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賣出3萬輛,吊打蔚小理,特斯拉見了都得側目,關鍵這還是一家國企。
你沒看錯,説的是廣汽埃安。
有點出於意料吧?
輿論的焦點從來都是聚焦在蔚小理這些新勢力身上,廣汽埃安除了出現在網約車論壇上,其他地方很少。但殊不知,它的銷量才是槓桿的高。
當然,銷售的YYDS,還是迪王,20萬輛一個月,遍尋不到對手,只能説無敵得有點寂寞。
這兩天,不少車企公佈了9月份的電動車銷量,從中我們很明確地感受到一種正在發生的變化。
先説傳統車企。
9月份的銷量表現,還是有不少亮點。如開頭提到的廣汽埃安,每個月的銷量都可以穩定在2-3萬輛左右。當然,很多人願意將埃安和網約車等同,原因是大量的埃安車(主要是埃安S)被用作網約車,廣汽旗下也有自己的網約車公司--如祺出行,很多人看不起它,理由很簡單:試問誰會買一輛網約車同款?
20年前熱得不行的上汽大眾桑塔納,自從被大量採購為出租車後,品牌形象一下子被打到谷底,到現在都沒有重新站起來,理由出奇得一致:好不容易過了一回有錢人的癮,結果被人叫做的哥,擱誰心裏都不好受。
當然,埃安自己也算有志氣,半個月前剛剛發佈了自己的超級跑車--Hyper SSR,百公里加速1.9秒,號稱地表最強,對手都是500萬以上(特斯拉Roadster 2要哭暈在廁所),售價分為128.6萬、168.6萬兩款。
不過,這款超跑主要用來秀肌肉,賣多少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對手和消費者認識到,埃安擁有製造超跑的實力,其實就是高維打低維的做法,既然超跑都能造出來,常規的車型,也不就在話下了,這其實也是特斯拉當年的策略。
從最近埃安的新車型,也看得出它在努力擺脱網約車的形象,比如埃安Y,一款外表小巧可愛的車型,但內裏空間卻很大,舒適度也不錯,這點和理想的理念有點類似,看來長時間和日本企業合資,埃安也深得對方的真傳。
不過,長期的品牌形象,不是一朝一日能夠改變,埃安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另外,埃安的車基本都是20萬以下的,缺乏像Model 3這類現象級車型,這也是埃安另一個硬傷。超跑的推出令大家有了很多期待,但如果沒辦法推出20-40萬之間的旗艦級車型,埃安還是會被釘在網約車的柱子上。
在分析汽車公司時,很多人都喜歡以銷量説話,但我認為有些東西比銷量還要重要,銷量是結果,影響銷量最核心的因素才是重要,比如產品力,沒有好的產品,就不可能長時間收穫有好的銷量。
在這點上,有些傳統車企表現不錯,如吉利,旗下純電車極氪001交付8276輛,環比增長15.5%;Q3共交付20464輛,環比增長90%,累計交付45481輛。另一個華為加持的賽里斯問界系列,繼續有突出的表現,9月交付10142輛,實現連續2個月單月交付量破萬,勢頭不減。
這兩個公司鮮明的特點就是深根技術領域,吉利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在自主車企梯隊技術實力已經算第一梯隊,而賽里斯原本實力盡管不算強大,但有華為的加持,技術水平自然上了一個大台階。
這些公司的產品力,和一些喜歡做表面功夫的新勢力有很多差別,它們的底層來自技術打磨,比如更好的電動化整車平台、更好的車機系統。
未來傳統車企轉型成功的公司裏,應該不會缺乏這兩個身影。
但是,並非所有的傳統車企都能夠華麗轉身,像7月份剛發佈新車型,股價被炒上天的長安汽車,聚焦高端領域的東風嵐圖、上汽智己、北汽極狐,銷量就相對小很多,基本都是一兩千的水平。
雖然可以説這些車型亮相還不久,營銷、宣傳、銷售門店建設都還在進行中,未來也可能會趕上來,不過也需要承認,這些車企在新能源汽車上的表現過於不温不火,很難讓人提起興趣。
這裏邊有兩個典型,一個是北汽極狐,另外一個是長安汽車。
