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吳曉波年終演講:預見2023,找到信心的那根引線

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吳曉波

12月30日,吳曉波年終演講“發光吧,勇敢者”在杭州舉辦。

在演講中,吳曉波從企業、個人、事件等多維度出發,盤點了2022中國經濟發展現狀,總結了成功商業者的7大方法論,並對2023年可能發生的機遇與挑戰給出了自己的8大預見。

在吳曉波看來,2023年,面對經濟的復甦,我們必須要説“民企強,則中國強,民營企業有信心,中國經濟有信心”。

以下為吳曉波在年終秀分享,內容有所刪減。

01

遇見2022:勇敢者的方法論

大家好,我是吳曉波。歡迎大家來參加今年的年終秀。

感謝杭州市,這是第二次在家鄉開年終秀,我的中學浙大附中就在兩三百米遠的地方,站在這兒特別親切,也特別安心。

我們馬上就要吿別這個讓我們終身難忘、一言難盡的2022年。

今年的主題叫作“發光吧,勇敢者”,在這個特別困難的一年,讓我們認真思考和理解,何謂勇敢,2022年哪些人是勇敢的,他們留給我們怎樣的啟迪和勇氣。

2022年的國民偶像是誰?我會選一個人,蘇東坡。

他生活在所謂的百年盛世,但他這一生很倒黴,因為一個“烏台詩案”差點喪命。

一生顛沛流離,輾轉過許多城市,最窮的一次是在黃州當一個叫團練副使的閒差,因為養不起一家妻小,朋友給他在城東面申請了一塊地種,這塊地就叫東坡。

林語堂説,“他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雖然生活在不斷折磨他,但是他總是非常樂天。

他寫過一首《定風波》,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我們很多同學都讀過這首詞。

什麼情況寫的?他説:“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天都下雨了,雨傘都沒帶,所以淋成了一個落湯雞。大家都覺得很倒黴、很沮喪,只有蘇先生覺得“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

我們沒有辦法拒絕風雨,怎麼辦呢?調整心態,調整行為,直面讓我們狼狽的人生。

回看2022年,中國經濟也是“道中遇雨”。

在過去44年裏,高速增長是中國經濟的一種基本現象。1978年到2022年,GDP增速最低是2020年,只有2.2%。

但那是一個光榮的2.2%,因為2020年是全球疫情暴發的一年,而中國是全球十大經濟體中唯一一個保持正增長的。

今年不一樣,對來到現場的三千多人、直播間的上百萬人來説,2022年可能不堪回首。

第一,2022年中國經濟增速預計低於周邊的國家,包括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印度,甚至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

第二,中國的人口自然增長率首次出現零增長。2021年我們的人口淨增長48萬,今年的自然增長率大概率歸於零。

這意味什麼?意味着依靠勞動密集型增長的經濟模式、經典意義上的人口紅利在即將過去的2022年正式終結。

第三,中美科技脱鈎成為發展隱患。

特別是8月份,美國通過《芯片科技法案》,開始對中國的芯片等高科技產業進行全面阻擊。

很多出口外貿型的中國製造工廠,在美國合作伙伴的要求下,把先進的生產線遷移到東南亞和印度。美國在製造業領域擺脱對中國的依賴,將是一箇中長期現象。

第四,正常企業經營遭到頻繁打斷。

我們看這一張照片,可能屬於全中國所有的城市,整條馬路空空蕩蕩。今年很多月份,企業的正常經營、人們的生活遭到了頻繁的干擾。

《財富》有篇文章説2022年的全球政治經濟狀態叫“冰與火”。在歐洲地區,俄烏衝突的爆發造成整個歐洲和東北亞的巨大震動。美國今年通脹率最高到過9.1%,為了應對國內的通貨膨脹,美聯儲七次加息。

現在美國的聯邦基金利率區間是4.25%—4.5%,超過了今天國內的企業貸款利率。美國的持續加息造成了全球貨幣的巨大動盪。

這是冰的一面,火的那一面怎麼樣?

就在12月,神舟14號航天飛船上帶回來一些水稻種子,它們在太空中被培育了一百多天時間,從種子發芽到開花結籽,這是人類第一次在太空進行水稻的培育。

也是12月份,美國國家實驗室宣佈實現核聚變的淨能量增益,這是一個歷史性的突破。

去年年終秀我和大家説,2022年我們需要“先站住,再站高;先活着,再活好”。但確實沒有想到今年要活着會那麼難。

我寫過一本書叫《激盪30年》,研究了高速發展時期的中國企業。在這本書中,我説“商業是一場關於倖存者的遊戲”,2022年我們對此有更深切的體會。

兩千多年前,蘇格拉底在愛琴海邊思考人類哲學的時候,他就思考過勇敢的意義,他説:“勇敢是關於希望和害怕的知識。”

我在大學讀到蘇格拉底時,並沒有很深的體會。我們會覺得勇敢就是一往無前,無所畏懼,視死如歸。

但經歷了2022年,我們突然發覺勇敢並不是那麼單純,我們會害怕,會有屈辱感、無力感。

我們理性面對害怕、無力感、屈辱感時,內心仍然熱烈着、澎湃着希望。這時我們才能對自己説,我是一個勇敢者。這是我對勇敢的新理解。

在2022年,勇敢者們能活到今天有什麼方法呢?我給大家總結了幾個方法論:

勇敢者的方法論一

天如果總是不亮,那就摸黑生存,

一旦看到了曙光,那就立刻起飛。

我有一個朋友,北京大學國發院的周其仁教授,今年6月份的時候,他到廣東佛山去做企業調研。去一個工廠裏,見到整個工廠空空蕩蕩,只有一個老闆在。

周教授就問他,你為什麼不回家?老闆説等訂單。他給工人每人每天發30塊錢,讓他們待在家裏,等訂單下來了,就發個短信讓工人馬上來上班。

一個人孤獨地在生產線邊上等待訂單,是千千萬萬中國企業家的2022年。

今年8月份,我的兩個同事到義烏做調研。他們回來轉述,很多義烏小老闆説:“只要飯能送到房間裏,只要網線不斷,我們就還在做生意。”

中國的外貿形勢不容樂觀,但是今年1—3季度浙江省出口增長17.7%,全國貿易順差No.1。這個成績靠誰獲得的?就靠這些義烏的中小老闆們,民營企業貢獻了浙江省出口增長的78%。

有一個短視頻,我今年大概看了100次,一個00後的小姑娘,在直播間裏賣鍋,哭着賣,不停賣。“鍋不會累的。”她説。我們希望這個小姑娘在2023年,把全世界的鍋都賣掉。

