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百度第六代量產無人車坐火箭,馬斯克在地上追?
uSMART盈立智投 07-22 11:21

這“一錘定音”,來得太快:

Robotaxi單車成本,暴降至25萬人民幣!

來源 | 量子位

全球所有自動駕駛公司追逐的行業聖盃——Robotaxi商業化,最後也是最難的一關,在中國迎來殺手鐗時刻。

來自剛剛舉辦的2022百度世界大會,Apollo剛剛推出第六代Robotaxi,刷新了它一年前的48萬“全球最便宜Robotaxi”紀錄。

25萬的成本價,更是行業前期L4量產產品普遍成本的1/10。

能力,則達到L4級,瞄準全無人運營;全車38個傳感器,包括8個激光雷達:

而且百度不但保證了Apollo RT6的低成本,還承諾智能化、安全性不打折,甚至能爲用戶節約出行成本。

百度Apollo此舉石破天驚,背後努力已遠超科技公司、技術創新本身的範圍。因爲爲了達成這個裏程碑,百度還自研了汽車底盤平臺。

如果要類比,汽車工業百年只有一個事件意義與之相似:福特T型車問世。

只不過這次的主角,不是福特和流水線,而是百度和它的人工智能。

Apollo RT6,一款怎樣的車

百度Apollo RT6,搭載L4級自動駕駛能力,全車搭載38個傳感器,其中還包括8個激光雷達。

這個配置,在我們普通人接觸較多的乘用車上是難以想象的,更不要說百度宣稱成本價只要25萬。

Apollo RT6不但成本比很多乘用車還低,智能化更是領先一大截。照百度這樣的打法,豈不是要顛覆傳統汽車了?

如果你對這事兒同樣好(ba)奇(gua),接下來我們就從三個方面快速瞭解百度到底造了一輛怎樣的車。

一輛爲乘坐而非駕駛打造的車

成本25萬,全球最便宜Robotaxi,長4760mm、寬1870mm、高1650mm、軸距2830mm。

這組數據體現出Apollo RT6的第一個獨特之處:緊湊型車的尺寸,中型車的空間

百度的說法是:A級車軸距,B級車空間,C級車體驗。

這也是Apollo RT6和前幾代基於車企量產車的產品相比,主要的改進優勢之一。

外觀方面,不說遠的,就拿一年前的第五代產品相比,最明顯的特徵是Apollo RT6沒有了格外突出的傳感器模塊,而是最大程度融合進了車身“龍骨式”天窗結構:

Apollo RT6的革新之處,核心在於十分明確“出行空間”的概念,改變了普通乘用車的產品形式。

首先是方便乘客上下的側滑門。

前排空間可以訂製,可以是座椅/售賣機/辦公桌/遊戲機/行李架等等。

而前排左側空間,可以是一個駕駛位,也可以直接取消方向盤,和整個座艙聯通。

也就是說,Apollo RT6可以在有人駕駛和全無人駕駛模式之間切換。

另外,後排提供獨立座椅和純平地板,帶有交互屏。

乘客在車上的一切娛樂、舒適需求,都可以通過語音交互實現。

無人駕駛能力

百度的L4自動駕駛,其實早在前幾代Robotaxi上就已經能應對中國城市複雜路況了。

包括北京亦莊、首鋼園、廣州、長沙在內的多個城市開放道路上,百度的Robotaxi已經落地運營。

而在Apollo RT6上,L4能力得到了升級迭代。

軟件算法方面。去年7月五代RT公佈時,Apollo累計路測裏程還是1200萬公裏,現在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3200萬公裏。

這些數據,全部都是實際部署運營的百度Robotaxi收集的中國真實路況,從實測數據看安全性高於人類駕駛員。

其次硬件層面,配備38個車外傳感器,包含8個激光雷達、6個毫米波雷達、12個超聲波雷達、12個攝像頭,多傳感器深度融合,感知能力更強,精度更高。

底層算力採用主冗雙計算單元,算力可達1200Tops。

另外,Apollo RT6除了在覆蓋城市幾乎全部複雜路況的L4能力有很大進步,乘客乘坐體驗上也更加舒適和順滑。

25萬的Robotaxi,安全嗎?

