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2021年港股業績喜憂參半,哪些行業正在出現曙光?

作爲諸多頭部和優質公司的聚集地,截至目前,港股已有絕大多數上市企業披露2021年年度報告。

據光大證券數據,與2021年上半年相比,下半年港股業績表現不佳,主要指數的業績和淨利潤均有下滑。恆生指數在2021年下半年的淨利潤同比增速爲2%,較2021上半年大幅下降55.5%。其中,軟件與服務、食品飲料與菸草以及製藥與生物科技三個板塊的業績增速表現亮眼,在2021年的平均淨利潤增速爲35.1%、19.5%和115%。

不難發現,港股公司的年報中,“疫情”仍是躲不開的字眼。不過,2021年各行業已進入後疫情時代,國內企業復工復產,部分行業的恢復超預期。

然而,企業業績到底是拐點已至,還是“寒冬”依舊,仍有很多不確定性。互聯網板塊中,不少傳統行業借互聯網平臺業績大增,但在線旅行等平臺仍擺脫不了疫情波動的風險;消費領域中,門店優化、全域營銷、數字化等成爲了港股消費龍頭企業口中的熱門詞彙,經營策略改革後,卻面臨利潤短期承壓的結果;醫藥板塊中,因剛需屬性突出,藥企更多地受到政策、技術創新等因素影響。

互聯網:短期業績回暖

2021年《世界互聯網發展報告》顯示,中國互聯網發展指數位列全球第二,國信證券數據顯示中國互聯網發展指數達61.7。互聯網是港股的核心資產之一,截至2022年1月1日,資訊科技業佔到恆生指數權重的27.4%,僅次於金融業,位居第二。

港股恆生指數行業權重圖(截至2022年1月1日)

數據來源:Wind
數據來源:Wind

開源證券認爲,平臺經濟反壟斷、數據安全相關的監管政策不斷出臺,港股互聯網板塊估值於2月達2021年內峯值後,持續下跌。但同時,港股互聯網行業整體進入利潤收穫期,細分領域商業化進程加快。

騰訊控股、百度集團、阿裏健康金蝶國際閱文集團金山軟件同程旅行中國軟件國際、中國儒意9家港股互聯網上市公司看,2021年這9家企業累計實現營業收入7476億元,同比增長近17.46%;歸母淨利潤2404億元,同比減少28.3%。其中,閱文集團(0772.HK)的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141%,同程旅行(0780.HK)的歸母淨利潤增長121%。

具體來看,作爲騰訊“三駕馬車”之一,閱文集團依靠在線網文平臺提供IP內容,2018年收購影視製作公司新麗傳媒全部股份之後,“網文—IP—影視”的產業鏈逐漸孵化成型。

閱文集團在2021年實現營業收入87億元,同比增長2%,而歸母淨利潤大增141%至18.47億元。其中,閱文集團六成的營業收入來自於在線業務,同比增長9.6%達53.09億元,而版權運營及其他業務收入在2021年達到33.6億元,同比減少8.7%。

閱文集團認爲,版權運營及其他業務的大減主要由於新麗傳媒的收入大減所致。2021年,新麗傳媒實現營業收入12.2億元,由於項目組合有變,涉及收入、成本結構和商業模式的不同,營業收入同比降低近四成。但新麗傳媒的淨利潤卻實現了5.3億元,達到了調整後對賭協議最高淨利潤5億元的要求。

實際上,影視業受疫情影響步入行業寒冬,而“互聯網+影視”的融合帶給了傳統影視行業更多機會。招商證券認爲,疫情衝擊和政策監管趨緊加速了影視公司洗牌,也爲頭部企業加速擴張提供機遇。同時,頭部企業的存貨豐富,市場催生了對精品內容的需求。

招商證券也提到,互聯網行業尤其是內容型輸出公司,由於影視等個性化極強的產品波動性強,能否成爲爆款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此外,公司優質內容的輸出持續性也是一大瓶頸難題。但一旦出現受到市場歡迎的爆款內容,可能給公司帶來非線性的業績增長以及未來能夠持續變現的現金流。

此外,“互聯網+旅遊”在後疫情時代也有所回暖。同程旅行在2021年實現營業收入75.38億元,超過了2019年的73.93億元,同比增長27.05%;實現歸母淨利潤7.23億元,同比增長121%。

但當前疫情反覆,線上旅行平臺的業績波動不斷。分季度來看,同程旅行的峯值出現在2021年第二季度,由於多地疫情處於清零狀態,當季度實現營業收入21.38億元,與2019年第二季度相比增長了34%。但之後,疫情地區性反覆,同程旅行在2021年第三、四季度的營業收入分別同比下滑5.6%、18.5%。

同時,同程旅行的平均月活躍人數在2021年第四季度增長21.7%至2.37億人,平均月付費用戶增加7.3%至0.3億人,用戶數出現回暖。但付費比率卻相對2020年第四季度下滑了14.6%至12.9%,整體交易額下降11.6%至319億元。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全年國內遊客32.5億人次,比上年增長12.8%。其中,2021年前三季度的國內旅遊總人次26.89億,同比增長39.1%,恢復到2019年同期的58.5%。