對於勇敢者來説,我們可以卑微如小丑,我們可以一個人孤獨地站在生產線邊,我們可以吃着房間裏簡陋的中餐或者晚餐,我們可以在直播間裏哭着賣鍋,但是我們不可扭曲如懦夫。

12月7日,“新十條”發佈後,我們看到浙江、江蘇、廣東和四川的成百上千的企業家包機出國搶訂單。

經濟正在慢慢復甦,我們度過了最最困難的一個時期。

勇敢者的方法論二

樂觀是一種天賦,悲觀是一種能力。

什麼是企業家精神?企業家精神就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一面叫樂觀,敢於創新。

熊彼特説創新是當我們面對山呼海嘯般的不確定的時候,仍然敢於挑戰所有的不確定性。所以企業家天生就是樂觀派。

但這只是企業家精神硬幣的一面。另一面叫什麼呢?叫作悲觀。

我們時時覺得危機會降臨,覺得企業最多隻能活18個月,覺得冬天一定會到來,覺得企業一定會死的。

當我們面對這些悲觀情緒的時候,仍然可以培養起向死而生的勇氣,建構起向死而生的能力。

2022年,越來越多的企業家朋友們應該意識到了,悲觀是一種新的能力。

這兩年我去了很多次景德鎮,它有一個陶溪區文創街區,是一個用舊工業廠房改造的文創街區,清華美院幫他們做的設計,非常時尚。

在景德鎮有1.8萬個景漂,來自全國各地的陶瓷匠人都聚集在景德鎮,租一個小房子,做各種各樣的陶瓷藝術品。

每年景德鎮接待遊客五千多萬人,在文創街區裏面一年要舉辦180場策展活動,也就是平均每兩天就有一場新的策展活動,所以前幾年我每次去景德鎮文創街區,那裏都非常熱鬧。

今年我又去了,看到的景象是空空蕩蕩,所有的房間都關着門,所有的策展空間裏面空無一人。

景德鎮死了嗎?沒有死。雖然遭到了很多的挫折,但景德鎮幹了一件事——他們建了一個直播基地,跟全中國很多直播平台達成戰略合作。

今天我們在網上買景德鎮瓷器,質量有好有壞,但是沒有假貨。只要看到景德鎮瓷器,都是在景德鎮當地生產出來的。

今年通過直播,幾千家的景德鎮瓷器企業在網上賣掉了70億的貨。文創街區本來靠什麼賺錢呢?靠賣街鋪、靠物業的租金。

但我今年去的時候,他們吿訴我:吳老師,我們今年物業的收入只佔到整個文創街區收入的9%。還有84%的收入,來自產品銷售。

悲觀,在景德鎮變成了一種新生的能力。

同樣是在2022年,陶瓷行業建構了一個工業互聯網平台,“中國陶瓷工業互聯網平台”,現在已經有3000多家陶瓷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入駐了。

我們繼續説陶瓷。

這位朋友叫黃建平,他做了30多年的陶瓷。景德鎮做的是藝術陶瓷,黃建平做的是建築陶瓷,建築陶瓷的市場規模是藝術陶瓷的20倍。

我去他的企業馬可波羅控股參觀,他很自豪地帶我去了一個博物館——中國建築陶瓷博物館。今年房地產行業下滑,建築陶瓷行業遭遇30年來前所未見的寒冬。

但是這家企業還在發展,靠什麼呢?靠在悲觀中萌發出的創新能力。

黃建平把兩塊“板”放在我面前,一塊是天然大理石,一塊是巖板。天然大理石不可重生,採一塊少一塊,巖板是建築陶瓷工業化生產的,他讓我猜猜哪塊是大理石,但是我根本分辨不出來。

大理石的硬度是莫氏4級,巖板比它還硬,有莫氏6級,大理石的厚度是10毫米以上,巖板最薄可以做到3毫米;天然大理石每平方米要超過1萬塊,而工業化生產的巖板只有1/10的價格。這個技術是2006年歐洲人發明的,2020年引入中國。

那我們中國人做了件什麼事呢?我們把它做成曲面了。

今天,中國的建築陶瓷行業製造的巖板,最大的彎曲度可以達到180度,我們在賓館、酒店看到的“大理石柱”,未來可能99%不是大理石了,而是中國建築做的曲面巖板。

從景德鎮到中國陶瓷工業互聯網平台,到馬可波羅這樣的企業,我們看到在一個最悲觀的情境中,仍然有人鑿出了希望的微光。

2022年,我無數次回想起湯因比的一句話,這位英國曆史學家説:“文明總是在異常困難而非異常優越的環境中降生的,挑戰越大,刺激越強。”

勇敢者的方法論三

在蕭條中發現下一支“口紅”。

經濟學裏有一個名詞叫“口紅效應”,經濟越差,口紅賣得越好,為什麼?因為經濟很差,消費能力普遍下降,但還是有消費慾望,大家就會購買口紅一類比較廉價的消費品安慰和取悦自己。

所以在下行的、蕭條的經濟環境中,仍然有一些“口紅產品”,將會成為創新的機會點。

我這裏有一些數據,可能也讓大家挺吃驚的。

在一片蕭條的2022年,中國市場的露營桌椅、露營車和天幕的銷售增長了200%,香薰條銷售增加了133.3%,空氣炸鍋增長了161%,遊戲電視增長了210%,超薄平嵌冰箱增長了117%,陸地衝浪板3000%,路亞垂釣220%,划船機100%。

經濟很難,產業很差,口袋裏沒有錢,但是仍然有這樣的“口紅產品”保持了百分之幾十、幾百甚至上千的增長,甚至在一個產品的背後還有很多周邊產品。

今年露營很火,一家人開車到杭州、上海、成都的城郊去露營,露營的時候要幹什麼呢?要帶毛毯,帶沖澡神器,要帶露營的手壓咖啡機、充氣牀墊,BBQ的時候還要有三腳架、便攜式的卡式爐。

一個小小的露營產業,就有很多產品和周邊產品的誕生。

今年,我們看到一個景象,“減壓經濟”正成為中國消費品產業的一個透氣口。

00後的同學流行一句話:“你可以摸魚,但是你不能真的菜。”

很多人天天説我要躺平、我要擺爛、我要摸魚,但是實際上呢?我還是要站起來,我還是要尋找機會,我不能真的躺在那邊擺爛,沒有人會同情。

所以我們需要減壓,減輕自己的壓力。

我們就看到了這些產品,什麼減壓球、尖叫雞、毛絨玩具、寵物經濟甚至塔羅牌、劇本殺,在2022年,這些產品都構成中國產業經濟一個重要的創新和消費的主題,叫作“減壓”。

我們需要這麼一個透氣口,這個透氣口的背後就是無數新的商業機會的誕生。

方法論四

越卷的生意,越應該“工具迭代”。

自2020年起,我們看到互聯網工具在中國的各行各業都被廣泛應用。我們的手機中新增的每個App都是一個新的工具迭代。

但是大家往往有一種誤解,就是互聯網工具都是那些科技公司推出的,所以這些工具首先就應該被那些科技公司應用。

錯,越傳統的行業,競爭越激烈的行業,越是紅海的行業,越需要進行工具迭代。

我今年在鄭州調研一家企業,做火鍋配料的。

2019年的時候,它有一千家店,2022年的時候老闆和我説,吳老師,我們這三年開了九千家店,疫情管控期間,大家都在家裏,很多人就買火鍋配料到家裏吃,所以我們呈現了逆勢增長。

