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Mr蔣靜,作者:Mr蔣靜
近來,鋰電創新頗爲熱鬧。
需求星辰大海,成本壓力山大,資本瘋狂追逐,鋰電行業的創新衝動從來沒有現在這樣急迫。
從4680電池到固態電池,從系統創新到局部創新,從材料創新到工藝創新,這一輪鋰電創新,從哪裏來,又將去向哪裏?
目前,鋰電行業面臨兩個方面的負面壓力:
一方面,現有成熟技術路徑下,產能及規劃不斷提高,同質化競爭激烈,成本壓力突出,毛利率壓力較大;另一方面,最有利於降低成本的現實技術創新進展緩慢,具有突破性的技術迭代仍在醞釀。
目前,動力及儲能電池領域,比較成熟的技術路線是方形、圓柱(18650/21700)、軟包,以及磷酸鐵鋰、三元(非高鎳)等。
這些技術路線下,材料成本不同程度上漲,碳酸鋰等上遊資源價格更是居高不下,同時隔膜、銅箔等產能週期較長的材料還供應緊張,供應鏈競爭殘酷。
舊的技術路線已然成熟,競爭維度不斷拔高,供應鏈合作等非技術競爭也是白熱化,而新的技術路線仍在醞釀。新舊交替之際,競爭格局膠着內卷,行業急需破局。
創新,其實是主動擺脫鋰電行業內卷的無奈之舉。
02
創新以何爲綱?
鋰電行業迫切需要一次像樣的技術迭代,什麼樣的創新才值得期待?創新的重要標準是“彈性”,也就是對行業格局的衝擊,能夠擺脫現有行業內卷,主動實現賽道切換。
刀片電池就曾是一個典型案例。
比亞迪2020年推出刀片電池,去年6月王傳福曾直言“比亞迪刀片電池以一己之力把磷酸鐵鋰從邊緣化拉回來!”。
事實上不管如何,磷酸鐵鋰電池在國內動力電池的裝機確實反轉,目前佔比已經超過三元電池,比亞迪也通過刀片電池強化了自身在鋰電及電動汽車領域的競爭地位。
無論怎樣,刀片電池的推出,對鋰電行業的影響深遠。
迴歸行業本源,創新的極致追求就是“彈性爲王”,即如何實現根本的技術迭代,並對產業產生深遠影響,同時資本市場也會加以反饋。
從產業發展角度,具有較強彈性的技術創新,尤其是轉換技術路徑的技術迭代,都可能帶動整個鋰電產業鏈發生一些重大變化,甚至造成一定衝擊,從電池企業,到上遊材料和設備供應商,再到下遊應用場景,新技術挑戰舊勢力,淘汰舊產能,這是行業發展規律,不進則退。
從資本市場角度,越是具有彈性,產業乘數效應越大,未來的發展空間越大,超額利潤就越大,估值水平自然更高。反之,越是死氣沉沉、一層不變的技術路線,競爭越激烈,毛利率越低,估值水平也越低。
既然現有鋰電技術路線競爭激烈,那麼另闢蹊徑,擺脫競爭桎梏,自然是最優路徑,或系統性創新,或局部微創新。行業大佬們在追求更具彈性的下一代技術上更是不遺餘力。
特斯拉的表現頗具代表性。
在新一輪電池技術突破方面,特斯拉對4680電池非常青睞。作爲圓柱電池的擁躉,在滿足系統集成度高的前提下,迫切需要一款能夠提高能量密度並滿足三元材料安全性要求的電池,4680似乎是最優解。
特斯拉已經實現了4680電池良率的大幅提升,從2020年的20%提高到了目前的90%,且達到了1個月100萬塊的產量水平,並應用於Model Y,4680電池算是基本進入量產階段,預計到2022年年底產能將達到100GWh,可滿足130萬輛電動汽車使用。
億緯鋰能作爲鋰電行業老兵,在動力及儲能電池領域厚積薄發,也重點佈局46系大圓柱電池。公司正在湖北省荊門市建設46系列動力儲能鋰離子電池自動化生產線,項目達產後將形成年產20GWh的46系列電池產能。
除了4680電池,固態電池也是備受關注的突破方向。
贛鋒鋰業作爲鋰資源大佬,在鋰電池領域個性鮮明,重點下注固態電池。目前,贛鋒鋰業已投資建成3億瓦時的第一代固態鋰電池研發中試生產線,預計規劃的2GWh第一代固態電池產能在今年逐步釋放。2021年,首批搭載贛鋒固態電池的東風E70電動車正式完成交付,第一代固態電池在東風E70上實測續航超過400公裏。
無論4680電池,還是固態電池,都頗具彈性,從材料到設備,從技術到工藝,都可能引領鋰電產業鏈的變革,被行業給予厚望。
此外,其他頭部企業在系統性創新或局部創新方面,也有不同層次或不同路線的探索。
現有鋰電技術趨於成熟,成本壓力巨大,競爭維度不斷拔高,但迴歸本源,技術創新纔是擺脫鋰電產能競爭和低毛利消耗戰的唯一手段。
如今,鋰電行業基本擺脫補貼依賴,行業走過從0到1,進入從1到N,證券化背景下更是巨頭頻出,紛紛不差錢,創新力度前所未有,技術更快迭代成爲可能。
在當前技術創新競賽中,哪些技術更具彈性並有望成爲下一代主流,實現賽道更迭,推動鋰電產業變革呢?非常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