最多的質疑是,成本都減在了哪裏?足夠安全嗎?

百度首先給出的解答是,成本降低並不是通過簡配實現的,而是得益於國內越發成熟的自動駕駛產品供應鏈,以及百度內部的研發能力。

具體來看,Apollo RT6的安全分爲硬件和軟件兩部分。

車輛本身,採用超高強度籠式車身設計,面向後排強化安全保障,達到了安全防碰撞五星等級。

包括自動駕駛傳感器在內的車內關鍵零部件,首創七重全冗餘系統:電源冗餘、通訊冗餘、L4級冗餘制動系統、L4級冗餘轉向系統、架構冗餘、計算單元冗餘、傳感器冗餘。

而在自動駕駛軟件層,百度Apollo OS更是業內第一個拿到自動駕駛車規級的功能安全ASIL D認證。

除了具體的配置和針對性強化,Apollo還在橫跨軟件硬件的層面上自研了整車+自動駕駛系統一體的故障診斷及風險降級體系。

最後不要忘了,給系統corner case兜底的5G雲代駕

這也是百度之所以能領先全球一衆明星自動駕駛公司實現Robotaxi的降本、落地,其中一個重要因素。

以上,就是百度Apollo RT6的核心要點。

看完之後,或許最大的疑問就是:這樣的智能化配置、自動駕駛能力,在25萬元成本的乘用車上實現,百度究竟如何做到的?

比私家車還便宜的Robotaxi,百度怎麼實現L4?

其實從這輛車的誕生模式,可以一窺究竟。

Apollo RT6與目前所有在開發或運營的同類產品比,最大不同之處在於它不是在現成量產車基礎上開發的。

而是Apollo一次從軟件到硬件的業務跨越,車輛的平臺、架構、軟件,完全由Apollo正向研發。

所以這其中的關鍵問題是,與車企合作Robotaxi是目前的主流形式,而且也能符合“前裝量產”定義,成本控制同樣能逐步降低。

百度第五代的Robotaxi,不就成功和合作夥伴一起把成本降到48萬了嗎?

那第Apollo RT6,百度爲何又拋開已有模式,選擇從0自研?

百度副總裁、自動駕駛技術部總經理王雲鵬給出了這樣的解答。

百度Apollo發展到目前這個階段,不再只是和過去的成本、模式比較,而是“立足現在看未來”,考慮未來十年Robotaxi應該如何落地、大規模部署應該怎麼達成。

在這個邏輯下,百度認爲在成熟車型上加套件是一條走不通的路。

爲什麼現在主流的Robotaxi落地模式,百度篤定地判了“死刑”?

王雲鵬也很坦誠:

車廠核心訴求是面向乘用車,目的是把車賣出去,所以在平臺設計上兼顧不同車型覆蓋,但這部分增加的成本,並不是我們需要的。實際上Robotaxi在A-B級車平臺足夠。

而Robotaxi最核心的智能化需求,目前的普通乘用車平臺卻很難給,比如多層冗餘設計、集成式域控制架構等等。

智能能力、安全性和可靠性支持不徹底,成本還均攤在沒需求的部分

這是百度選擇完全正向研發Apollo RT6的根本原因。

而這樣的策略,也給Apollo RT6在技術和商業層面帶來了和目前所有Robotaxi相比的代差優勢

技術方面,中國獨特的複雜交通環境,客觀上促使了Apollo在有效數據收集的效率、版本迭代速度上,遠超在北美路測的Waymo、Cruise。

另外,國內政策的開放力度和速度,也使得Apollo能將這樣的領先優勢迅速落地轉化,直接又促成技術迭代的加速。

超過3200萬公裏路測裏程,和覆蓋全場景的L4自動駕駛能力,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以及百度打通Robotaxi和乘用車智能駕駛數據閉環的條件下實現的。