各位,火鍋配料店是不是特別傳統?他卻能夠在三年裏,做到每年開三千家店,就靠一個東西,叫作工具。

他建構了一個數據中台,火鍋配料店的原材料都是農副產品,每一件農副產品,從加工到倉儲到配送,到全中國每一家火鍋連鎖店,到每一個消費者的餐桌,他通過數據鏈路來打通。

所以説,是工具讓這家特別傳統的、特別卷的火鍋配料店在三年裏實現了近萬家門店的擴張。

今年出現了一個小行業的蓬勃發展,叫作飛盤。大家玩過飛盤沒有?今天來到現場的同學,每個人拿到的伴手禮包裏都有一個飛盤。

我們去調研一家叫艾克的企業,全中國每兩個飛盤中就有一個是它做的,是一家特別小的企業。

飛盤並不是一個高科技行業,它就是個塑料片。但是這個塑料片麻煩在哪裏呢?它需要定製。

我們向這家企業定製了五千個飛盤,上面印了我們這次年終秀的主題——發光吧,勇敢者。

每隻飛盤的顏色、大小都不一樣。所以,這家企業的生意雖然很多,但是很多訂單都有定製需求,一年有幾千個定製款,訂單怎麼管?

傳統的做法是做個ERP,但時間上就會來不及。再傳統的行業都有四個部門,生產、庫存、採購、銷售,四個業務部門,當所有數據沒有辦法被整合的時候,每天來兩千個訂單,不同的定製要求,怎麼解決?

這家企業幹了一件事,把這四個訂單表單放到了線上表單中,那個表單叫作企業微信。如此一來,所有的生產、庫存、採購、銷售,每一個業務單元的人都可以在同一個表單上面發現正在發生的業務動態。

僅僅這麼小小的工具迭代,四張表單變成線上表單,使得這家企業的信息傳遞效率提高了2倍,信息的準確率達到了幾乎100%。

正是這些工具,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新的變革。

中國現在有多少這樣的工具?我有一個朋友在廣東創業做研究院,專門研究這件事。

他知道我年終秀要講這個,和我説:“吳老師,我給你提供一張表格,2022年中國營銷技術生態圖。”

拿到這張圖,嚇了一跳,朋友們,中國今天有着全世界最多的營銷工具,多達2200多種,更重要的是,這2200多種營銷工具中有80%的基礎應用是免費的。

所以在2022年末,我們都要問自己一個問題:

我這個行業很卷,我這個行業很紅海,我這個行業很傳統,所以我應該使用什麼先進的營銷工具,才能夠幫助我提高效率?

勇敢者的方法論五

換一個姿勢奔跑。

有一張圖,展現了同一家美國公司在中國的兩種命運,這個企業叫作沃爾瑪,全球最大的零售連鎖企業。

沃爾瑪進入中國很早,在1996年,它當年就兩個產品,一個是購物廣場店,一個是山姆會員店。

1996年至今的很多年裏,沃爾瑪廣場店每年新增20家,最多時開到過420家店。

山姆店就很倒黴,1996年開始每年新增一家店,到2019年時,才開了20多家店。

但就在過去3年裏,沃爾瑪廣場店平均每年關店20家,山姆店卻每年增加5—7家。為什麼同一家美國公司的兩個產品,在過去3年裏會有如此不同的命運?

因為廣場店沒有變,而山姆店換了一個姿勢奔跑。

在美國和歐洲所有的山姆店,都是開在城郊接合部,但在過去3年裏,很多中國的山姆店都開在市中心,然後山姆店用了全球先進的供應鏈,迎合了今天中國新中產對美好商品的購買能力。

更關鍵的是,它運用了中國的同城快遞物流系統。

這個系統只有中國有,美國沒有、歐洲沒有、日本沒有,所以我們看到山姆店在過去3年裏,因為換了一個姿勢奔跑,實現了逆襲的增長。

很多同學知道,我們這些年一直在推動新國貨運動。2015年時,我寫過一篇文章《去日本買只馬桶蓋》,2015年以後,我們看到新國貨在中國實現了高速增長。

2019年時,我發現了一個新現象,隨着中國年輕消費者的文化自信轉移到我們的國貨自信,中國的國貨產品不但實現了銷量和市場規模的增長,同時在價格和品牌上,跟全球的國際品牌能夠進行對標。

所以在2019年,我們看到像奶粉、洗髮水、運動鞋等這些行業中,中國公司的品牌定價和品牌力,在全球都實現了一次全面的超越。

如今三年過去了,這個趨勢仍然在發生。

這些企業發現了新的訴求、新的客户,就如彼得·德魯克所説:“企業唯一的使命是創造客户,用‘由外而內’的視角審視我們的事業。”

有些客户給我們帶來第一增長曲線,但到某些時刻,我們需要尋找第二增長曲線,再去創造和發現新的客户,“由外而內”地來提高企業的增長和競爭力。

這是在2022年,企業仍然能保持高速增長的一個基本法則,就是你需要換一個姿勢來奔跑。

勇敢者的方法論六

去下沉市場,感受上升熱浪。

2022年如果沒有一些影響,我本來要去拍一個紀錄片,叫作《神奇的縣》,我連這些縣都找好了。中國有很多神奇的縣。生產了全國40%的小提琴的河南確山縣,生產了全國35%的漢服的山東曹縣等等。

中國有很多像確山、曹縣這樣的縣,縣域經濟總量佔到全國的40%,原來我們都會忽略,眼睛只盯着一線城市、新一線城市、二線城市。

我們頻道每年會做一份新中產白皮書,今年發現了非常多數據上的變化。

在我們調研的10萬人羣中,當問一二線城市生活的人們,未來你要去哪裏生活?我看到數據非常吃驚,今天中國在一線和新一線城市的新中產人羣,5個人裏有1個人説計劃未來定居到二三線及以下城市。

當我們問生活在一線、新一線、二線、三線、四線、五線的人羣,未來你們的消費會增長嗎?一線城市的新中產回答“未來消費預期增長”的只佔25.9%,而五線城市新中產的這一數據為45.8%,超出一倍左右。

這兩年新國貨消費很猛烈,你會發覺,三四線城市的新國貨消費增速為45.79%,比一二線城市的22.43%足足高了一倍。

這是我們在2022年發現的新景象,我認為這個趨勢將貫穿未來的一個經濟週期。

人們將從一二線城市下沉到三四線以下,因為那裏的居住、生活成本比較低,所以人們對未來的消費增長有更高的預期。同時,對新國貨有更多的購買熱情和消費能力。

有一個品牌這兩年跟我們合作很多,叫冰泉牙膏。2021年、2022年,我們和東方衞視做了一個大型新國貨綜藝節目叫《國貨潮起來》,冰泉牙膏是我們兩年的贊助商了。

刷牙這件事情,對很多60後、70後來講,主要是保持口腔清潔。但我們調研時發現,21%的都市95後一天刷3次牙,中午也刷牙,刷牙這件事變成了快樂經濟、好心情經濟,變成了社交產品。

