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主要來自中信期貨分析師李興彪、王聰穎《21世紀曆史「糧食危機」探討與展望》。
危機之下,極端天氣、能源成本增加及部分國家實施貿易保護政策造成國際糧價上漲,短期內糧食供需仍存在矛盾。
21世紀以來,全球總共經歷過三次「糧食危機」。三次「糧食危機」分別發生在2006-2008年,2010-2011年,2020年至今。
「糧食危機」的表現:2006年至2008年,全球範圍內發生普遍性農產品價格上漲。
「糧食危機」產生原因和背景:
極端天氣影響產量。2005—2008年極端天氣頻發,美國受到卡特裏娜咫風的襲擊和中部南部熱浪的影響,小麥、玉米、大豆產量頻繁出現下降;歐盟受到洪澇災害和溫帶風暴影響, 2006和2007年糧食產量連年下降;印度2005、2006和2008年均遭到特大洪水的襲擊,糧食產量受到影響。
能源價格上漲和生物燃料的發展拉動糧價。能源價格和食品現貨指數走勢高度相關,WTI原油和CRB食品現貨指數相關係數高達82%。
能源價格上漲通過兩種途徑拉動糧價上漲。
以原油爲例,第一種途徑是替代效應。原油價格上漲,對其替代品如生物柴油,燃料乙醇,PTA和合成橡膠的需求上升,從而導致替代品的原料—菜籽油、豆油,棕桐油,玉米,甘蔗,棉花,橡膠—需求隨之上升,拉動經濟作物價格上漲,擠佔糧食作物耕地,進而拉動糧價上漲。
第二種途徑是成本效應。原油價格上漲促使以原油爲原料的柴油、化肥、塑料薄膜、農藥等生產資料價格上漲,進而推動糧食作物價格上漲。
各國農業貿易政策變化和市場投機拉高糧價。一些國家爲應對預期農產品價格上漲,維護本國糧食安全,出臺貿易政策限制農產品出口,鼓勵農產品進口。阿根廷政府於2007年11月將大豆出口稅從27.5%提高到35%,小麥出口稅從20%提高到28%。這一政策對出口量的影響主要反映在2008年,2008年阿根廷大豆出口量從1384萬噸下降到559萬噸,同比下降60%,出口量增幅從2007年的45%轉爲-60%,由正轉負。小麥出口量從965萬噸下降到877萬噸,同比下降9%。
「糧食危機」的表現:2010年至2012年,全球範圍內再次發生普遍性農產品價格上漲。
「糧食危機」產生原因:
極端天氣導致糧食大面積減產。美國2011年遭受暴風雪,龍捲風和乾旱,小麥、玉米、大豆產量均下降;歐洲2010年遭遇風暴辛加襲擊,小麥產量同比下降2%,玉米產量同比下降1%;印度2012年遭受高溫乾旱,大米產量增幅從2011年的9.7%下降到2012年的-0.1% ,產量增幅由正轉負。
貿易保護政策限制糧食出口,導致國際市場糧食供應量不足,拉高糧價。
2010年8月,俄羅斯禁止小麥出口,受其影響,當年小麥出口量從1856萬噸降到398萬噸,同比下降79%。烏克蘭政府從2010年10月開始實行糧食出口配額制,一直延長到2011年6月,2012年11月15日起全面禁止小麥出口,2010年烏克蘭小麥出口量從去年的934萬噸下降到350萬噸,同比減少63%,一直到2013年才恢復到2010年之前9.5萬噸左右。
地區衝突導致糧食減產。該時期的衝突以敘利亞內戰爲主,敘利亞是西亞的糧食生產大國。 2011年敘利亞內戰爆發,農業受到影響。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國際市場上糧食供應量,帶動糧食價格上漲。
本次「糧食危機」的表現、原因、糧價的未來展望和中國受到的影響
全球食品價格持續走高,小麥價格一騎絕塵。以2020年第一個交易日爲基準,CRB食品現貨指數在2022年5月達到最高點,最大漲幅75% , CBOT玉米價格在2022年4月達到最高點,最大漲幅109% , CBOT小麥價格在2022年3月達到最高點,最大漲幅134% , CBOT稻穀價格在 2020年2月達到最高點,最大漲幅71%。小麥價格漲幅顯著高於食品整體及玉米、稻穀價格漲幅。
全球糧食供需處於緊平衡狀態,小麥期末庫存和庫銷比都處於三年來最低點。
長期持續的拉尼娜現象導致重要小麥產區頻繁出現乾旱。通常以厄爾尼諾指數衡量厄爾尼諾事件和拉尼娜事件的發生與否。當厄爾尼諾指數大於等於+0.5並且持續超過5個月,即可認定「厄爾尼諾事件出現」;當厄爾尼諾指數小於等於-0.5,即可認定「拉尼娜現象出現」。
2020 年 8 月至今,厄爾尼諾指數僅有兩個月大於-0.5,拉尼娜現象持續了相當長一段時間。導致美國西部,西南部持續出現乾旱。印度近日來持續高溫,也和拉尼娜現象密切相關。
乾旱導致美國小麥產量和品質嚴重下滑。美國面臨十年來最大幹旱,小麥產量受到威脅。USDA數據顯示,截至5月3日,美國約69%的作物生長區都遭遇旱災。
美國是世界上重要的小麥生產國和出口國,美麥產量減少影響國際糧食市場。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麥出口國之一,2021年,美國小麥產量佔全球的5.8% ,出口佔到全球小麥總出口量的10.9%。雖然USDA預測2022/2023年美國小麥產量上升,但不利天氣對小麥產量造成的影響可能高於預期,導致產量減少,影響出口量,小麥供應不足,驅動糧價上行。
