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A港股市場行情再一次出現巨大分化。
A股方面,近期主線風格切換非常明顯且頻繁,從傳統大基建到賽道成長股迴歸,儘管今天在交易方面還沒有明顯放大,指數走勢大週期K線上也依然難看,但底下卻逐漸讓人有種蠢蠢欲動的感覺。
在港股,這種感覺更加強烈。今天港股科技股堪稱大爆發,恆指、國指大漲超3%,恆生科技漲了近6%,尤其一眾互聯網科技巨頭,漲幅基本都在5%以上,這種整體暴漲的情況也只有在特殊場景才會出現。
互聯網股大爆發導火索有兩個,一是今日召開“推動數字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專題協商會,二是摩根大通昨日突然高調“全面看多”中國互聯網行業,並且近日在一季度財報中市場發現在多國際投資巨頭在集體大幅抄底中概股,並且加倉範圍、力度都足夠令人驚訝!
資本市場從來只會向利而生,這種突然而來的巨大變化的背後,非常值得思考。
近期,國際投資巨頭機構相繼披露一季度持倉情況,市場發現它們都在空前一致地批量增持各種中概股,同時還在紛紛搖旗喊多。經過大量國內媒體集中式奔走相吿,終於引發了非常巨大的轟動效果。
大概來看看這些加倉中概股的巨頭動作:
摩根大通:對中國互聯網科技股“全面看多”,集體上調了中國互聯網科技股的評級、目標價。同時其旗艦中國基金“JPMorgan Funds-China Fund A(acc)-USD”還12.54倍增持了京東、對騰訊和美團分別增持了3.38%、2.21%的倉位。
摩根大通這一波對中國互聯網公司評級和目標價上調的幅度,堪稱驚人。要知道在3月的報吿中,它是把這些公司評級大幅下調至賣出水平,還強調短期內“不可投資”引發過巨大轟動。如今才過兩個月,態度翻天覆地變化。
橋水:繼續增持阿里巴巴、拼多多、嗶哩嗶哩、蔚來、百度等中概股。其中,阿里巴巴獲增持321.22萬股,增持幅度達75%,期末持股市值達8.14億美元,位列第六大重倉股。拼多多獲增持227.75萬股,百度獲增持37.66萬股。
富達國際:旗下中國消費動力基金增持美團20.27%持股股份,增持後持倉市值達1.8億美元,增持京東10.22%持股股份,增持後持倉市值達1.39億美元。
高瓴旗下HHLR Advisors:以中概股為主的12只股票進行了增持、新進買入等加倉操作,包括超翻倍增持唯品會、大幅抄底京東、新進買入滴滴、滿幫、富途、大全新能源等多箇中概股。
高毅:繼續對拼多多、中通快遞、貝殼分別增持36萬股、4萬股、81萬股。以一季度的持倉市值計,高毅的美股八大重倉股依次為拼多多、中通快遞、貝殼、網易ADR、理想汽車、百勝中國、晶科能源ADR、亞馬遜。
看得出來,雖然中概互聯網科技企業在今年依然面臨美股在加息週期下的下行風險和國內反壟斷監管壓力,但這些巨頭的動作很顯眼具有一致性。
無論是鉅額加倉,還是批量大幅上調評級,都在説明他們對中概股的信心很充分,這是近幾年來海外巨頭最為一致看好中國科技股企業的時刻。
在上個月,巴菲特黃金搭檔芒格老先生幾次加倉抄底某國內互聯網巨頭,最終浮虧40%被打臉出局,在網上引起了很大的關注和討論。
有一些因為虧損而鬱悶不已的股民從這“股神也會翻車”中找回了心理平衡,也有不少人認為中國科技股已經沒救,誰來買都沒轍。
但這一次,國際機構抱團而來,並且態度更明確,資本實力也更強,雖然這些國際巨頭機構當中有一些是時常出爾反爾風評不大好,但當它們所有的都槍口對準一個方向,並且有真槍實彈打出去的時候,我們真的要認真思考一下這變化背後的原因了。
在抄底中概股的這檔事上,海外機構與國內股民的態度如今有點互道SB的味道。
一直在場,國內的股民也許是被劈下來的閃電打怕了,以至於現在對互聯網行業的信心全失,什麼都不再敢相信,儘管這短時間監管層面的態度已經明顯出現了變化。所以對於機構的抄底,很多股民直到現在都還沉浸在芒格翻車被笑話的“愉悦空氣裏”,以為又有一幫子不懂國情的愣貨接盤來了,端小板凳等待吃瓜。
但這些海外機構能做到國際知名,它們的智囊團絕對不是傻愣,並且不久前才有“股神翻車”的前車之鑑,他們還這樣,肯定有其足夠硬的邏輯。
按照大摩的原話觀點:中國互聯網行業正在擺脱各種不確定性上升的局面,將受到短期及長期基本面因素的驅動,因此公司股價或將超預期上漲。
説人話就是:不確定性消除,業績基本面還很好,所以估值低了。
這分析其實是很實在的。
