惠等方面具備獨有優勢;中小型銀行應錯位競爭,利用自身的地緣優勢加強與當地綠色項目和地方政府的合作,下沉綠色民營項目客羣,一方面可以開拓綠色增量市場,另一方面也可以爭取更高的貸款收益。

►   綠色產業專業能力和風控體系建設不足,導致過度依賴不動產抵押,製造業、民營企業佔比較低。目前來看,綠色貸款中製造業貸款佔比較低,如據人民銀行濟南分行,截至2022年6月,山東省製造業/民營企業綠色貸款餘額佔全部綠色貸款比重分別為13.4%/17.5%。我們認為,這一現象可能源於銀行缺乏綠色項目的專業產業分析能力和針對性的風控體系,為避免綠色產業遭受衝擊引發銀行資產質量下降,反而過度依賴不動產抵押和央企、地方國企的政府增信。向前看,要建立成熟的綠色貸款商業模式,就必須要求銀行鍼對綠色項目長期限、強外生性、低利率的特點建立針對綠色產業的授信評估和風險管理體系,從而提高綠色貸款經濟效益並降低違約風險。

圖表32:當前綠色金融客户仍以國有企業為主

資料來源:BCI,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33:2021年區域性銀行的綠色貸款户均餘額高於對公整體户均餘額

資料來源:公司公吿,中金公司研究部

我們認為,銀行未來做好可持續金融的關鍵,一方面在於如何開拓廣闊的中小型綠色項目融資市場,另一方面則在於如何做好綠色產業的風險管理。我們將以當前市場開拓較為充分的興業銀行、風控體系較為領先的工商銀行,以及可持續金融產品體系較為成熟的匯豐銀行為例,討論商業銀行做好可持續金融的具體路徑。

風險提示

1、氣候變化引發潛在系統性金融風險。近年來全球極端天氣事件發生頻率明顯增加,使實體經濟遭受損失的同時也對金融穩定造成了一定威脅。

2、綠色金融市場競爭加劇的風險。當前綠色金融市場面臨越來越多的內部和外部競爭,一旦競爭加劇,可能對行業發展產生一定影響。

3、綠色金融相關政策落地不及預期風險。當前綠色金融發展離不開政策的鼓勵和引導,如相關政策落地不及預期,可能影響綠色金融的發展進度。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資訊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資訊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