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觀點 | 從越南防疫看我國接下來的路徑
uSMART盈立智投 12-12 14:40

最近在想我們將會以哪種形式扛過疫情,後來一想,旁邊越南是個好參考系,因爲越南整體和我們有很多相似點,非常有參考價值。粉絲裏有不少在越南開廠和當小工頭的,沒少從他們那裏獲取當地情況。

來源 | 公衆號 九邊

當然了,我這裏不提供真理,都是一面之詞,希望大家看完我文章後心裏有個數,跟其他人的說法交叉比對下,哪怕推翻了我的說法,也是一種進步。

1

疫情暴發之初,面對來勢洶洶的病毒,儘管不清楚到底面對的是啥,不過堅持抄我國作業的越南採取了和我們一樣地嚴管嚴防,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越南政府在2020年基本和中國的措施差不多,動態清零,發現一例封一片,儘量保外貿出口這個經濟支柱。不管怎麼說,當時疫情確實被控制了,最長99天沒疫情。

到了2020年春末,越南社會秩序基本恢復了正常。並在常規化的防疫下,病例增加得不多,那時人們已不再那麼緊張了。當時中美貿易戰,很多中國工廠把部分業務搬到了越南,既可以降成本,又可以貼牌“越南製造”避開美國管制。

因爲馬上就是夏天,傳統上高溫會使病毒在室外無法生存,大家以爲病毒的活性傳染性都會大大降低,覺得希望就在眼前了。後來才知道,當時高興得太早了,病毒正在憋大招,一波又一波的變異。疫情開始不斷反覆,幾個月一次的頻率攻擊各國防疫系統。越南也開始了和病毒的拉鋸。

應對方式還和以前一樣,增加檢測、集中隔離、治療危重、嚴格出入境。並隨着疫苗的大量接種,似乎又看到希望了。

在後面的一年多裏,直到2021年夏天。前面幾次疫情暴發都被壓制了下來。每次經過一兩個月的防守,病毒都暫時偃旗息鼓。

2

沒想到的是,德爾塔毒株2020年底在印度出現,並開始在全世界大肆散佈。

幾個月內,德爾塔橫掃以前所有新冠病毒,成爲衝擊防疫的主力。世界各國的防疫都受到了巨大挑戰。

到2021年8月,也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德爾塔在越南開始大量傳播。比起原始毒株和早期變異。德爾塔的最大特點是傳播能力強,而且耐熱性高,對於疫苗的抗性也更大。

這裏要說一個問題,就是對於疫情的態度,也就是所謂“清零派”和“共存派”。

一開始所有國家都是清零派,不論是特朗普在發佈會上讓人注射消毒劑,還是印度警察拿着棍子上街隨意揍人,都是堅定清零的。只是因爲各種各樣的原因,才轉而放鬆的。

歐美轉變的最快最早,原因很多,一方面他們政府權力確實很小,另一方面刁民也不配合。英國封城多次失敗後,乾脆放開共存了,好像“共存”這個詞最早就是英國人說的。

英國當時還有人說,病毒當初橫掃美洲大陸,殺死無數印第安人,給後來的美國騰了空間,說明啥?說明大家都得共存,誰不共存就是印第安人下場。英國人結合自身經歷的這個言論,在歐美流傳很廣,一定程度上讓歐美防疫更難了。

印度比較奇特,沒有那些富國的錢,卻有那些富國的病,同時還保留着自己的窮病,沒錢防疫的情況下,老百姓還不配合。在國內爆發工人大量徒步返鄉之後,選擇把這事儘快忘了,畢竟在印度,新冠只在最開始一段時間內稍微有點體面。

到2021年8月,也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德爾塔在越南開始大量傳播。比起原始毒株和早期變異。德爾塔的最大特點是傳播能力強,而且耐熱性高,對於疫苗的抗性也更大。

這裏要說明一下越南經濟的背景,越南也分南方和北方,他們經濟發達的,也是南方沿海,經濟中心是以胡志明市爲首的南部幾個省。本國大多數的外資和工廠都在這些地方。

北方和內陸很多農民離開家鄉來到這裏打工,這一點和我國改開早期比較類似。而且越南有個和我們類似的情況,就是工人在當地大多隻是掙錢,沒有安家的能力。一旦出現什麼問題,回家是一種習慣性做法。