冰泉是2020年創立的一個品牌,它抓住了這個風口,把快樂因子注入到牙膏裏。

所以這兩年在一二線城市,它是一款年輕人喜歡的爆品。今年年初,一個70後,在日化行業做了二十多年的連續創業者,冰泉牙膏的創始人程英奇揹着揹包來找我。

他説:吳老師,一二線城市今年很難,但我發現一個變化,批發市場很火,三四五線以下的批發市場今年突然間火起來了,我要佈局批發市場。

年底時,我問他怎麼樣了,這個過去一兩年在一二線城市很火的牙膏,把它的批發網點從4個增加到了58個,2022年它在三線以下城市的銷售佔比從2%提高到了21%。

今天所有在做新國貨創新和創業的企業,如果在前面幾年,你在中國的一線、新一線城市完成了你的品牌建設、技術定位和產品創新。

記住,趕快在2023年把你在都市所形成的能力迅速賦能到三四五線城市,去下沉市場感受正在蓬勃向上的熱浪。

我們在今年看到很多像冰泉這樣的企業,通過在下沉市場的拓展,在2022年獲得了正增長。

勇敢者的方法論七

在風雪中,當一個“抱薪者”。

有人説,不可使抱薪者凍斃於風雪中。在如此困難的市場環境中,我們仍然發現了人間的温暖。

今年上海最難時,有一個韓國的麪包品牌,在自己的員工培訓中心烤了一批麪包,賣給了周邊的上海市民,因為違規生產被罰款58.5萬元。

大家還記得這是什麼品牌嗎?巴黎貝甜。然後上海人民把他們家的麪包店買空了。

特別牛的一件事,我們不能讓這樣的抱薪者凍斃於風雪中,我們要讓所有的人間真情,獲得在感情上和商業上應有的回報。

12月7日,疫情放開以來,退燒藥變得很難買,我在網上看到全中國第一家免費向市民發放布洛芬的,是一家鄭州的企業,叫作禧康大藥房,一家並不太大的企業,在整個鄭州也就8家連鎖店,老闆每天在店門口發200粒布洛芬,8個店1600粒,每個人領2粒。

1600粒布洛芬多少錢?但在最困難的時候,它可以救800個人。

這些平凡的創業者,在最艱難的時候,讓我們感覺到商業是温暖的,讓我們感覺到中國的經濟發展是因為有那麼多的抱薪者共同存在,讓這個國家仍然有很大的温暖感和同情感。

我有一個朋友叫丁力業,他是做商業地產的,全中國最大的商業地產公司——印力集團,在全國有150多個店,最大的34萬方,最小的8萬方,在全國51個城市,1200萬平方米,4000多名員工。

我問:“丁總,今年150家店你關了幾家?有幾家店開不了?”他不肯説,但他跟我講:“曉波,有一件事我得跟你講,我們公司有4000多名員工,我沒有裁一個人。”

最慘不過丁力業,今年那麼難的時候,沒有裁一名員工。

8月份,我去廣東,調研一家企業叫比音勒芬,在全國有一千多家連鎖店。老闆叫謝秉政,他跟我講:吳老師,我們今年也很難,但我們今年還是正增長,然後不裁員、不減薪,準時發放年終獎。

這個屏太小了,我沒有辦法把所有不裁員的企業名單都打在這個屏幕上,但我希望現場的所有朋友們,直播間的朋友們,給如此艱難的2022年所有不裁員的企業家們一次掌聲。

感謝他們,在如此困難的時候,讓我們感受到了商業的温情,讓我們感受到了共同擔當的勇氣。

丘吉爾説:“勇氣很有理由被當作人類德性之首,因為這種德性保證了所有其餘德性。”

我想正是在艱難的2022年,讓我們重新去思考蘇格拉底的那句話——勇敢是關於希望和害怕的勇氣。

在2022年,我們害怕過、無力過、絕望過,但正是這些害怕、無力、受屈辱和絕望,讓我們認清了這個時代,讓我們認清了自己。

所以,當我們每個人剛才喊出“滾蛋吧,2022年”的時候,我們並不僅僅是宣泄情緒,我們是認清了2022年以後,用理性的吿別,請它滾蛋。

所以,當我們面向即將到來的2023年時,我要對每一位朋友説:

願你有一雙嬰兒眼,仍保有天真和温柔;願你有一顆少年心,仍相信勇敢和自由;願你有一股中年力,仍願在風雨中爭鬥;願你我都是一個平凡的勇敢者。

02

預見2023:找到信心的那根引線

我每年都會去看很多企業,今年跑了46家,其中大部分屬於製造業。

今年4月份,在整個經濟環境特別困難的時候,我也缺少信心。所以我想,得出去,去找那些有信心的人。

中國的信心藏在哪裏呢?就在產業一線。那些還在生產和工作的人,就是今天中國最有信心的人。

所以從4月開始,我發起了一個項目——“走進標杆工廠”,我們今年去了萬向、格力、慕思、三一重工、華潤江中、極氪汽車、顧家家居。

在2023年,我還會繼續走進標杆工廠,爭取每個月都能去一家,去火熱的生產一線看中國經濟的現狀。

爭取到明年的12月30號,也就是下一次年終秀,我能把在工廠看到的景象跟大家做個彙報。你們願意去的工廠,只要我能夠打開那個工廠的門,就一定帶大家去。

一年前,我們曾經這樣預見2022:

K型時代,抗疫常態;消費待振,亮點模糊;供應鏈戰爭決勝負;賦能平台,各擅其強;專精特新,智能競賽;移動協同,辦公革命;後浪前浪,各佔沙灘;金融服務,迭代理性。這些事情都一一緩慢地發生了。

我們看到2022年,統領整個年份的是最前面的8個字:“K型時代,抗疫常態”。

很多企業的迭代、很多週期性的變革都遭到了干擾,我們希望2023年一切能回到正常態,能夠重新回到經濟發展的基本面上去。

跟以前一樣,每一年的年終秀我都會邀請50位經濟學者,對他們做一次關於新一年的信心調查,感謝這些朋友們。

比較一下會發現,去年的此時此刻,我們請50個經濟學者對2022年進行判斷的時候,在宏觀經濟預期方面,罕見地出現了“333”的分佈,即向好的、持中的、看衰的都佔30%左右,但是在剛剛完成的對2023年的信心調查中,有82%的學者都認為2023年的經濟會向好。

在資本市場的預測方面,我們看到,認為2023年資本市場會上行的觀點佔78%,認為持平的佔到22%,也就是“持平+上行”佔100%,這是極其罕見的。

關於一言難盡的房地產行業,在去年的信心調查中,有55.8%的學者認為房地產將趨冷,而今年的結果顯示,認為房地產會回暖和向上的預測佔41%,房地產會持平的預測佔44%,即有85%的學者認為2023年的房地產市場會進入正常或上行的軌道。