熱浪襲擊印度,威脅小麥生產。印度迎接122年來最大熱浪。自2022年3月起,印度遭遇持續高溫。
印度小麥主產區受高溫影響,小麥產量下調。印度政府預計今年小麥產量1億噸,較去年的1.1億噸下降10%,可能對出口量形成一定削弱。
除此之外,極端天氣促使非洲、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區以及歐亞大陸部分國家(例如阿富汗、巴基斯坦和敘利亞)的糧食產量下降,進口需求上升,進而驅動國際市場糧價上漲。
俄羅斯和烏克蘭在全球糧食生產供應中發揮巨大作用。 2021年俄羅斯和烏克蘭小麥產量總計1.08億噸,佔全球5.7%,產量佔全球比重呈擡升趨勢;出口量5300萬噸,佔全球26.1%。俄烏以全球4.4%的玉米產量承擔着18.7%的進口量,在國際玉米市場發揮着重要作用。俄烏局勢變化對全球糧食供需影響較大進而影響糧價。
俄烏問題主要從三方面影響糧食價格。一是影響農業生產進程進而影響糧食產量和出口量;二是通過拉高化肥價格影響糧食生產成本進而擡升糧食價格;三是通過影響糧食供應鏈拉昇糧食價格。
俄烏問題嚴重影響當事國家農業生產進程。俄烏問題爆發正值春耕季節,勞動力短缺和耕地破壞導致小麥產量下降,進而影響出口量。國際市場糧食供應缺口加大,糧價擡升。
俄烏問題通過拉高化肥價格拉動小麥成本上升。俄烏問題對小麥成本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俄烏禁止進口化肥政策和歐美國家對俄羅斯的制裁措施導致的世界能源及化肥供應減少。俄烏化肥禁運政策和歐美國家制裁共同導致化肥和能源供應減少,化肥價格走強,拉動小麥成本上升。
化肥成本是糧食生產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化肥價格上漲將拉昇糧食生產成本,進而帶動糧價上升。
俄烏問題導致糧食供應鏈受阻。俄烏問題以來,烏克蘭出臺政策禁止包括小麥在內的一系列商品出口,影響世界市場的小麥供應量,物流方面同樣不容樂觀。聯合國糧農組織(FAO)預測,俄烏問題將導致63億美元左右的潛在農業供應鏈損失。
新冠疫情造成全球失業人數和失業率高企,失業率升高帶來的收入減少導致部分人口無法獲取食物。在非洲中部和南部,新冠疫情限制導致大面積失業,進而使獲取食物難度增加。這一局面在南非尤爲突出。貨幣貶值,貿易中斷和進口穀物的價格高位導致整個地區食品價格上漲。
全球經濟恢復不均衡和疫情導致的供應鏈受阻也是糧食價格上升的原因之一。率先走出困境的國家地區恢復生產,對糧食需求開始增長。疫情帶來隔離檢測需求導致糧食運輸受阻,糧食供給減少。供需此消彼長導致糧價上漲。疫情帶來的供應鏈受阻導致區域性糧食供給不足的情況更加頻繁出現,推動糧價上升。
2021年以來,國際能源價格持續走高。能源價格上漲通過成本效應和替代效應驅動糧價上漲。
3. 國際糧價未來走勢展望:短期供需矛盾嚴重
逆全球化趨勢加重,各國貿易政策影響出口,加劇供需矛盾。同前兩次「糧食危機」情況相似,在預期到糧食價格長期走向的情況下,各國政府紛紛出臺貿易政策限制出口鼓勵進口,維護本國糧食安全。
(二)全球糧價上升對我國的影響:糧價上漲但幅度遠小於國際市場
中國糧食價格有一定幅度的上漲,但波動幅度顯著小於國際糧食價格波動幅度。俄烏問題前後,中國小麥價格上漲幅度均遠低於國際小麥價格上漲幅度,而中國玉米在俄烏問題後的上漲幅度甚至低於俄烏問題前上漲幅度,受國際玉米價格影響較小。
低進口依賴度助力糧價穩定。我國小麥進口依賴度一直處於低位。2021一2022 年,我國小麥進口依賴度連年下降;玉米進口依賴度低,疫情以來有所上升,2021年進口依賴度達到9.4%。國際糧食供需總體而言對我國糧價影響較小。
2021年來,國際化肥價格大幅上漲,一定程度上推高糧食價格。磷肥基本能夠自給自足,一系列政策保障糧食生產缺口主要表現在鉀肥方面。爲應對這一局面我國氮肥和,我國推出從供給端來看,投放儲備化肥保障化肥供應。從需求端來看,研發力度發放農資補貼來提高農民施用化肥的積極性。從技術端來看,加大技術爭取做到施肥量少而效果好。
我國糧食儲備體系建立已久,制度較爲完善,三道防線保證我國的糧食安全。
第一道防線是我國充足的糧食儲備。以小麥爲例,在連年豐收的形勢下,庫存持續增加,目前可滿足1年半的消費需求。
二是關鍵地區應急糧食儲備體系逐步健全。36個大中城市及市場易波動地區成品糧油庫存保障能力都在20天以上。
三是全國佈局應急供應網點。糧食應急加工企業達到5500多家,供應網點45939個。2022年5月16日,《求是》雜誌刊發文章,要求完善國家儲備體系,保障初級產品供給,體現了國家對糧食安全的的重視,有利於我國糧食價格穩定。
國家調節糧食價格,保證化肥供應,和建設糧食儲備體系等一系列政策使得我國糧價和產量之間相關性逐步降低,國內糧價變動較海外而言較爲平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