在前幾次疫情中,越南當地依靠封控廠區,要求工人執行防疫措施,一旦發現就地隔離,對工作生活場所消殺,接觸的人員全面嚴查,竟然成功把疫情控制住了。

同時政府爲工廠減免稅負,老闆也給工人加錢。因爲收入增加,身邊的疫情又不嚴重,工人雖然覺得生活不便,但是還能接受。

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2021年7月,德爾塔爆發後,情況完全不同了。當然也有越南政府的助攻,那段時間爲了防疫,嚴控外國人入境,韓國人也不讓來了(韓國在越南投資太多,疫情暴發前是免籤的),導致外貿和直接投資都差了一些。於是政府準備適當調整下防疫政策,一調整,調整黃了。

從七月開始病例激增,從每天幾十上百很快發展到上萬。每天工人都能聽到看到有人被拉去隔離。很快各種傳言開始散佈開來,新冠被說得非常可怕,工人們當中流傳着各種可怕的謠言,什麼新冠會導致人變成殭屍,最後一攤血水什麼的。

這些之外局勢也不好,廠區開始了更加嚴格的管控,工人們只能兩點一線,哪都不讓去,廠區小賣鋪也都關了。同時因爲交通管制,上遊的原材料半成品和下遊運輸的車輛都明顯變少。

工廠無法正常運行工人也就沒有收入,吃飯都成了難題,同時恐慌在瀰漫,說軍隊準備對大城市實施戒嚴,到時候物資送不進廠區,員工也不讓離開。

城市裏其他地方情況也好不了多少,社會秩序開始混亂。

各種生活物資供應也出現問題,因爲嚴格封控,進出城都要花費很多時間。物流體系因爲各地封控也不再順暢。

封城時間一長,很多民衆,特別是低收入羣體,生活發生困難,不滿漸漸滋生,社會穩定開始出現問題。當地老百姓發現街上警察越來越多,甚至開始有軍人出現。

即使到了這時,越南政府依然相信再加把力就能成功。公開表示近期的疫情控制不力,很大原因是老百姓對於防疫措施執行不嚴。越南政府當時決定最後搏一把。

3

時間來到2021年8月23日,越南政府宣佈:軍隊即日起正式接管胡志明市全部防疫檢查站,胡志明市和南方各省份將進行更爲嚴格的隔離,計劃15天。

爲了嚴格管控隔離,四萬越南軍隊進入城市,把裝甲車都直接開上大街,將道路徹底封死。防化兵對民衆檢測轉運消殺,每天由軍隊負責運輸食品藥品,接管了各醫院和重點部門的安保工作。

當時對於違反隔離措施的人,越南軍隊會抓住先打一頓,然後送去做志願者。而且是隻管飯不給錢,一直要幹到解除隔離爲止那種。

當時就是想依靠靜默,把近1000萬人封住半個月,希望能將病毒徹底消滅。

但是結果我們都知道,越南的努力依然沒能成功,反而加劇了崩潰。

因爲經濟扛不住了,確切地說是老百姓沒錢了,如果不出去刨食,餓死也不是不可能。

越南作爲一個人均GDP不到中國1/3,人均月收入一二千的國家。老百姓能有多少老本?特別是越南的底層人民,積蓄能養活自己幾天?越南政府本就因爲經濟不佳收入銳減,花費卻增加很多,到這個時候還能有多少錢?