這三組數據,值得一次熱烈掌聲。希望我的這50位朋友的預言能夠自我實現,希望我們在2023年能過上好日子。

在全球經濟的信心調查中,我們調查了兩個維度:中美關係和全球化信心。

關於中美關係的調查,學者們的觀點和2022年持平,認為對抗趨緩的觀點佔百分之五十幾,認為會發生激烈對抗的觀點佔百分之二十幾,這兩組數據與去年基本差不多。

但在關於全球化的看法方面,去年此刻認為全球化會維持現狀的觀點佔到57%,但在今年,沒有信心的人超過了一半,佔51%。

通過這些數據,我們能看到,前三組關於國內經濟的角度——宏觀經濟、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基本80%以上的學者看好明年,而關於中美關係和全球化,在學者們的判斷中,仍然沒有變得很樂觀。

2022年美聯儲為了應對美國的通貨膨脹,進行了7次加息,今天美國的經濟已經進入到一個非常剛性化的狀態,出意外的話,2023年美國經濟大概率會進入到衰退階段,這意味着全球的經濟環境可能比2022年更加動盪,也意味着我們2023年的外貿可能無法指望。

大規模的信心將來源於本國市場,來自國內的產業升級、消費復甦和城市經濟活力的重新驅動。

所以,在2023年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呢?就是不能再折騰我們的企業家了,把他們折騰壞了,那就真沒人折騰經濟了。

接着來看我們對2023年的八個預見,我們認為未來可能會發生的事情:

預見一

雙核時代,各自爬山

在全球政治經濟界,第一個把中國和美國聯繫起來分析的學者是一個英國人,名叫尼爾·弗格森。2009年,他把China和America結合在一起發明了一個英文單詞,Chimerica,“中美國”。

Chimerica這個詞曾經入選《紐約時報》的2009年度流行詞。2009年,也就是中國汽車產銷量超過美國的那一年。但是Chimerica真正地進入到實質性的階段,則是最近這三年的事。

裏夫金是美國的一個未來學家,他在今年年初出版了一本書叫作《韌性時代》,他也幫助美國的共和黨做了一份非常厚的報吿,叫作《美國韌性3.0基礎設施轉型報吿(2020-2040)》。

在這份報吿中,他寫了一句話:“在新興的韌性時代,投資16萬億美元,部署和管理智能數字化、零排放的韌性基礎設施,建設二十一世紀的美國經濟。”

我們把這句話裏的兩塊換掉,把“投資16萬億美金”換成“投資多少萬億人民幣”,把“建設二十一世紀的美國經濟”換成“建設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經濟”,有違和感嗎?沒有。

這意味着什麼?意味着自工業革命以來,中國作為一個後發的發展中國家,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終於和美國站在了機會對等的發展道路上。

朋友們,這是過去100年中國近現代史上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情,也是我們在座的各位——無論你是60後、70後、80後、90後,還是00後——我們這幾代人的光榮和使命。

Chimerica,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產業對峙的雙核時代已經到來了。

今年,我和全球最大的對沖基金——橋水基金的創始人瑞·達利歐有過一次對話,今年他出版了《原則2》,在這本書中他用了兩個章節來討論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經濟。

他提出中美未來博弈有六大戰場——貿易戰、技術戰、資本戰、文化戰、自我交戰的戰爭和戰爭。

在對話中,我問了達利歐一個問題:這六大戰場,如果只選一項的話,你覺得最值得關注哪一項?達利歐遲疑了兩秒鐘,説“War”。

我想今天中美的一個共識,就是面向未來的雙核時代,我們需要在避免War的前提下,讓兩國在貿易、技術、資本、文化領域進行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博弈和融合。

那麼在今天這個時刻,中美產業經濟分別有哪些數據值得我們對比研究?我這裏收集了一些截至2022年10月的數據。

首先看製造業。今天中國在全球製造業中的佔比是29.8%,美國是15.3%,所以裏夫金提出建立美國韌性3.0時代,要構建新的基礎設施,以及在製造業領域擺脱全球產業對中國的依賴,是它的一個戰略目標。

我們再來看世界500強,中國進入榜單的有145家,美國有124家,我們已經超過美國21家。在專利申請方面,中國每年是6.95萬件,美國是5.96萬件。

在科研人員數上,中國是228.1萬人年,美國是155.5萬人年。從這些數據我們都可以看出,中國的產業經濟處於一個相對領先的優勢狀態。

但是看全球前20大科技公司,美國處於絕對領先,它有13家公司,中國是3家。

接下去看看2022年中國向美國出口商品的變化。我們看到有些商品在減少,比如傢俱、藥品、陶瓷產品、光學儀器等,均處於下行的狀態。

但是也有些商品出口還在增加,比如説鋼鐵製品、紡織製品、機電產品、汽車及零部件、鋁製品和鞋類,仍然處於增長的通道中。

所以,雖然是雙核時代,但是中美經濟的互相博弈和互通交融是並行的。

中國國內也正在全面加速國產替代。政策要求,到2027年,央企和國企要完成100%的信創替代。

我們再來看一個特別大的行業,雲計算。

有人説在未來的產業經濟中,大數據將替代石油,成為第一生產要素。如果大數據是石油的話,那麼雲是什麼呢?雲就是我們的電力系統,會構建所有產業經濟的基本面。

美國諮詢公司Gartner評過一份榜單,關於雲計算的9大核心技術能力,包括韌性、計算、存儲、網絡、安全、軟件基礎設施等9個重要的指標,我們把它們叫作鐵人九項。

Gartner研究了6家企業,5家是美國企業,1家是中國企業。在過去的很多年裏,鐵人九項比賽基本上是美國公司排在前面,但從2021年的數據看,中國公司居然有4項得到了最高分,計算、存儲、網絡、安全。

我去阿里雲調研的時候也非常吃驚,這是為什麼?因為過去三年裏中國經歷了非常複雜的社會治理,龐大的企業和社會治理數據被喂到了那個計算體系裏面。所以過去三年,是中國雲計算的能力獲得巨大發展的年份。

我們再來看另一組數據,雲原生。

雲原生是什麼?就跟電力一樣,大規模的電力系統,需要發電機、輸配電、低壓電器、開關,這些東西構成了整個電力世界的基礎設施。

雲也一樣,在整個雲計算行業中,有一些像輸配電、開關、電線這樣的基礎應用。

其中有148項是核心應用。在這148項核心應用中,由中國互聯網公司發起的有37項,佔到了25%,其中阿里雲發起的有13項。

這兩組數據吿訴我們一個事實,未來的雙核時代,不是一個誰戰勝誰的過程,而是一個在博弈中不斷融合的過程。 

中國公司要在未來的新經濟、韌性3.0基礎設施時代形成自己的建構能力,我們只能幹一件事,就是在這些基礎設施方面,充分發揮中國的原創,讓這個全球勢力地圖沒有辦法拒絕我們。

所以雙核時代是一個共生、共融、共進的時代。

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中國公司,特別是中國這些互聯網平台公司,正在發揮他們的創新能力。

2008年的時候,微軟提出過一個概念,讓房間裏所有的牆都成為屏幕,每一堵牆都是人機交互的界面。但是當時很難實現,因為當每一堵牆都是屏幕的時候,這個屏幕背後一定要有處理器。