北汽極狐這款車2021年就發佈了,採用的和麥格納、華為HI的合作模式,主打高端車,HI版本超過40萬。但從結果上看,並沒有達到預期,一年多過去了,月銷量還是1000多輛,着實拉胯,主要的原因還是產品力太弱,和之前的廣汽埃安一樣,北汽的電動車,主要還是網約車為主,我們很能理解車企們希望通過推出中高檔車型,去改變固有的形象,從而觸及到更主流的購買羣體,同時也打造自己的品牌力,但北汽的產品力不足以支撐其中高端的定位。
北汽極狐 來源:汽車之家
背後,其實是北汽技術實力的缺乏,長期的合資紅利,習慣躺贏,一下子要獨立,有點找不到北,而且身為國企,效率本身就是一個問題,因此廣汽埃安在積極謀求混改,希望從體制機制上尋求突破,北汽雖然也分拆出了北汽藍谷,獨立上市,但從結果上看,也沒有達到很好的效果。
在造車上,雖然和高端車奔馳合作很久,但北汽顯然沒有學到奔馳的實力,所以極狐只能聯合著名零部件廠商麥格納、華為合作造車,但後兩者頂多只是賦能,整車部分還是需要車企自身的實力。從極狐車的外觀、內飾、車機交互上看,感覺都很普通,尤其是轎車極狐阿爾法S,説是轎跑,它車身太高,説是中級車,看上去又很有跑車的感覺,莫衷一是,很難定義。
換句話説,只能和其他人合作,也説明北汽本身在自主造車方面的實力不夠強。
另外,在定價上,極狐也有很多的BUG,比如華為的自動駕駛,得多交10萬塊,很難打動消費者。
北汽極狐的困境,代表了相當一部分傳統車企的困境,轉型的決心是有的,但説到實力,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説起產品力,長安汽車比北汽好一點,但也只是稍微好一點。
比如深藍SL03,外觀雖然也算得上酷炫,充滿了跑車感,價格16萬起跳,非常親民,不過綜合指標上看,這款對標Model 3的車型,沒有什麼過人之處,唯一的好處,可能是性價比。
深藍SL03 來源:官網
這其實也是長安汽車實力的寫照,雖然和福特、馬自達合作比較久了,但這兩家外資車企並不算很頂級的汽車廠商,福特稍微還説得過去,但馬自達在日本的排名,已經是三家開外,更重要的是,這兩家合資車型在國內的銷量都非常一般,遠遠比不上大眾、通用、豐田、本田這些巨頭,可想而知,長安在合資上能夠學到的東西有多少。長安在自主品牌上做得不錯,但主要還是中低端的麪包車路線,這點和五菱有點類似,這些都決定了長安在自家造車上的實力有限。
長安另外一款的重磅車型是阿維塔11,是長安、華為和寧德時代合作打造的,和北汽一樣,合作方只是提供各自的強項,比如華為提供軟件技術,寧德時代提供電池技術,但整車本身還是要看長安自己的實力,這款略顯科幻外觀的車型,寄託了長安向高端車進軍的夢想,對標的是保時捷卡宴這樣的跑車型SUV,但給人的感覺,和北汽類似,想大跨步,無奈產品力、品牌力都不夠。
阿維塔11 來源:官網
當然,長安的車型能不能成功,最後還是要用銷售數據去驗證,其實也用不着太長時間,半年到一年,基本就可以有個結論,銷售OK,一切好説,如果銷售不及預期,那長安的股價壓力可就大了。
最後,説一下新勢力。
亮點仍然集中在二線新勢力,特別是哪吒汽車,交付了18005輛,創出歷史新高。
不過,哪吒的主要車型都是10萬以下的微型車,俗稱老頭樂、買菜車,和五菱神車有點類似,所以高銷量其實並不能説明公司具備強勁的競爭力,未來還要看公司對標Model 3的新車哪吒S能否放量。
從這個角度看,哪吒面臨的競爭壓力一點都不比其他公司小,更何況,哪吒汽車尚未成功上市,現在行業這麼卷,資金壓力可是不一般小,如果上市失敗,它很有可能重蹈威馬汽車的覆轍。
同級別的零跑汽車,銷量也在繼續維持在萬輛級別,和哪吒一樣,其新車型C01寄託了公司衝擊中級車的希望,不過零跑比哪吒要優越的地方,是它剛剛成功登陸港股,拿到了資本市場的船票。
至於蔚小理,有兩個穩住了萬輛交付窗口,但也有一家持續下滑,8月還在9000輛水平,現在到了8000輛水平,新舊產品切換的陣痛期,這家新勢力算是體會最深刻的了。
從蔚小理的銷量上看,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不管車型是多還是少,基本都在一萬輛這個級別就止步了,沒有一個能夠突破2萬輛,不清楚這到底是新勢力的魔咒還是什麼?
