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好多新提法—央行二季度貨幣政策報吿7大信號

本文來自: 熊園觀察,作者:熊園、穆仁文

事件:8月 10日,央行發佈《2022年第2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吿》(後文簡稱《報吿》),並設4個專欄:《融政策落地生效 助力經濟回升向好》、《人民幣在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中的權重上調》、《近年來信貸結構的演變和趨勢》、《全年物價仍可實現預期目標 但應警惕結構性通脹壓力》。

核心結論:我國貨幣政策仍未到轉向的時候。

1、對比看本次報吿對貨幣政策總基調,延續了7.13金融統計數據發佈會、7.28政治局會議等近期一系列會議的説法,但也有不少新提法、新要求,尤其是對經濟、對通脹、對貨幣政策的決定因素、對地產、對我國信貸結構等方面。

2、綜合看鑑於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大、需求弱,我國貨幣政策仍未到轉向的時候,降準“降息”仍可期,也會更注重結構性寬鬆,信貸會更向基建傾斜;此外,後續貨幣政策走向也將更加重視通脹。

3、短期看,緊盯4點:核心一二線城市松地產進展、專項債務限額落地情況、8月可能單邊下調LPR、8月MLF可能縮量操作。

4、具體看,《報吿》有7大信號:

信號1:央行對於國內外經濟形勢更加擔憂,首提“貨幣政策面臨兩難”和“完美風暴”風險。

信號2:央行對通脹更加擔心,後續貨幣政策走向將更加重視通脹:首提“高通脹已成為當前全球經濟發展的最主要挑戰;本輪全球通脹走高的粘性與持續時間比以往更加嚴峻”;認為我國“全年物價水平將保持總體穩定”,同時指出短期內要“警惕結構性通脹壓力、輸入性通脹壓力,物價漲幅可能階段性反彈,不能掉以輕心”,並專欄指出“維護通脹平穩是宏觀大盤穩定的題中之義;任何時刻,中央銀行都應該對物價走勢的邊際變化保持高度關注”。

信號3:央行繼續強調“加大穩健貨幣政策實施力度,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堅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發貨幣”,新增“三個兼顧”(兼顧短期和長期、經濟增長和物價穩定、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此外,明確指出“用好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重點發力支持基礎設施領域建設”。

信號4:央行認為7月以來縮量逆回購操作屬於正常現象;傾向於認為,8月MLF操作可能“量縮價穩”。

信號5:央行對房地產定調更加積極,繼續提示:穩增長需穩地產,尤其要避免地產“硬着陸”,後續地產進一步實質性鬆動可期,地產景氣有望弱修復。

信號6:二季度貸款利率大幅下滑,住房貸款利率接近歷史最低水平,關注8、9月可能的降LPR。

信號7:專欄介紹“近年來信貸結構的演變和趨勢”,指出未來我國信貸增長“將與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進程相適應”,並更加重視“總量穩、結構優”。

信號1:央行對於國內外經濟形勢更加擔憂,首提“貨幣政策面臨兩難”和“完美風暴”風險。央行指出,疫情前全球經濟“低通脹、低利率、低增長、高債務”的“三低一高”局面正在發生根本性轉變,發達經濟體同時面臨高通脹和增長動能放緩,導致“貨幣政策面臨兩難”,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則面臨包括通脹、貨幣貶值、能源危機等在內的“完美風暴”風險。與此前會議一致,延續強調“經濟恢復基礎尚需穩固”,明確指出“國內消費恢復面臨居民收入不振、資產負債表受損和消費場景受限等挑戰,積極擴大有效投資還存在一些難點堵點,服務業恢復基礎尚不牢固,青年人就業壓力較大”,繼續強調“穩經濟還需付出艱苦努力”。

信號2:央行對通脹更加擔心,後續貨幣政策走向將更加重視通脹:首提“高通脹已成為當前全球經濟發展的最主要挑戰;本輪全球通脹走高的粘性與持續時間比以往更加嚴峻”;認為我國“全年物價水平將保持總體穩定”,同時指出短期內要“警惕結構性通脹壓力、輸入性通脹壓力,物價漲幅可能階段性反彈,不能掉以輕心”,並專欄指出“維護通脹平穩是宏觀大盤穩定的題中之義;任何時刻,中央銀行都應該對物價走勢的邊際變化保持高度關注”。

>對於全球通脹:央行指出,在本世紀前20年發達經濟體先後經歷了“大緩和”和“低通脹”時期,“這一趨勢在2021年已發生轉變,今年以來扭轉為高通脹的態勢更加明朗”。短期來看,引發高通脹的主要因素包括“前期發達經濟體大力度的刺激政策、疫情反覆加劇全球供給瓶頸、地緣政治衝突引發全球能源和糧食供應緊張”等,中長期來看,“本世紀前二十年對平抑通脹發揮重要作用的全球一體化、勞動力供給充裕等紅利已發生逆轉,疊加當前能源轉型和產業鏈重構成本上升”,央行表示“本輪全球通脹走高的粘性和持續時間可能比以往更加嚴峻”;