儘管截止本文發出的前一刻,關於專題協商座談會的相關消息都還未傳出。但從近期金融委會議及隨後幾次重大會議的觀點,以及對互聯網平台對助抗疫和提消費方面突出表現的認可,會議風向大概率對互聯網是利好的。
這也早在預期之內。
關於原因在之前已經分析太多了,目前國內的疫情環境影響,以及身處數字經濟大時代下,互聯網行業無疑是穩經濟、促消費的關鍵點。
在過去,我們不得不承認,互聯網反壟斷監管,疊加美國證監會的落井下石,讓這些科技企業不斷遭受業務與業績的雙殺。
但凡事總是有個盡頭的。
我們要明白的是,國家監管並不是要完全打掉這些巨頭,就比如對待地產行業一樣。並且巨頭監管,也不是全面的,僅是針對部分領域,那麼巨頭的底藴業務還是能平穩發展的。
反壟斷也好,中概股退美潮也罷,該預期的利空也已經預期非常充分了。
現在,監管層的態度變化,已經説明互聯網平台的整頓已接近尾聲。
現在幾乎所有的互聯網行業巨頭都在陷入業務退出、大幅裁員、業績倒退、估值回落的收縮狀態。從估值的維度看,這些巨頭從高點到現在已經普遍大幅腰斬,甚至有的跌破8成以上。
在市盈率上,他們大多的估值率甚至比普通的製造業還要低很多。比如PE只有12倍多騰訊、小米、20多倍的阿里、網易、百度等,還有很多是原本看到了實現盈利可能但又開始陷入虧損的美團、京東、快手等。
做投資講的預期,那麼我們要認真思考,這些已經被監管多時的互聯網行業,在該整改的業務已經充分整改之後,它們不受影響的基礎業務和其他業務,能不能撐得起當下的估值和未來的預期。
相信大多數人心理都沒有清晰的概念,只是因為害怕而寧願先躲避觀望。
數字化時代下,互聯網平台經濟已經成為基礎設施一般的存在,但這不代表它們僅僅是一個互聯網平台,它們還有很多自己專屬的不受壟斷監管影響基礎業務,甚至還有很多硬科技佈局是被處於國家政策重點扶持的領域。比如騰訊阿里的雲計算、芯片、AI、智能硬件、先進製造業等業務領域,不可否認他們也是未來中國科技發展的主力軍之一。
2021年,全球科技企業研發投入排名中,除了大家敬仰的華為外,阿里、騰訊、美團、百度等這些互聯網巨頭,是中國企業排名最靠前的一批。
對於硬科技方面的業務佈局,這些互聯網巨頭與其他科技賽道股邏輯不應該有差別,起碼我們是可以給與足夠的估值“期權”的。
但現實的情況是,到目前為止,中國的互聯網企業估值實在是太低了。之前有過一張對比圖,就美國的蘋果公司一家的市值,就比所有的上市互聯網科技企業加起來還多一半。
儘管蘋果與這些國內科技股的成長邏輯和市場背景不一樣,但中美同是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這種天地懸殊之差真的不應該。
説了那麼多,其實是想説,中國互聯網企業的發展空間還有極大,至少從長遠看當前的估值真不高。
這或許也是國際巨頭在看到監管層態度明顯轉變後,開始重新全面看多的原因。因為它們長期看好中國。
在回到那個芒格翻車的案例。
客觀來説,個人認為芒格團隊的操作並非有什麼問題,他並非老糊塗,只是可能是在時機上沒有做好。
畢竟以他的長期投資思維,十年尺度不算長,他更關注的是長期視角下互聯網行業的發展潛力。其實芒格之前也迴應了,認為“阿里巴巴的回撤風險並沒有看起來那麼巨大,阿里非常有競爭力,因為中國是個投資的好地方,在投資中國上他比巴菲特更加感到放心。”
至於清倉的原因,股價到了警戒線就要重新審視或果斷斬倉觀望,這是任何基金風控的標準要求,這其實與長期看好不矛盾。在伯克希爾哈撒韋數十年的投資生涯中,這種買了很快又拋的操作並不少見。
在對待投資上,可能我們確實太缺乏長期定力了。
其實不止是國外巨頭開始大幅抄底中國企業,在國內的很多機構,這段時間看多的觀點也越來越多。它們背後邏輯都差不多,利空干擾因素基本都已經是出盡,或者充分預期了。
很多人都擔心美國加息還會對全球造成收割,但這段時間國內股市走出獨立行情的次數其實越來越多了。
也有人擔心國內市場的資金面還很差,但其實市場從來都不缺資金,缺的只是賺錢機會。
自從前陣子的股市大跌引發機構拋售潮之後,現在該跑的也跑得差不多了,產業資本的淨減持在這兩月也基本降到0了,相反,宣佈回購的公司反而越來越多,最近很多基金也緊鑼密鼓在廣積糧,等待入手機會。
其實這一切都在説明,對於國內的股市,已經逐漸不需要悲觀了。
海外機構開始全面看多中國互聯網企業,會不會成為引發A港股重新走強的導火索,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