今年,阿里雲發佈了一個產品叫CIPU,雲基礎設施處理器。CIPU時代到來的時候,就能實現微軟在2008年提出的那個理想,所有的屏幕背後都不再需要一個物理的處理器,所有的處理器都在雲端。

我在阿里雲的實驗室看到這個產品的時候,真的非常激動。

這意味着什麼?意味着在雲計算能力、軟硬件結合實現可能的時候,中國的互聯網公司有可能創新出下一代的操作系統——無影。

我覺得在2023年我們需要重新反思很多事情,在過去兩年裏我們有很多產業上的誤讀,有很多產業上的糾結,我們被一些輿論帶到了一種負面的、一種對峙的情緒當中。

當我們回看雙核時代的時候,我們要重新思考這些中國的互聯網公司,阿里、騰訊、字節、京東、美團……我們在這些互聯網平台公司看到了,在新型基礎設施的建構方面,每一家公司都在非常努力地進行創新和投入,砸進去很多錢。

朋友們,未來是看不見的。但如果沒有那麼多的錢砸進去,沒有那麼多的人砸進去,中國不可能建構一個韌性時代的基礎設施。

所以我們希望在2023年,一個新的社會治理週期到來的時候,我們的政府部門、輿論界、學界,能夠重新定義和理解互聯網平台公司在中國當前以及未來10年、20年的產業經濟中具有的創新價值。

它們的存在,並不僅僅是為了跟幾個菜販子爭奪那個菜市場,它們承擔着中國產業經濟在雙核時代面向未來進行種種試錯和創新的責任。

這些責任,我認為100%都將壓在那些民營互聯網平台公司的身上。我們希望2023年,能夠有一個重新的定義和一個重新的理解。

預見二

智能工廠,雨後春筍

2018年,達沃斯論壇開始評選全世界工業4.0工廠。

至今發佈7批名單,評選了全球114家“燈塔工廠”,中國佔42家,佔比超過三分之一。中國製造業在全球製造業的佔比也接近30%。

這就是為什麼我要帶大家去看標杆工廠,它們代表了中國經濟的基本盤。跟中國相比,美國和印度是9家。

和大家分享一些數據。

三一重工是中國最大的重型裝備企業,做樁機、水泥攪拌機、起重機。一家重工企業長什麼樣?印象裏是“傻大笨重”,到處都是人。在三一重工,我問他們,你們的科技人員和藍領工人的數據比是怎麼樣的呢?

他們給了我三組數據:2017年底,三一重工研發人員2744人,一線藍領工人9683人。2022年底,研發人員是12251人,一線藍領工人14576人。

他們跟我講,吳老師,2025年你再來,研發人員將達到30000人,藍領工人3000人。你很難想象,一家重型裝備企業,科技人員和藍領工人的比是10∶1。

廣東有一家企業,慕思寢具。他們年產360萬+張牀墊需要多少人?1000人?500人?300人?只需要50人。

去格力見董姐姐,今年已經是第8次,第一次去是1998年。

中國今天能夠生產最好的空調,卡塔爾世界盃主會場的空調,是格力生產的。

但這不是關鍵,今天它發生的變化是什麼?4年前,董姐姐帶我去看空調的生產模具,那時格力已經能夠生產所有空調的模具。

但是,生產模具的機牀90%還是國外引進的。今年11月份去,再一次到他們的模具工廠,機牀70%完成了國產化的替代。

從三一重工、慕思、格力,可以看到什麼?

巨國效應帶來規模化創新。

除中國以外,沒有一個國家需要生產這麼多家電和牀墊,我們龐大的城市化發展和人口紅利,讓我們能夠生產全世界最大的泵車,全世界最深的樁機,全世界規模最大的空調廠、冰箱廠、洗衣機廠、手機廠。

巨國效應還推動了生產線的革命,我們不但能夠生產電器,我們還能夠生產鑄鐵,能夠生產模具,能夠生產芯片,能夠生產機牀。這是過去不到10年時間裏面發生的景象。

美國管理學家迭戈·寇明説:“一個經濟體的強弱,不取決於引入先進科技的速度,而取決於使用先進科技的深度。”

中國智能工廠為什麼能讓軟硬件技術實現深度應用,因為經濟體足夠龐大,足夠複雜,具有足夠的戰略縱深。

這個國家的發展,給了在座每一位創造了產業深度和廣度的可能性。

預見三

能源戰場,換道超越

過去很多年我們講彎道超越,在遇到產業週期或者經濟危機週期時,我們通過彎道來實現超越。40多年來我們都在搞彎道超越,但在今天有一些產業出現了“換道超越”的現象。

2022年哀鴻遍野,如果説唯一一個產業有亮點,那就是新能源產業,由四個部門構成:風電、光伏、儲能、新能源汽車。

這是2022年的數據,中國的風電裝機容量增長了16.9%,光伏發電新增併網容量增加了105.8%,電力儲能裝機規模增加了36%,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長了110%。

這大概是除了口紅經濟以外,演講中最亮眼的一個數據,中國今天在新能源產業巨大的投入和創新,給2023年以後的中國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想象力。

我在1990年走進產業經濟,一開始當工業記者,後來當財經作家,到今天為止我還是一個記者,每天在看企業。

1990年,中國汽車產量是50萬輛,到了2009年,中國的汽車產量達到了1379萬輛,那年中國的汽車產銷量超過了美國,成為全球第一。

在2021年,中國的汽車產量達到了2608萬輛,美國、日本、印度、韓國加在一起,還比我們少120萬輛。但這個數據僅僅叫作彎道超越。

什麼叫作換道超越?是在2022年全球每賣出10輛新能源汽車的時候,中國的新能源汽車能佔到6輛;中國每賣出10輛乘用車,新能源汽車佔到3輛。

在2022年,比亞迪超越特斯拉,成為了全球銷量第一的新能源汽車公司。

我們常常講的高端車是指燃油車裏的BBA:寶馬、奔馳、奧迪。2022年,這三家企業在中國地區全部推出了新能源汽車。

一個公司怎麼能夠源源不斷地做汽車?它需要有一個造車的架構。

全世界一些非常先進的汽車公司,豐田、大眾、通用在過去的幾十年裏都形成了源源不斷地能夠生產車型的架構能力。

這就跟我們中國公司做雲計算一樣,從最底層再往上形成自己的架構能力。

如果我説未來的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是屬於中國人的,你們信不信?在風能、光伏、儲電、新能源汽車等方面,我們已經實現了一次勇敢的換道超越。

在即將到來的2023年,我們將看到這個趨勢持續進行。所以投入新能源產業,就是投入了未來十年的一個朝陽行業。

預見四

隱形冠軍,趕超德國

2023年還可能發生的事情是中國的隱形冠軍超越德國。

“隱形冠軍”這個詞是德國管理學家赫爾曼·西蒙提出的。1980年,他還是個年輕的學者。

有一次,一個美國的管理學家碰到西蒙,問了一個問題:1986年的聯邦德國經濟總量只有美國的1/3,但是聯邦德國的出口貿易超過了美國,為什麼?西蒙回答不出來,於是他回去做調研。