>對於我國通脹:央行認為我國“全年物價水平將保持總體穩定”,但“短期內國內結構性通脹壓力可能加大,輸入性通脹壓力依然存在,多重因素交織下物價漲幅可能階段性反彈,對此不能掉以輕心對此不能掉以輕心”,主因“消費需求復甦回暖、PPICPI滯後傳導、新一輪豬肉價格上漲週期開啟、能源和原材料成本仍處高位”。繼續提示,年內“CPI上、PPI下”仍是基準情形,CPI三季度有望站上3%(最快8月),繼續關注豬價、油價、糧價3大擾動。

>央行專欄分析通脹:在專欄 4《全年物價仍可實現預期目標,但應警惕結構性通脹壓力》中,央行指出,近期主要發達經濟體面臨幾十年未有的高通脹壓力,“與發達經濟體央行前期對通脹形勢有所誤判、政策調整落後於市場曲線密切相關”,並強調“維護通脹平穩是宏觀大盤穩定的題中之義,也是促進經濟持續平穩增長的環境要求;任何時刻,中央銀行都應該對物價走勢的邊際變化保持高度關注”,由此看,通脹在後續貨幣政策框架中的關注度將明顯上升。

信號3:央行繼續強調“加大穩健貨幣政策實施力度,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堅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發貨幣”,新增“三個兼顧”(兼顧短期和長期、經濟增長和物價穩定、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此外,明確指出“用好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重點發力支持基礎設施領域建設”。其一,央行繼續強調“加大穩健貨幣政策實施力度,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堅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發貨幣”,表明我國貨幣政策仍將保持寬鬆,降準降息仍可期、但可能性下降,經濟修復情況是關鍵。其二,明確指出要“用好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重點發力支持基礎設施領域建設”(7.28政治局會議也提了政策性開發性金融,但沒提用於支持基建),下半年基建與結構性政策工具將是穩增長和寬信用的重要抓手,緊盯後續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及地方專項債務限額的落地情況。其三,本次《報吿》較Q1報吿新增“三個兼顧”,即“短期和長期、經濟增長和物價穩定、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其中“物價穩定”和“外部均衡”主要還是指向國內通脹以及美聯儲加息,繼續提示,在當前國內通脹可控、出口支撐匯率的背景下,這兩者暫不構成明顯掣肘。

信號4:央行認為7月以來縮量逆回購操作屬於正常現象;傾向於認為,8MLF操作可能“量縮價穩”。央行指出,“7月以來,人民銀行相應進一步降低逆回購操作量,但仍充分滿足了投標機構的需求;央行公開市場操作是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操作量根據流動性供需變化靈活調整是正常現象”。綜合當前資金面寬裕的實際情況,我們認為本月MLF可能會縮量操作。

信號5:央行對房地產定調更加積極,繼續提示:穩增長需穩地產,尤其要避免地產“硬着陸”,後續地產進一步實質性鬆動可期,地產景氣有望弱修復。央行對於房地產整體定調與此前一致,繼續強調“房住不炒,堅持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新增了7.28政治局會議提出的“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綜合看,7月地產銷售在6月反彈後再度回落,再疊加“停貸斷供”事件,房地產進一步鬆動的必要性提升,可關注4點:北上深等核心一二線可能的放鬆;四大AMC介入的情況;8月、9月可能降5年期lpr;地產救助基金的進展。總體看,後續地產景氣有望逐步修復,但幅度可能有限。

信號6:二季度貸款利率大幅下滑,住房貸款利率接近歷史最低水平,關注89月可能的降LPR報吿指出,6 月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 4.41%,較3月進一步下滑0.24個百分點、連續3個季度回落。其中,居民住房貸款平均利率為4.62%,較3月大幅下降0.87個百分點,接近歷史最低水平(4.34%)。如前所述,地產下行壓力仍大,後續仍有可能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等驅動5年期LPR下調(8月或9月),進而帶動房貸利率進一步下降。

信號7:專欄介紹“近年來信貸結構的演變和趨勢”,指出未來我國信貸增長“將與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進程相適應”,並更加重視“總量穩、結構優”。央行指出,我國信貸結構呈現出“製造業築底企穩、普惠小微穩步提升、基建高位緩落、房地產衝高趨降”的變化特徵。央行還特別指出“基建投資結構向城市更新、社會事業等民生領域傾斜,傳統‘鐵公基’貸款需求轉弱”,指向未來基建的發力方向也將向城市更新、社會事業等民生領域傾斜。

風險提示:疫情演化、美聯儲加息節奏、我國政策力度、外部環境等超預期變化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資訊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資訊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