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中華“香”豬,輾轉歸來
格隆匯 08-06 16:39

作者 | 萬連山

編輯/校對 | 墨眠、顧樹

數據支持 | 勾股大數據

本文共計4267字,預計閲讀時間11分鐘。

中國人對豬肉情有獨鍾。

第一是能吃。去年,全國豬肉產量為5296萬噸,佔全球產量近一半,但消費量卻為5662萬噸,還得進口三百多萬噸。

第二是會吃。不論是紅燒肉裏的甜膩少女,還是獅子頭裏無形的細語美人,即便是驚鴻一瞥甘為配角的肉沫肉絲。眾多菜餚中如果少了豬肉,就算手藝再好,美味程度也得從無與倫比變為勉強湊合。

所以,相比於豬價和飼料行情,中國吃貨其實更在意兩件事:1.夠不夠吃;2.好不好吃。

前者簡單,看數據,每年的進口量都比前一年高,肯定是不夠吃的。

後者,有年紀的長者最有發言權:現在的豬肉,既不香又沒嚼頭,除了便宜一無是處。

遠沒有小時候那個味兒。

而不論豬種改良也好,飼養方法改進也好,都無法獨自成為“豬肉不香”的背鍋俠。

究其緣由,此豬早非彼豬。

01

坎坷的餐桌之王

家豬能有今日這般超然的地位,得感謝老祖宗野豬。

東北民間有句老話,“一豬二熊三老虎”,表示獵人最忌憚的三種動物排名。

大約9000年前,野豬呼嘯山林,作為機會主義者,它們瞧上了人類部落的殘羹剩飯,經常踐踏、搶掠莊稼。

好不容易吿別逐水草而居,剛剛過上原始農耕生活的古人,怒而追殺之,是為“逐”。

同時,因為定居使得捕獵範圍變窄,肉食變得缺乏,反覆橫跳的野豬就好像一塊塊烤肉般誘人。享用完豬肉,有膽大的先民還把它們的孩子帶回家拘禁起來馴養,可能想當做“儲糧”。

事到如今,第一個去撿豬崽的古人究竟抱着怎樣的企圖與心情,已不得而知,但他無疑撿到了寶。

野豬幼崽

被馴化後的野豬,好胃口絲毫不減。

在往後的歲月裏,經過生活空間、飲食作息規律限制,再加上一代又一代養殖人的刻意選擇,被馴養的豬在體型結構和生活習性等方便發生巨大變化,主要有這樣幾點:

1.環境穩定,繁殖季節規律性消失,窩產崽數量提高,妊娠期變短;

2.無需覓食,四肢變得細而短,鼻嘴占身軀比例大幅減少;

3.與人類長期相處,性情變得温順,警覺性越來越遲鈍。

年復一年,漸漸成為我們如今熟悉的家豬。生得多、長肉快、好養活,堪稱穩賺買賣。

先秦時期,豬肉佔中原居民肉食比例一度高達90%,是當之無愧的餐桌之王,但好日子沒持續多久。

秦漢之際,戰車落幕,騎兵成為主流,馬的地位大幅提升。同時,牛耕技術成熟,大量農田被開墾出來,既不能耕地也不能打仗的悠閒豬豬,只得承擔起一個髒活:制肥。

農户們普遍把豬圈與廁所連通,把廚餘、穀殼、稻草撒進其中,利用豬的踩踏,把排泄物混合成優質肥料。這是歷史上最科學的廁所,經過中國傳播到世界的各個國家,即便是現代,在一些偏僻山村也能看到。

《三國志·呂布傳》有記載:“布不知反者為誰,直牽婦,科頭袒衣,相將從溷上排壁出。”可見,這種廁所,上至普通貴族,下至平民,十分常見。

在沒有化肥的年代,這正是中國農田保持肥力不竭的重要養分。

家豬的生存環境則一落千丈,從放養變為圈養,豬肉也因此淪為“賤肉”。

尤其在五胡亂華後,遊牧民族入主中原,馴化的牛羊大量傳入,中原人的飲食習慣鉅變,羊肉成為主流,豬豬的最後一點尊嚴也被剝奪。

農學鉅著《齊民要術》曾有記載,彼時的畜牧業,羊與馬各佔25%、45%,養豬連4%都不到。

直到宋時,吃貨蘇軾被貶黃州,豬肉才開始“產業革命”。

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選取半肥半瘦的豬肉切成方塊,小火慢煨,煨得紅紅酥酥,湯質稠濃,味道醇厚。酥爛紅亮,香糯而不膩口。