調研結果令人大吃一驚,原來支撐德國成為全球第一齣口大國的並不是西門子、博世、蒂森克虜伯這些巨型企業,而是一批隱形冠軍企業。

西蒙用三個標準來定義隱形冠軍:

第一,在細分行業全球數一數二;第二,企業銷售額在10億美元以下;第三,企業不廣為人所知,行業以外就是路人甲、路人乙,但在行業內就是王者。

德國有多少家隱形冠軍呢?西蒙算了一下,有2700家。

他在書裏説:“雄心、專精、全球化,便是‘隱形冠軍’成功的祕訣。”

今年我和西蒙有過一次對話,我問他,你覺得在未來兩三年內中國隱形冠軍的數量有可能超過德國嗎?他不回答,只説“下一個問題”。

回過頭來,我們看看中國製造業的金字塔。

最上面的是不斷增加的燈塔工廠,代表全球工業4.0產業智能化的最高水平。如今我國有42家,但未來一定會越來越多。

第二層是8997家國家級的專精特新小巨人,如果中國的隱形冠軍可能超過德國,那麼大部分都將誕生在這些企業裏面。

還有6萬多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14萬家地市級的專精特新企業,再往下有400個產業園集羣基地,再往下還有數以600萬計的中小工廠。

這是中國的底牌,是中國經濟在2023年以後不可能被擊垮的基本盤,製造業仍然是中國產業經濟的唯一命門,產業互聯網、產業智能化是中國經濟面向未來最大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今年我還幹了一件讓我特別高興的事,我們890新商學和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成立了一家專精特新研究中心。

這個中心成立以後做的第一件事是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對三千多家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發問卷調查。問卷調查有5個分析維度、16個變量、163個題項,三千多份問卷發下去之後,我們收到了1122份有效樣本。

我希望明年的時候,我和教授朋友們能夠為大家全面地展示我們對這一千多家企業的學術調研,應該會有一本書寫出來,這本書會吿訴赫爾曼·西蒙,中國的隱形冠軍,真的已經比德國多了。

從現有的數據,我們看到了中國隱形冠軍的幾個特點:

1. 創業者素質大提升。在1122個樣本企業中,100%是民營企業。95.8%的創業者是大專及大專以上學歷,其中40%是研究生以上學歷。

2. 產業集羣抱團發力。48%的企業集中在20個製造型城市帶。

3. 應用驅動國產替代。44%的公司從事國產化替代的研發和製造。

4. 資本賦能加速孵化。這個特點也是中國隱形冠軍和德國隱形冠軍最大的區別。

德國的2700多家隱形冠軍,在西蒙總結的數據中,有80%都是不為人所知的家族企業,但是中國這一輪隱形冠軍的崛起得到了資本市場的呼應。

今天中國A股市場的五千多家企業中,專精特新企業超過一千家,佔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20%。在北交所上市的公司中,41%是專精特新企業。

所以,為什麼中國的公司會比德國跑得更快?因為我們有一個龐大的製造業基礎流量,同時我們在資本市場上有更多的加速和賦能機制。

預見五

長期主義,率先復甦

經歷了最近3年之後,我們發現,中國產業經濟的投機主義時代已經結束了,泡沫消失了。從2023年開始,未來的市場將永久屬於長期主義者。

我們在2022年看到,在風雲突變的產業變革時期,那些堅持了產業基本盤,堅持了產品優先,堅持了價值鏈優先的企業,在2023年成為了大潮退去後的堅挺者和倖存者。

我們上半場講到過一家企業,不減薪、不裁員、準時發放年終獎,就是比音勒芬。

這是一家20年前創建的企業,營收和利潤一直在增長。今年那麼難,比音勒芬2022年前三季度營收增長13%,利潤增長24.9%。

這家企業在特別傳統的服裝行業,20年以來卻有一條波瀾不驚的增長曲線,因為它做對了三件事,這也是所有想在中國地區成為長期主義者的三個法寶。

第一,專注一個賽道。

從20年前,比音勒芬就專注高爾夫服裝。

20年前高爾夫在中國是一個很小眾的運動,比音勒芬贊助了國家隊,把高爾夫變成一種生活方式,伴隨着中國高爾夫產業的發展,做到了高爾夫服裝品類第一。

第二,專注技術。

做有功能性的服裝。露天打高爾夫,要防紫外線、要吸汗,所以一件高爾夫服裝的背後,從面料到染色,到後整理,需要種種技術創新。比音勒芬有125項專利,參與制訂了10個國家及行業的標準。

第三,專注審美。

服裝除了滿足基本穿着需求,也是一種身份、審美、趣味的訴求。這兩年,比音勒芬與蘇繡和故宮合作,不斷進行產品的迭代。

在中國,一家企業要成為一個長期主義者,做到這三條,在2023年以後就會成為中國商業世界的倖存者。

另外一個長期主義的堅持者京東,也是一家創業20年的公司。

2003年非典的時候,在中關村開店的劉強東把線下店全部關掉,搞線上店,搞出了京東。早期京東主營3C產品和家電。

在中國地區,所有制造商和渠道商是相愛相殺的歡喜冤家,誰也離不開誰,但要麼店大欺客,要麼客大欺店。

家電行業的張瑞敏講過一句話:“我的利潤像刀片一樣薄。”那時發生了兩件事,第一件事,產能過剩,家電企業打價格戰。

第二件事,兩個巨型的線下零售連鎖企業,國美和蘇寧出現。國美和蘇寧通過龐大的線下渠道,和製造業企業形成博弈關係,使企業的利潤像刀片一樣薄。

當京東開始做線上平台的時候,其實它很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國美和蘇寧。因為渠道通吃,且線上的通吃能力更強,流量通吃,環境通吃。

所以稍有不慎,超級平台和製造業企業就會相愛相殺。但在過去的十多年裏,二十年前發生的景象,在中國居然沒出現。

從2013年開始,中國主要的家電品牌,曾經像刀片一樣的利潤從7%提高到了15%。

靠兩件事:第一件事,美的、海爾、格力、海信、TCL等家電企業自己爭氣,開發出高品質的產品;第二件事,超級平台和家電企業形成了良性的互動關係。

為了建構這個關係,劉強東提出了兩個理論,一個叫“三毛五理論”,如果有機會賺一元錢的話,三毛給合作伙伴,團隊員工拿三毛五,剩下的三毛五留給公司發展。

在傳統家電連鎖的時候,家電企業的線下渠道成本有15個百分點,庫存週轉要87天。從2018年起京東渠道成本只需要8個點,減少了7個點,庫存週轉從87天減少到最少31天。