雖然疫情仍對在線旅行平臺有很多不確定性,但2022年1月20日,國務院印發了《“十四五”旅遊業發展規劃》,其中提到深化“互聯網+旅遊”,推進智慧旅遊發展。民生證券認爲,政策的出臺或將推動智能旅行、在線旅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消費:線下實體利潤承壓

2022年1月17日,國家統計局公佈了2021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21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4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2.5%,2020年和2021年平均增長3.9%。

然而,2021年下半年多地疫情反覆,疊加“就地過年”等政策因素,人們外出需求減少,消費恢復速度較弱。同時,航空、貨運受疫情的影響,原材料價格不斷攀升,新消費領域普遍在成本端承受壓力。

其中,疫情影響最爲嚴重的是餐飲以及線下實體消費,即使沒有封城或者靜默的城市,消費者本着非必要不出門的原則,客戶流動性大大降低。

農夫山泉、思摩爾國際、康師傅控股海底撈、泡泡瑪特、維他奶國際、海倫司奈雪的茶8家港股消費領域上市公司爲例,2021年這8家累計實現營業收入1756億元,同比增長24%;歸母淨利潤86.5億元,相比2020年下降35%。

以港股市場中餐飲業龍頭海底撈(6862.HK)爲例,海底撈2021年實現營業收入411.1億元,同比2020年營業收入的286.1億元增長43.7%,但歸母淨利潤虧損達到了41.63億元,相較2020年盈利3.1億元,虧損擴大近50億元。

這是海底撈上市至今出現的首次虧損,同時,其翻檯率更是下滑至近5年的最低,2021年平均翻檯率爲3次/天,而2020年海底撈的平均翻檯率爲3.5次/天,這個數字在2018年爲5.1次/天。

與大部分餐飲行業相同,海底撈採取了門店數量優化的策略。據海底撈2021年年報,其在2021年11月開始實施的“啄木鳥計劃”,計劃調整擴張策略,關閉部分餐廳並適當減少未來資金投資。因此,海底撈去年一共關店276家,其中16家店因租約到期而關閉,還有32家餐廳暫時休業停整。

目前來看,“啄木鳥計劃”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翻檯率的下滑。光大證券指出,海底撈2022年1月整體門店翻檯率環比2021年12月有所提升,達到2021年同期的106%。

酒吧第一股海倫司(9869.HK)同樣面臨着線下門店擴張上“高速”卻路遇“疫情”的尷尬。海倫司2021年實現營業收入18.36億元,同比增長124.42%,歸母淨利潤卻由盈轉虧,虧損額爲2.3億元,2020年同期的淨利潤爲0.7億元。

海底撈優化門店不同的是,海倫司2021年一年新開了452家門店,2022年又提出了日均兩店的開店計劃。酒業分析師蔡學飛認爲,海倫司快速擴張是想通過做大規模與體量,提高資本市場溢價,其次是通過規模效應來分攤線下終端成本。

然而,成本端不斷上漲的壓力使得海倫司的淨利潤承壓。年報顯示,2021年海倫司原料成本爲5.77億元,人力成本5.82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12.5%、225.1%,租金成本2.2億元,同比增長120%。

相較於傳統堂食餐飲,茶飲行業的線下實體盈利能力也不佳。在港股上市的奈雪的茶(2150.HK)2021年實現營業收入42.96億元,相較於2020年的28.7億元,同比增長40.5%。其中,奈雪的茶的線上訂單收入佔比高達71.8%。奈雪的茶2021年淨利潤虧損42.25億元,但經調整後的淨利潤虧損爲1.45億元,而2020年同期淨利潤爲0.17億元。

爲應對未來疫情的常態化及降低人員成本,奈雪的茶將智能化提上日程。據2021年年報,其自研自動化製茶設備已於第四季度末開始遴選生產商及試生產,並已陸續在部分門店試點使用,預計將於2022年第三季度前在全國門店獲正式應用。公司管理層表示,正式運用自動製茶設備後將對人工成本產生影響。

相比之下,以軟飲及包裝食品爲代表的零售業公司業績表現良好。舉例來看,農夫山泉(9633.HK)2021年實現營業收入爲297億元,同比增29.8%;淨利潤爲71.6億元,同比增35.7%。康師傅(0322.HK)2021年實現營業收入741億元,同比增加9.56%,但淨利潤爲38億元,同比減少6.39%。

其中,茶飲料、功能性飲料和果汁飲料均成爲兩家公司業績較大的增長點。康師傅2021年的飲品業務營業收入448億元,同比增加20%,佔集團總收入60.5%,主要產品聚焦於茶飲料。

農夫山泉則採取了全域營銷的策略,在多種飲品類型上研發和開拓。2021年年報顯示,其茶飲料產品收入爲45.8億元,同比增長48%,佔總收益的15.4%;功能飲料的產品收入爲37億元,同比增長32.3%;果汁飲料的產品收入爲26.1億元,同比增長32.2%;其他產品(蘇打水、含氣飲料、咖啡飲料、植物酸奶等)的收入爲17.5億元,同比增長66%。