一個吃貨吃飽了,一羣吃貨聞風而至,東坡肉聞名天下後,豬肉的吸引力大幅上升,重新出現在國人的餐桌上,不過仍未普及。

明清時期,中國人口破億,接連創新高,“別無餘地可滋生”。需要牧場的牛、羊養殖,在長江、黃河流域漸不合時宜,圈養的家豬優勢凸顯。

尤其在清代,女真人喜食豬肉,連帶全國食豬之風越來越普遍。豬肉也一舉擊敗羊肉,佔國人肉食比例達到50%以上,重奪餐桌之王的稱號。

有清一代,幾乎家家户户養豬,對家豬的品種改良開始初步探索,出現了多種優質肉豬,飼料選配也更加科學,民間逐漸出現“殺年豬”的年俗。

古代養豬是達到最高峯:“豬,天下畜之”。

02

驟亡

新中國成立後,華夏人口進入高速增長期。大量農田急需施肥,數億人民嗷嗷待哺。

豬作為國民主要肉食和肥料製造機,被前所未有地重視起來。

1955年,偉大領袖在《這裏養了一大批毛豬》中寫道,“養豬是關係肥料、肉食和出口換外匯的大問題,一切合作社都要將養豬一事放在自己的計劃內”。

1959年12月,《人民日報》更在頭版頭條發表社論《豬為六畜之首》,全國人民的養豬熱情被迅速調動起來,一度還出現了千斤肥豬的浮誇風。

然而,中國土豬有些天生的BUG:吃得多,長肉卻不太容易,而且肥肉多、瘦肉少。

於是,轟轟烈烈的生豬“雜交改良”運動再一次興起,各地方豬的血緣系譜變得種類繁多,不過基本仍保留了本土豬肉質的特色。

那年頭,豬在中國還算不上一種商品,對農户而言,養豬更多是對過年的盼頭,也是一種對生活的獎勵

80年代後,難以預料的變化出現了。

國民收入急速增長,緩慢的品種改良跟不上中國人對肉的渴望,市場留給養殖户的盈利週期不足,慢悠悠地養“香”豬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只得引進“不香”的西洋商品豬,它們瘦肉多、長得快、吃得少,迅速俘獲養殖户的心。

1994年以前,土豬還佔中國豬肉市場90%市場份額,但到2007年,這個數字就驟降至2%以下。除了少數執着“原滋原味”的吃貨,白豬肉成了絕大多數人的選擇。

洋豬的大量進入,除了改變食肉結構,還重塑了中國人對於豬的審美。

1962年,《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中,二師兄還是一頭太湖黑豬,很接地氣。到86版《西遊記》,他卻成了個白白胖胖的夯貨。

尤其2010年的一場豬瘟,導致國內生豬存欄量急劇下降,肉價倍增至高點,便宜的西養豬再一次嗅到中國市場的縫隙,紛紛組團來華開展“豬肉貿易”。

同時,商務部要求五年內淘汰50%落後生豬屠宰產能,金鑼、雨潤、雙匯等大型加工廠,行業高度集中,小散利潤變低,願意養土豬的就更少了。

隨着式微的土豬迅速減少,部分品種甚至已經找不到能配種的公豬。在中華大地生活了9000多年,只用了二十幾年就面目全非。

老一輩人,有多久沒吃過正宗的回鍋肉、東坡肉了?

據官方統計,最適合做回鍋肉的成華豬僅剩100頭,最適合做東坡肉的金華豬,則早就是瀕危動物。

中國特有的88種土豬,只有13種屬於正常狀態,有8種已經滅絕,25種瀕臨滅絕。

一不小心,往日的美味佳餚,轉眼就成了奢侈品。

03

再相逢

中國人對肉的感觀,大概分四個階段。

在一窮二白的時候,吃肉是為了補充脂肪,有得吃就不錯了;生活品質稍有改善,吃肉是對對蛋白質的追求,咱要吃瘦肉,油膩又貴的土豬走開;等好日子過慣了,對味蕾的滿足成為優先項,既有嚼頭又香的土豬肉,再次成為優先項。

比如日本和牛,肉香撲鼻、汁水飽滿、口感細膩,即便2000塊一斤的天價,也擋不住食客們的熱情。

中國作為吃豬大國,老百姓頓頓離不開蒜苗回鍋肉、紅燒排骨、魚香肉絲、肉末茄子,又怎麼可以沒有高端豬肉?

在中產崛起、消費升級的當下,“品質肉”的發展潛力巨大。據申萬宏源測算,國內高端豬肉市場空間已高達1500億元,願意花更高價錢買好肉的人越來越多。

最讓人難忘的例子,當屬2016年網易第一頭黑豬“味央豬”面世,被拍出10萬元天價。次日,吳國平花16萬買下第二頭。第三頭黑豬,則被網友以27萬元敲定。

可見,中國人對吃這方面,是毫不吝嗇的。只要夠味,再貴也有市場。

當然,“未央豬”這種天價豬,畢竟不是人人都能吃得起。想走商業化路子,得往“中端”靠。

未央豬,來源:網易官網

在瘦肉精事件鬧得兇那幾年,除了廣為人知的壹號土豬,柳州土炮土豬、湛江土豬、山黑牌有機豬、黑加寶黑土豬、穗香豬、安康走地豬、東昇牌土豬等一眾品牌相繼走紅,搶佔各大商超冰櫃。

