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中信證券研究,作者:童成墩 張文峯 邵子欽 田良 薛姣 陸昊
國常會明確個人養老金税優模式,税優力度明顯加大。個人養老金制度將會在未來數十年產生深刻影響,但是目前仍然存在繳費上限低、鎖定週期長、繳納個税的人羣基數較小等問題,需要持續加大政策力度。
國常會明確個人養老金税優制度,税優力度明顯加大。
2022年9月26日國常會提出“對政策支持、商業化運營的個人養老金實行個人所得税優惠:對繳費者按每年12000元的限額予以税前扣除,投資收益暫不徵税,領取收入實際税負由7.5%降為3%”。從會議表述來看,個人養老金採用與此前個税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相同的EET模式,即繳費和積累階段免税,領取階段徵税;而領取階段的税率從此前的7.5%降至3%,税優力度明顯加大;3%與個税最低檔税率一致,避免了低收入羣體投資個人養老金反而繳納更多個税的現象。
個人養老金長期意義深遠。
目前中國已經積累起了龐大的個人金融財富,其中個人儲蓄存款餘額高達110餘萬億元人民幣,每年新增10萬億左右。隨着未來十年老齡化加劇,亟需將相關個人財富向養老資產轉移,以解決不斷加速擴大的養老資金缺口壓力。個人養老金制度的推出,預計將對中國經濟和社會帶來深遠意義,將會在未來數十年維度上產生深刻影響:
1)補充養老資產,緩解老齡化壓力。目前中國養老三支柱不平衡,第一支柱負擔過重,第二支柱覆蓋面窄;個人養老金制度的推出,有利於做實第三支柱,通過時間積累,逐步提升退休人羣的收入替代率,緩解第一支柱收支不平衡帶來的潛在的社會問題。
2)助力直接融資,穩定宏觀槓桿。當下中國金融面臨的一大挑戰是化解債務風險,中國非金融企業的槓桿率從國際比較來看仍處於較高水平,需要提升長期資金佔比和發展直接融資來穩定宏觀槓桿。將以儲蓄存款為主的個人財富遷移到養老金裏,有助於拉長全社會的資金久期,改善資本結構,提升槓桿穩定性。
3)壯大資本市場,優化市場結構和資產質量。資本市場的長期穩定發展離不開長期資金,而養老金就是潛在體量最大、久期最長的長期資金。一方面,源源不斷的養老金是推動機構化投資的首要力量;另一方面,養老金管理機構作為長期財務投資者,也是推動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優化和確保長期經營的關鍵力量。
但是個人養老金仍然存在個税繳納人羣基數小、繳費上限低、鎖定期長等實際問題,借鑑美國IRA等經驗,我們認為以下四點建議值得考慮:
1)大幅提高1.2萬元繳費上限,或增加企業年金轉入等資金渠道:儘管美國的IRA也規定了繳費上限6000美元/年(50歲以上為7000美元/年),但美國IRA的主要資金來源是401K等企業年金的劃轉,而不是個人繳費;
2)建議將參與對象由個人推廣到家庭成員,拓寬參與範圍:在家庭綜合所得税制下,養育小孩和照護老人的成本已經能夠抵扣,借鑑已有的個税抵扣制度,建議將家庭成員的個人養老保險繳費也納入抵扣範圍;
3)建立適度靈活的領取機制:在居民長期投資理念尚未形成的當下,要想提升居民、特別是年輕人羣的參與度,需要建立適度靈活的領取機制,如在一定的懲罰後允許提前提取養老金賬户資產等。
4)進行差異化的税優安排,考慮財政補貼政策:個税遞延對於低收入羣體的吸引力有限,我們建議借鑑新農合新農養、農業保險等政策的成功經驗,加大財政投入,採取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聯合補貼方式,有差別的促進提高不同收入不同地域個人的參加意願。
銀行憑藉賬户優勢將是主要受益者,其他機構比拼產品和投資能力。
“個人賬户+税收優惠+多元金融產品”的制度安排,有利於充分調動全金融行業的資源,減少個人養老金的發展阻力。
具體看,銀行可以充分發揮賬户、客户、渠道和信任優勢,而基金、保險、銀行理財等機構則可以充分發揮產品創設、投資能力等方面的優勢。
從實際情況看,目前銀行賬户優勢顯著,而其他機構投資能力總體上差異不大,未來在競合過程中,預計銀行將是主要受益者。目前招商銀行等多家銀行已經在手機銀行APP內開設養老專區。同時,發展出特色產品和投資能力的機構也將顯得十分稀缺。
從資產端考慮,機構需要強化資產配置能力,構建以固收類為主的穩健產品體系。結合當下國情特點,我們認為以固收類資產為主要配置方向的類DB型產品將是中國養老金的主要配置方向,具體包含儲蓄存款、銀行養老理財產品中的低風險產品、養老目標基金中的低風險特徵的目標風險基金、以及具備剛兑屬性的保險年金產品。
風險因素:
疫情導致居民財富增長不及預期;資本市場大幅波動等。
投資建議:關注具備資產配置能力或固收投資能力突出的公募基金,和供給側具備領先優勢的保險公司。
我們預計短期內穩健類產品將是個人養老金投資的主流需求,易方達基金在偏債型基金上具備領先優勢,其2021年平均回報、AUM增速和份額增長率均大幅高於行業;並且伴隨市場和投資者的成長,在長期轉向權益投資的過程中,公募基金也是最有力的競爭者,建議關注持股易方達基金的證券。壽險的優勢在於產品可以保本、投資上可以全品類、且養老服務佈局走在市場前列,目前壽險行業換擋期已經過半,但右側尚需等待,重點關注隊伍具有質量、專注中高端市場、中國戰略不斷深化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