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PE忙着抄底:別人恐懼我貪婪

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投資界,作者:周佳麗

這是罕見的一幕:連續兩天,兩家PE巨頭宣佈了新募資。

昨天(5月25日),全球四大PE之一——KKR宣佈已募集完成首個亞洲信貸機遇基金,總額達11億美元,這是首個專注於信貸投資的最大型區域性基金,也是亞太地區最大且首次募集的區域性信貸基金之一。

無獨有偶,前一天,全球規模最大且歷史悠久的私募股權機構之一——安宏資本宣佈募集250億美元,這是今年最大一筆募資,重點投向大中華市場。還有黑石、凱雷在全球經濟低迷之際,大刀闊斧地買買買。其中,各大PE爭正在搶日本東芝的一幕,信號不言而喻。

現在到了抄底的時候嗎?正如股神巴菲特所説,“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外資PE已經行動了。無論一是市場還是二級市場,估值都出現了大幅回調,再疊加疫情、戰爭、美元加息等宏觀因素,或許抄底優質資產的最好時機已經到來了。

PE補充彈藥,募集超260億美金

疫情下投向亞洲

KKR為何會在此時設立一個亞洲信貸基金?

KKR亞洲區信貸主管Brian Dillard解釋,在亞洲,每一美元的信貸資本有80美分來自於銀行資本,這一比例遠遠大於北美或歐洲市場。亞洲地區企業的融資需求和可用的融資之間存在不平衡現象。與此同時該地區的經濟蓬勃增長與繁榮,也促使借款人抓住機會尋求更靈活融資的解決方案。

當然,這一切離不開當下背景:自疫情暴發以來,各行各業都深受影響,不少企業現金流緊張,甚至估值處於歷史最低點。機遇難逢,美元大PE來了

這樣的一幕對於經歷無數經濟週期的外資大機構而言並不陌生。早在2004年,KKR就已建立信貸平台,並在2005年完成首個非公開市場信貸投資項目。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末,KKR在全球管理的信貸資產約為1840億美元,是全球最大的非公開市場信貸平台之一,擁有投資於資本結構的各部分以及流動性各個階段的能力,並廣泛活躍於澳大利亞、大中華區、印度、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和越南市場。

2019年起,KKR在亞太地區已順利完成14筆信貸投資項目,其中約24億美元由KKR投資,交易總值達47億美元。其中包括了針對環境服務、房地產、教育、基礎設施和醫療等行業的企業與私募股權項目提供的收購融資和定製資本解決方案。

KKR亞太區負責人路明表示,“KKR的信貸策略與其亞洲的現有股權戰略高度互補。ACOF募資的圓滿完成是KKR亞太地區的重要里程碑,我們將繼續拓展跨資產類別的投資能力與資本解決方案。亞洲地區受益於有利的宏觀經濟趨勢和長期增長,企業在快速增長的同時卻面臨有限的融資選擇。我們認為,這些機遇為KKR等另類資產管理公司構建了頗具吸引力的前景:比起傳統借貸,我們可提供更加靈活且具備差異化的信貸解決方案。”

成立於1976年,KKR素有“華爾街之狼”之稱,在中國創投圈也十分活躍,15餘年來密集佈局大中華地區,截至2020年已經投出超6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00億元),40餘家企業。不久前,KKR更是在中國拿下了第一塊基金管理人牌照,未來或將拿着國內人民幣LP的錢進行海外投資。

有趣的是,就在KKR官宣新亞洲基金的前一天,知名PE安宏資本剛剛締造了今年最大一筆募資——規模250億美元。至此,安宏資本總管理資產超1000億美元。根據公開的文件,安宏資本同樣強調了投資大中華區的重要性。

“我們致力於不斷髮展大中華區市場。”安宏資本董事總經理兼大中華區主管李晰安(Andrew Li)表示。在過去10年中,安宏資本在大中華區等市場投資了近100億元人民幣,重點關注零售和消費品、醫療健康以及商業服務行業,“過去三年,我們在該市場的投資速度加快,超過了此前七年的總投資額。”

與此同時,安宏資本的大中華本地團隊規模在過去十年翻了一番多。李晰安直言,中國在全球經濟增長中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期待繼續踐行這一長期承諾,並計劃在未來幾年裏,加大對大中華區市場的投資,擴大本地團隊規模。

從黑石到凱雷

全球PE開始大掃貨

如我們所見,全球PE正四處出擊。

先從坐擁萬億美元的宇宙第一大PE黑石集團説起。最新消息是,黑石集團打算與KKR聯合收購擁有146年曆史的日本工業集團巨頭東芝。這是一塊誘人的“肥肉”,PE巨頭爭搶多年,現在還闖入了新的買家——彭博5月25日報道稱,日本投資公司(JIC)正在考慮收購東芝公司。

至此,東芝身後已經排起了長隊,幾乎清一色PE大鱷——黑石、KKR、貝恩資本、CVC資本等等,全都是赫赫有名。這裏補充一下,美國知名PE貝恩資本正在準備為最新一隻專注於亞洲的基金籌資至少46.5億美元