於是封控期間,儘管有軍車上街巡邏,但是依舊有大量老百姓到處流竄找吃的。也不怕被抓走,抓走那就去吃政府的公糧。

所以2021年10月1日封禁一解除,又來了一波大返鄉,病毒被從大城市帶向了廣闊農村,再也不可能清理乾淨,越南事實上和病毒共存了。

據統計在短時間內,從胡志明市和南方經濟發達省份。有超過200萬工人選擇回家,畢竟老家農村有人在種地,哪怕去河裏抓青蛙呢,無論如何也不會像大城市那樣被餓死。於是就有了大家之前在國內報道裏經常看到的一幕,大量的韓國廠房鐵護欄被洶涌澎湃的工人給推倒,提着行李的工人就跟末日逃生一樣四散逃命。

並且因爲封控,幾乎沒有公共交通工具。大家只能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有的人選擇拼車,找個有車的老鄉順路回家。更多的人用越南傳統交通工具——摩託,把行李綁在車上就上路了,有的發揚印度特技,一輛摩託能拉三個人,還有配套行李。

也有很多隻能選擇步行。這些人有的是因爲沒有車,只能走路。有的是要通過道路封控的地區,爲了不被抓住,只好選擇步行,在接近檢查站的時候離開大路,從小道甚至乾脆翻越荒野。

最遠的人步行了整整600公裏回家,走了一個月。

返鄉還只是第一步,工人中是存在病毒攜帶者的。這些人走一路撒播一路,等到了家鄉,全國都崩了。

4

相比起城市,鄉下的醫療條件更差,防疫水平更低。面對病毒基本是放任,檢測也懶得檢測了,以至於越南當時每天確診病例竟然變化不大。但是人人都知道已經在鄉下蔓延了,只是限於檢測不足無法體現。

所謂“兩害相權取其輕”,越南政府明白如果繼續封控,病毒死不死不好說,經濟是真的扛不住了。經濟一旦崩潰,社會秩序必定跟着完蛋。

於是在“事實放開”後,越南政府在10月11日第128號文件宣佈防疫政策由“嚴格防控”轉變爲要求“安全適應、靈活、有效控制新冠疫情”,也標誌着官方承認共存,補了手續。

但是共存之後就能好嗎?

哪有那麼好的事,經濟的壓力越來越大,返鄉的工人根本找不到工作,收入也銳減。

而且封控結束之後,政府要求工人復工復產。工人因爲擔心回去之後,不久疫情再次暴發又造成失業不願意回去了。當時有些產業的用工缺口達到了50%。

不過差不多過了一個月,工人們在老家瑟瑟發抖中圍觀了一段時間後,發現等待着的大規模死人並沒有出現,自己感染後發燒幾天,然後沒事了,對新冠有了新的認識。

這個時候越南政府動員公務員、大學生全線出擊,到越南田間地頭宣傳疫情影響不大,希望大家儘快返廠上班,嗯,越南每個細節都在cosplay中國。於是工人們又帶着行李上了大巴,一輛輛大巴把工人從村裏拉進廠房,越南順利復工復產了。

只是消費領域確實不太行,老百姓依舊不願意出來花錢。

整體而言,恢復得很快,2021年越南第四季度GDP狂漲了5.22%。

不過客觀地講,越南承擔的2021年的病毒是致死率很高的德爾塔病毒,好在越南人普遍偏年輕,硬接下了這一波衝擊。當時我國還在堅持清零,躲過了這一波。

時間來到2022,奧密克戎出現了,比起德爾塔有着更強的傳播性,但是毒性比起以前的病毒要低很多。

對於適應了德爾塔的越南來說,奧密克戎既溫和又無害,於是在3月,新冠奧密克戎爆發高峯期間,越南政府決定頂風作案,全面放開管控措施。奇怪的是,並沒有發生之前預期的醫療擠兌和社會混亂。越南還對全世界宣傳了自己的一波經驗。

不過我的一個讀者在越南開工廠,他說政府對外宣傳的那些經驗都是錯的。這裏邊起關鍵作用的,其實是越南傳統醫學“南醫”(類似咱們中醫,中醫在越南被稱爲“北醫”)。

他自己不信中醫,自然也堅決不信越南傳統醫學,不過最近有了新理解。越南散佈着無數的那種傳統醫館和赤腳醫生,老百姓得了病,經常不去醫院,而是去那種醫館看病,有效緩解了醫院壓力,所以越南神奇地沒太出現醫療擠兌。