諸如“出欄時間超過13個月”、“山上放養”、“喂雜糧不喂飼料”、“肉質鮮美”等廣吿詞,成為土豬肉的代表名詞。

不論在養殖模式、餵養方式、還是品種上,處處與洋豬針鋒相對,價格比普通豬肉貴30%-100%不等。

更關鍵的是,消費者還很吃這一套。各種土豬肉鋪門口,每天都不缺人排隊購肉者,幾乎已是常態。

説完趨勢,再來看利益。

去年,豬瘟肆虐,生豬價格大幅下跌,眾多豬企陷入泥沼期,股價腰斬者比比皆是。

而在此期間,黑豬肉的價格卻很堅挺,基本都在40元/斤以上。即便在平穩的豬價走勢和生豬市場中,利潤空間比普通豬肉的價格高出很多。

簡單而言,土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逃離現有豬肉市場的虧損週期。

之所以會這樣,主要因為這些進口的三元雜交豬抗病能力很差。很多人都沒注意,雖然全球近一半的豬肉產能在中國,但我國的養殖技術並不算髮達。尤其是種豬這一核心環節,嚴重依賴進口。

其中,最主要的為丹麥長白豬、美國杜洛克、法國大白豬,簡稱“杜長大”,幾乎壟斷了中國種豬市場。

更無奈的是,為了持續壟斷中國種豬產業,外資一向奉行技術封鎖,出口給中國的種豬大多是二流品種。

這種豬,往往在第四代就會出現各種疾病,豬企們只得再度進口新一批種豬,陷入引進→退化→再引進→再退化的惡性循環。

為了擺脱對外來豬種的依賴,必須重新重視中華土豬的價值。

早從1996年起,國家針對土豬出台了諸多保護政策,共建設37個地方保護區、3個基因庫、79個土豬保守場。

當然,光保護起來肯定不夠,只有將土豬商業化,才能贏得這場保衞戰。

2018年,成都市場成功培育出8個月就能出欄的改良版成華豬,並保留了肉質纖維多的特點,即傳説中的雪花肉,征服了無數挑剔的味蕾。

在一二線城市,土豬佔整個豬肉市場的比例,很快從最低谷的1%反彈至10%。

成華豬肉脂肪含量更高、肉質更鮮紅

當然,最要緊的,是得培育出自己的種豬。目前,國內已有多家企業取得成效。天邦股份,培育出了全球最優質的皮特蘭豬,牧原股份也已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種豬獨立。

其實,根據最新研究結果,現代家豬的遺傳基因,70%本就來自中國豬。從古至今,養豬都是我國最主要的養殖產業之一。幾千年下來,自然繁育出數不勝數的品種。

過去,老百姓把豬苗買回家,到來年春節啖其血、取其肉、留其骨,老幼男女分而食之,謂之“年豬”。所以,在我們的傳統裏,不經歷四季的豬不能稱為年豬,也就不登大雅之堂。

我們一直強調民族復興、文化自信,而第一步,必然得先從飲食文化自信開始。

如今既然回過神來,自然不會再授人以柄。

04

尾聲

從餐桌之王到瀕危動物,再到如今廣受追捧成為高端肉食,我們不僅看到土豬身家的變化,更見證了中國養豬產業從盲目迴歸理性的轉折,甚至也能側面印證國人在市場經濟中心態健康的變化歷程。

無論怎樣,土豬重新得到市場認可,有了新的市場需求。

唯一值得擔心的,是某些急於求成的企業,會不會如從前那般搞出個“肥肉精”,以次充好糊弄市場。

但願不會。

健康養殖、健康的市場心態,才是未來正確的路。無論洋豬、土豬,各有所需,養豬業久在樊籠裏,終歸要復得返自然。

至於土豬到底土不土,這個見仁見智。

全文完,感謝閲讀。

參考資料

REFERENCE MATERIAL

[1] 讓土豬“飛上天”——“西部土豬王”林其鑫的奮鬥人生,龍宣辰,當代黨員2022(04)

[2] “土豬”的逆襲,劉棟,豬業觀察2015(02)

[3] 廣東“土豬”6店同開 “搶灘”大連市場,中國豬業2017(09)

[4] 八成生豬是“洋種”,廣東如何破局?,王彪,南方日報2021(09)

[5] 壹號土豬:北大豬肉大王的生意經,朱沆,清華管理評論2020(04)

[6] “快樂土豬”俏銷的啟示,趙松娥,農家致富2009(02)

[7] 豬價下跌,土豬緣何堅挺,張文卉,農家之友2018(07)

[8] 土豬這塊“肉”,侯國飛,今日養豬業2015(04)

[9] 論土豬的規模養殖發展可行性,閆桂芹,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7(03)

[10] 土豬為何能做出高附加值,王鐵軍,農經2015(09)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資訊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資訊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