繼續説回黑石,公司掌門人蘇世民曾不止一次地在公開場合中説過:最好的投資機會在中國。回首入華十餘年,黑石堪稱“中國房地產最積極投資者”,橫掃中國商業地產,至今投資總額超600億元,且大部分投資發生在2018年以後。

2021年,可以説是黑石出手中國最為闊綽的年度——5月,京東物流成功登陸港交所,市值一度超2800億港元, 而黑石作為其基石投資者也同樣分享着中國物流發展所帶來的紅利。6月,黑石以13億美元從泛海集團手中拿下市場諮詢機構IDG集團,後者旗下數據業務和媒體業務赫赫有名。同時,霸氣的黑石也在掃貨中國物流資產,斥資超80億元全股權拿下了大灣區最大物流園——富力綜合物流園區,轟動一時。

還有凱雷投資也在加碼投資中國。彭博社上週報道稱,凱雷擬以10億美元收購中國彩粧包材商HCP,這一消息很快得到了後者旗下富祥塑膠製品有限公司負責人的確認,但並未透露具體交易價格等信息。

這是一家誕生於中國台灣的企業,主要生產口紅、粉盒、睫毛膏等彩粧包材和護膚包材。目前,HCP在中國共有5家工廠,其中在蘇州有1家,上海和淮安分別有2家,服務的品牌包含寶潔、歐萊雅、雅詩蘭黛、資生堂等國際巨頭,以及完美日記、花西子等中國新鋭頭部品牌。

在此之前,凱雷已經在中國多方位佈局,在醫療行業投出了信立泰、和譽醫藥、和黃醫藥等項目,在大消費賽道出手完美日記、怪獸充電等新經濟公司,以及神策數據、安能物流、京東物流等等企業。截至2020年末,凱雷在中國的股本投資總額已超過100億美元,投資勢頭強勁。

最新的採訪中,凱雷集團CEO李揆晟強調,懂得欣賞這種類型的機會和波動非常重要,因為它創造了機會,同時他也表達了對中國市場長期前景的看好,“經歷過去幾個月的波動後,全球各行各業最優秀的CEO和企業都開始思考有哪些機會由此湧現,凱雷也是這樣的心態。”

估值下行

抄底優質資產的時機到了?

“別人恐懼我貪婪”,外資機構迎來了難得的抄底窗口期。沿着這條脈絡,我們看到了二級市場“抄底”中概股的忙碌一幕。

2022年以來,在國際環境、美元加息等多重事件的影響下,一二級市場迎來跌宕起伏的低迷形勢,估值跌至歷史低位。

上週,紅杉美國團隊基於當下的宏觀形勢以及各種壓力進行了一次分享,引發轟動。紅杉美國以納斯達克為例表示:過去六個月裏,科技市場蒸發了難以想象的市值,納斯達克從去年11月以來跌去了28%。

在此背景下,不少海外資管巨頭加碼掃貨,包括對中國科技公司的增持——本月中旬,全球最大對沖基金橋水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了2022年一季度持倉報吿。報吿顯示,橋水繼續看好中國資產,阿里巴巴、拼多多、百度等中概股均獲增持。除橋水外,富達國際、摩根等也開始增持京東、美團等互聯網股票。

5月初,巴菲特老友芒格迴應了“投資於中國”的問題,他強調,在中國投資的原因是,“能夠在那裏以更低的價格買到更好的公司”。

道理顯而易見:當標的估值下行至低位,家底雄厚的大鱷們開始抄底優質資產

壓力來到中國VC/PE這邊。眼下國內VC/PE正來到極為嚴峻的時刻,昔日忙碌的投資人被迫按下了暫停鍵。我們從清科研究中心的數據,看到更為真實的狀態——今年一季度,中國股權投資市場節奏明顯放緩,投資案例數和金額分別同比下降27.5%和47.1%,換言之,今年投出的錢比去年同期少了近一半,堪稱腰斬。

出於對LP負責,即使手握餘糧,GP們也不再輕易出手。究其原因,前幾年估值過高的後遺症開始顯現——一二級市場倒掛愈演愈烈,大批公司IPO發行困難,身後的VC/PE退出受阻,有的甚至虧到了B輪。

此情此景,VC難掩失落。5月初,一位創投大佬在社交平台直言,目前保持基本正常的投資機構佔比20%—30%,步伐明顯放緩的投資機構佔比50%—60%,剩下的10%—20%徹底躺平,“大市低迷,各位朋友,繫好安全帶。”

但也有積極的一面:隨着泡沫褪去,價格迴歸理性,我們能更清晰地識別基本面過硬的資產。

悲觀者正確,樂觀者賺錢。北京一位投資人感慨,每次危機來的時候,都是這個行業裏面攻城掠地最好的時候

這一次寒冬或比想象中的更漫長,但動盪市場往往藴藏着帶來巨大回報的投資機會,正如Airbnb和Uber都誕生於蕭條的2008年。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It does not constitute an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