你會發現,那些家電企業能夠有資金去建設全世界最先進的智能工廠和燈塔工廠,是因為他們賺錢了。賺錢的原因,第一是自身的技術和產品、品牌在迭代。

第二是家電企業和線上零售平台形成了一種良好的合作關係,共同“熨平”了產業增長的波動週期。

除了“三毛五理論”以外,還有一個“十節甘蔗理論”也很有意思。

京東把一個家電的價值鏈條分成十段,前五段是企業的創意、設計、研發、製造、定價,後五段是營銷、交易、倉儲、配送、售後。

在每一節甘蔗背後,都形成了一個智能化的全鏈路能力,平台幫助生產商進行數據的挖掘,進行效率的提升,進行智能化解決方案的賦能,然後讓企業能夠專注在研發和製造環節中。

所以,就好像稻盛和夫在《活法》中説的,長期主義者的“活法”就三件事:樂觀地設想、悲觀地計劃、堅定地執行。

一個真正的屬於長期主義者的時代即將在2023年到來。

預見六

數字人大戰直播間

在談全球數字人產業發展的時候,不得不提兩個“人”,索菲亞和Lil  Miquela。2017年10月,索菲亞成為全球第一個獲得國籍的數字人。

2018年,《時代週刊》評選的“2018全球25大網紅”中,Lil Miquela作為唯一一個數字人,赫然在列。

到了2021年以後,中國出現了蘭LAN、花西子、洛天依、AYAYI、柳夜熙等大批數字人。

而在2021年4月,英偉達舉辦的GTC大會中,有14秒的時間,CEO黃仁勛是以虛擬人的形象出現。與索菲亞、Lil Miquela這類有明顯虛擬特徵的數字人相比,“數字黃仁勛”過於逼真,直到8月自曝之前都無人發現。

彼時,英偉達做“數字黃仁勛”,需要3D建模,這14秒,每一秒都要花幾萬美金。

如今16個月過去了,中國互聯網公司通過2.5D技術及強大的算法能力,生產出來的數字人都日趨逼真,而價格最便宜的只需2000元,最貴的也不過8000元。

2023年中國互聯網公司帶給大家的科技普惠,是讓我們都能擁有一個自己的數字人。

我在2020年年終秀時説,每一家公司都可能需要一個直播間。

今天我在預見2023年終秀上説,每一家公司都可能需要一個數字人,你可以用它來做本地生活、做客服、做品牌直播、做短視頻等等。

預見七

M型社會悄然來襲

2006年,日本管理學家大前研一出版了一本名為《M型社會》的書。

他在書中有一個判斷,從1990年到2006年,日本經濟失速的這16年裏,社會正逐漸形成一種M型雙峯結構,高收入人羣和低收入人羣各居兩端,並且貧富差距不斷拉大,而位於中間的中產階層向下塌陷,如同M型一般。

《M型社會》中提到,每個人每年的收入可分為通過打工得到的職務性收入和通過理財得到的財產性收入

日本中產階層出現塌陷的原因就在於1990年到2006年這16年裏,人們的職務性收入增長出現停滯,家庭的所有財富波動發生在財產性收入上。

而2023年以後,中國也很可能發生這樣的情況。

具體來看,大前研一對M型社會有四個判斷依據:少子老年化、高儲蓄率、長期貨幣增發、階層板結。

2022年,這四個依據正在中國社會發生。

首先是少子老年化,2006年日本65歲以上人口占比20.2%,2021年上海65歲以上人口占比26.9%。

2006年日本家庭平均儲蓄率與2022年的中國家庭平均儲蓄率也相差無幾,前者34%,後者36%。

與此同時,中國的長期貨幣增發比日本嚴重得多。2002—2022年,中國M2增長1396%,而日本1986年—2006年M2增長為73%。

未來幾年,如果職務性收入停滯,則意味着財產性收入的增加與否,決定了我們能否繼續躋身新中產或高收入人羣。

然而,與日本、美國相比,中國高淨值家庭的財產性收入非常畸形。

中植基金鑫理財的調研數據顯示,中國高淨值家庭房屋資產佔比60%,日本是35%,美國25%;而保險類資產我們只有4%,日本和美國都是24%;股票、基金等權益資產在中國高淨值家庭的資產配比中僅佔3%,日本是10%,美國是35%。

也就是説,中國高淨值家庭出現了房屋資產佔比過高,保險類資產、股票、基金等權益資產配置過低的情況。

從大前研一對M型社會的解讀,結合鑫理財提供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優化資產結構是2023年高淨值家庭的第一任務。

具體實施辦法,中植基金鑫理財提出了一種新的理念:打理人生的三筆錢。

第一筆錢,人生保障的錢,就是基金、養老FOF這類。第三筆叫靈活取用的錢,指根據投資週期可以日常取用的。

最關鍵是中間那筆,投資增值的錢,我們要了解個人風險偏好和投資金額,在M型社會到來之後,重新學習家庭理財新技巧和新的可能性,對資產結構、房產、保險和基金股票重新進行結構性配置。

朋友們,2023年以後,可能是新一輪的財富保衞戰時期。

預見八

樹根經濟,信心中國

1978年,中國開始支持個體經營,年廣久被稱為第一代民營企業家。他有個外號叫傻子,創立了一個瓜子品牌,叫作傻子瓜子。

從傻子瓜子開始,民營經濟被稱為草根經濟。

何為草根經濟?是指民營企業在成長過程中經得起蹂躪,給點陽光就燦爛,給點雨露就發芽。如今在一些論壇中,很多學者談到民營企業,仍説它們是草根經濟。

在2023年即將到來的時候,我必須非常認真地吿訴全中國所有的朋友們,中國民營企業不再是草根,“給點陽光就燦爛”“給點雨露就發芽”的草根時期結束了,它們正在成為下半場中國的“樹根經濟”。

為什麼是“樹根”?中國製造業500強中,民營企業362家,佔到了72.4%;中國新經濟500強中,民營企業422家,佔比84.4%;中國A股上市公司五千多家,民營企業3168家,佔到63%。

東南五省,福建省、浙江省、江蘇省、廣東省、山東省,民營經濟佔GDP比重全部超過50%。

如果説今天的民營經濟仍是草根經濟,那麼中國經濟怎麼可能發展為“中美雙核”?怎麼可能有產業升級,有燈塔工廠?

因此,民營經濟如今就是中國經濟的樹根。

在2023年,面對經濟的復甦,我們必須要説“民企強,則中國強,民營企業有信心,中國經濟有信心”。

2010年,我給80歲的吳敬璉老師寫了一本書叫《吳敬璉傳》。在最後審稿階段,我請吳老師幫我寫一行字。第二天他把字發給我,吳老師在《吳敬璉傳》的扉頁上寫道:呼喚法治的市場經濟。

2023年,我們要繼續大聲呼喚法治的市場經濟。

在吿別2022年,迎來2023年的時候,希望那50位經濟學家的預言會實現,城市、產業、中國和全球的貿易流通會復甦,中國經濟會回到長期基本面,我們會迎來一個陽光燦爛的2023年。

作為走過2022年的“倖存者”,面對新的一年,我們仍看到了這個國家產業經濟持續發展的可能性和巨大的成長空間。

我們只是缺了一個東西,好運氣。所以在2023年即將到來之際,讓我們一起走好運。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資訊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資訊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