商業層面,因爲不用在跨車型、附加配置(比如超強動力、運動調校、後輪轉向類似)等方面付出成本,這就使得RT6可以選擇最先進、冗餘最完善的智能化方案。

這樣的路線選擇,也能最大程度發揮Apollo近十年的自動駕駛技術積累。

需求明確、完全服務出行體驗和智能化功能的“純粹”Robotaxi,在商業模式上,則徹底顛覆了以往網約車、Robotaxi的形態。

25萬成本,首先在全運營週期的投入上,就已經打敗了人類司機駕駛的網約車。而更加靈活的“出行空間”,使得乘客的空閒時間本質上變成一種資源和財富。

影音、遊戲、VR、零售…這裏面可以想象的空間,遠遠超出“拉單掙錢”的範圍。

所以總結一下,百度Apollo RT6的“代差”優勢,體現在技術、乘坐體驗、產品形態、成本控制等等方面。

但核心,還是百度Apollo的技術積累,以及基於對技術深刻理解的行業前瞻性。

成本25萬的Robotaxi,意味着什麼?

只有福特T型車的意義才能和Apollo RT6類比,爲什麼?

首先是商業模式。

去年百度推出成本48萬的Robotaxi,讓所有人看到了商業化的可行性。

今年則是一錘定音,在經濟上徹底掃清大規模落地的障礙。

百度給出這樣的測算模型:

整車成本25萬,且沒有人類司機。按照運營5年60萬公裏計算,每年折舊成本5萬,再算上比油費便宜得多的電費,以及雲端5G雲代駕成本(1人監控20輛車), 每天成本在200-250元之間。

即使按較低的每單均價20元計算,12單左右,就能覆蓋成本,每天多跑的單量都是淨賺的。

這樣的計算模型合理嗎?

以廣州、北京這樣的城市爲例,根據交通部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數據,普通網約車日均接單量爲10-15單,日均營收爲300-400元,人力成本月均1萬左右。

就以常見的車型豐田卡羅拉雙擎來計算,算上車輛保養、維修、燃油費用(一年8萬左右),一輛在一線城市運營的網約車,回本至少也要2-3年。

極小的人工成本,晝夜不停運營,除了顛覆固有的模式,讓用戶打車更便宜,也讓百度部署萬輛Robotaxi的計劃真正具備可行性。

Robotaxi也自然就從以前幾百萬一輛的測試、展示用車,變成真正服務無數人出行需求的普通商業產品。

就像當年福特用流水線把汽車從手工打造的奢侈品,變成工薪階層也能消費得起的平價產品。

而對於Apollo來說, RT6數萬的部署量,會讓自動駕駛算法能力的迭代實現質的飛躍。

相比被普遍看好的特斯拉模式,王雲鵬則用了“飛機和火箭”的類比。實現“輔助駕駛”和“無人駕駛”的技術路線,同樣是飛行器,但卻有本質能力上的差異。

目前要實現無人駕駛,就像登月一樣,理論上飛機能力提升可以飛得越來越快、越來越遠,很多年以後也有可能飛到月球,但目前無疑火箭還是最快、最合理的技術路線。

從數據上看,私家車使用時間有限,路線相對固定,而Robotaxi則是全天候,全路況不間斷運營,高質量數據的密度比普通乘用車系統收集的要高至少1000倍。

類似特斯拉這樣的路線並沒有錯,未來很多年以後也有可能實現無人駕駛,但與百度Apollo的“火箭式”迭代速度相比,這些玩家更像是日復一日,積少成多的“飛機”。

昔日和百度相提並論的明星玩家Waymo、Cruise等等還在北美爲路測時段、範圍和監管討價還價時,百度25萬Robotaxi橫空出世,相當於在技術和運營兩個層面把自動駕駛競爭,提升到新的階段。

過去談技術秀Demo,而從今往後,比的則是安全、成本、規模。

而更深層的意義在於,百度在全球自動駕駛格局中,第一個走到了業務爆發的臨界點。

One more thing

前面我們說百度Apollo RT6會顛覆的不只網約車,還有傳統汽車,這並不是猜測。

因爲百度方面明確,Apollo RT6除了向B端運營方出售,也會向普通用戶出售。

怎麼樣,買一輛能在空閒時間自己出去拉活養家的汽車,你心動了嗎?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It does not constitute an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