他的工人得了病,躺在宿舍不能去上班,他帶着去醫館抓點藥,吃上之後就可以上班了。更有離譜的,發燒躺牀上說是快掛了,帶去看看南醫,醫生說沒啥事,多喝熱水,然後就好了一大半,回來就可以上產線,醫生的作用更像定心丸。據他觀察,吃不吃藥都是三天到一週好,越南工人普遍年輕,確實影響不大。後來他乾脆找了個醫師到工廠裏來現場坐診,工人們果然士氣大漲,充滿了安全感。

而且他發現越南人得了絕症也不去醫院,在越南人眼裏,西醫又貴又有毒,乾脆在家用南醫性價比最高。南醫眼裏沒有治不好的病,可以花很少的錢,就把病人在情緒穩定中送走。

這個意義上講,南醫爲越南節省了醫保開支,並且充滿了臨終關懷,不像西醫那樣,動不動就讓大家花無數的錢,或者乾脆說“回家吃點好的”把大家嚇個半死,是的,這句話在越南也是高頻語句。

也正是這些無數分散的節點,把越南疫情化解於無形。

那今年越南經濟啥情況了呢?

我查了下數據,2022年第三季度,越南經濟增長率的初步統計結果爲13.67%,二季度增長7.83%,一季度上漲5.05%。

前三季度比較猛,一方面說明越南確實是在恢復,另一方主要也是去年前三季度差得離譜。第四季度不太好,這個跟全球衰退有關,西方發達國家的訂單驟減,不僅越南少了,咱們國家的“聖誕訂單”基本也黃了,很多工廠已經放假了。

也就是說越南整體是走向恢復的,但是能恢復成啥樣,主要看全球大氣候,現在大氣候就不太好。

多說一句,最近總有人說中國製造轉越南了,其實不會,越南太小了,是中國製造的延伸,並不是競爭者。越南那些企業,一個月給工資一兩千,在中國根本招不到工。現在越南經過高速發展後,GDP達到了3000億,大概相當於山西,問題是越南人口是山西的三倍。

5

從越南的情況來看,放開後,經歷短暫的恐懼期,復工復產應該很快。而且越南的南北差別也很大,北方恢復緩慢。南方的那幾個工業城市很快就跟疫情前差不多了,這兩天一到晚上人山人海。抖音上一堆在越南上班的博主,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看。

整體而言,放開之後大概有三個月到半年的“心理適應期”,過了適應期,慢慢就正常了。

關於咱們的現狀,我有這麼幾個建議和感受。

1、不要攻擊中醫,有人想用就去用吧。這個話題下本來是沒有中間地帶的,不過這段時間我給大家解釋了下這個事,我身邊很多堅決不用中醫的人也達成了共識,他們不用中醫,但是今後也不準備再攻擊中醫了。看病心理作用佔一半,尤其新冠,老百姓愛用啥用啥,能有效減低擠兌,也能降低醫保負擔。

2、此外還有個麻煩事。我以前專門寫過一篇文章,講美國人反疫苗的事,我一直理解不了他們爲啥連疫苗都反,怎麼能反智到這種地步。直到今年,才發現這股妖風在中國基層已經成了燎原之勢。我儘管一直希望大家各抒己見,儘量保持言論自由,但是希望國家儘快把這股反疫苗妖風掐滅,不然後患無窮。

3、放開後經濟肯定是先變差,然後再慢慢恢復,而且大概率,南方恢復速度比北方快得多。

4、不要再苛責啥了,我國已經成功扛過了最艱難最危險的那兩波,到現在已經完全夠格了。

我最近總是想起武漢疫情暴發的時候,各地紛紛送行醫務人員前往武漢救援,送了一批又一批,而且黨員一直都在最前邊;一車一車的穿着迷彩的軍人們抵達武漢;火神山的那些工人們24小時連軸轉,十天蓋起來醫院然後把工資都捐了;我師哥年前就帶隊請纓去了武漢,過年都在醫院裏過的,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直到武漢危機解除。還有那個帶着村民向武漢支援了10萬斤大蔥的”大蔥哥“。

也正是因爲這些無數個平凡的個體,我們才能挺到現在。

總之吧,疫情肯定會過去,而且我們也會遠遠超過2019年。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It does not constitute an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