醫藥:創新藥研發同質化

2020年以來,醫藥產品剛需屬性突出。從港股上市醫藥企業看,CXO公司、傳統化學制藥板塊、創新藥公司和互聯網醫藥爲主要成分。光大證券稱,CXO行業內業績高增長性強,科技屬性在逐步提升;傳統藥企的集採降價壓力有望逐步緩解,研發投入加大轉型創新。

從創新藥企上看,國內資本市場的上市創新藥公司主要集中在港股市場。國盛證券認爲,港股創新藥企年報成績亮眼,創新結果開始兌現。信達生物(1801.HK)、君實生物(1877.HK)等第一梯隊創新藥企的賬面現金逐步改善,足以支撐公司的經營與創新研發,而榮昌生物(9995.HK)商業化元年實現了營業收入翻倍增長。

具體來看,信達生物、君實生物、榮昌生物和再鼎醫藥(9688.HK)四家創新藥企在2021年累計實現營業收入106億元,同比增長85%;歸母淨利潤累計虧損80.7億元。

其中,信達生物在2021年實現營業收入42.61億元,較2020年同比增長74.1%,根據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計量,公司歸母淨利潤虧損額也在擴大,爲-31.38億元,虧損同比擴大214.3%。

年報顯示,信達生物產品收入40.01億元,同比增長69%。信達生物的商業化產品組合從原先的兩款獲批藥物擴充至六款。公司表示,達伯舒(信迪利單抗注射液)的銷售收入及銷量同比增長強勁。

此外,信達生物研發開支達21.16億元,同比增長23.2%。信達生物稱,穩定上升的研發開支主要用於全球在研管線中處於開發後期階段的產品及優先開發產品的臨牀試驗,以進一步擴大現有產品系列的適應證。

實際上,信達生物有多款在研產品將於2022年獲得進展,其中由信達生物和馴鹿醫療製藥聯合開發的IBI-326,該藥品適用於治療復發/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公司在2021年年報中預期將於2022年上半年提交新藥上市申請。同時,信達生物遞交的1類化藥GFH925片臨牀申請獲CDE受理,作爲一款KRAS抑制劑藥物,其適應症爲晚期實體瘤。國內也有多家藥企正在開展KRAS抑制劑的研發,但目前尚無該靶點藥物上市。

而近年來,因科創板的設立與其有利於醫藥研發類企業的上市條件,港股醫藥企業紛紛“摩拳擦掌”,欲實現多地上市。

2022年3月31日,榮昌生物(9995.HK)在上交所科創板上市,完成“A+H”的上市模式。2021年,榮昌生物實現營業收入14.24億元,此前在2020年並無產品上市,未產生業務收入;歸母淨利潤爲2.76億元,去年同期淨虧損6.98億元,實現扭虧爲盈。

榮昌生物的核心產品泰它西普(RC18)和維迪西妥單抗(RC48)於2021年獲得NMPA批準附條件上市,同時在2021年12月被納入國家醫保目錄。其中,維迪西妥單抗以26億美元“License-out”給Seagen(西雅圖基因,N.SGEN),一家位於美國主攻ADC領域的創新藥龍頭企業。而維迪西妥單抗成爲國內首款自主研發的ADC創新藥,也是目前唯一一款獲得美國FDA授予突破性療法認定的中國ADC產品,這讓榮昌生物獲得一定關注度。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阿斯利康的ADC藥物Enhertu已在2021年3月份獲批,而Enhertu曾被視爲是維迪西妥單抗的主要在研競品。

另外,在經醫保談判後,榮昌生物的泰它西普80mg的價格由2586元降到818.8元,降幅爲68.34%,當前醫保治療年費爲7.9萬元。而在市場上,葛蘭素史克的貝利尤單抗與榮昌生物的泰它西普在相同適應症上具有較強競爭關係。

經醫保談判後,貝利尤單抗的價格降至755元/120mg。推薦的給藥方案爲10mg/kg,前3次每2周給藥一次,隨後每4周給藥一次。照此計算,貝利尤單抗入保後年度用藥費用約4.15萬元。

與此同時,榮昌生物的股價下跌。2021年3月31日,榮昌生物在A股科創板的發行價格爲48元/股,但開盤即跌破發行價,其後一路下挫,截至今年5月5日,報收29.91元/股,按照發行價跌幅達37.7%。而榮昌生物在2020年11月港股上市發行價爲52.1港元/股,截至今年5月5日,公司股價報收27.7港元/股,同樣已經跌破發行價,且跌幅達46.8%。

國盛證券認爲,國內創新藥研發的同質化現象較爲嚴重,其中靶向藥物同質化現象最爲嚴重。創新藥上市即重磅炸彈的時代慢慢過去,政策給予“泛泛創新”的時間窗口期越來越短,創新藥市場在當下已經慢慢進入到“精選優質創新”的階段。單抗熱門靶點未來同質化競爭將持續白熱化,同質化產品將逐漸失去競爭力,新技術、稀缺的技術平臺、差異化的治療領域、創新的給藥方式等都可能會給企業帶來更好的競爭格局,有技術沉澱的公司有望脫穎而出。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資訊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資訊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