但是,Model3/Y就沒有這個問題,月銷3萬、4萬輕輕鬆鬆,迪王也沒這個問題,旗下多款車的9月份銷量都突破2萬輛,説到底,還是車企的綜合實力,如研發能力、產品力、品牌影響力、性能、供應鏈、產能等等共同發力。單説產能,特斯拉已經高達200萬輛,比亞迪明年的規劃是400萬輛,而新勢力還在他們的零頭上打轉,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我相信新勢力陣營裏,會有最後跑出來的,也會有半路掉隊的,威馬就屬於後者,銷量它曾經是和蔚小理同級別的新勢力,但今年明顯掉隊了,表面原因是上市一拖再拖,融資速度趕不上燒錢速度,但本質上還是車企的綜合實力欠缺。
回過頭去看威馬的車型,既缺乏Model 3這種現象級轎跑,也沒有互聯網造車勢力那種極端討好客户的車型,銷售對象也主要是低級別城市的代步需求,這類車企,只能寄希望於成功推出中高端車型,提升品牌形象,賺取更高的毛利率,否則一直混跡中低端,很難成為大車企。
更重要的,新勢力普遍處在虧損狀態,要扭虧為盈短期看基本沒戲,如果不能成功上市,獲得資本補給,這些車企很容易會死掉。
所以,對於二線新勢力,除了在銷售上拼殺,還得在上市路上拼殺,後者的重要性,比銷售還要大。
説起新能源汽車,最多被人拿來做對比的,是10年前的智能手機市場。
這真不是瞎説,現在的新舊勢力不斷廝殺,像極了當年手機市場,混戰過後,華為、小米、OV成功突圍,而原來的霸主三星(中國區)、聯想、中興、酷派,一步步陷落,最後泯滅眾人。
我想,對於誰能夠跑出這個話題,一定是歸結於一些最為底層的能力,比如技術能力、生產能力、供應鏈能力,而非那些表面的諸如營銷、宣傳能力。
很多人在講小米的時候,喜歡歸結於它擅長做飢餓營銷,不否認小米的成功有這個原因,但小米本身的技術能力也是有的,雖然都是組裝廠,但能夠組裝出一個流暢用户體驗的機子,沒有技術能力,是沒法做到的。
我當年使用過酷派和小米的機子,酷派機子的用户體驗真是不一般的爛,界面粗糙,反應遲鈍,電池用不到半天,但小米卻不一樣。其實,手機都是用安卓系統,安卓提供的只是“毛坯房”,怎麼“裝修”得看廠家自己,有的廠家能“裝修”出漂亮的房子,有的廠家卻不然,用户體驗當然不一樣。
從這個邏輯去看待新能源汽車,現階段要他們掌握核心供應鏈,比如自己有三電系統,還很難做到,但既然都是組裝廠,有能力裝出一個好車型,也可以贏。
就看,誰能夠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