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絕大多數的投資者和營商者而言,近兩年經歷得大多是跌宕起伏的艱難時光。受疫情持續衝擊,宏觀經濟、市場波動加劇,加之各國監管層博弈加劇,諸多行業步入調整階段,其中影視行業更是幾經“烈火淬鍊”,“收縮”、“資本退潮”、“虧損”、寒冬”等成為近年來行業繞不開的關鍵詞。
在疫情、監管等多重因素影響之下,影視行業發展逐漸迴歸理性和本源,其中老牌影企也繼續通過主動收縮戰線,聚焦主業,並積極地調整和優化商業模式,以達到短期經營與長期發展之間的極致平衡。
2021年影企“喜憂參半”,華誼兄弟年虧損大幅收窄
儘管行業再艱難,一年一度的年報大考終究還是如期而至。這也為我們更近距離地觀察行業的生存現狀以及破局之道提供了有利的窗口。
透過對24家A股上市影企2021年業績預吿數據整理髮現,去年對於影視行業來説,可謂是“喜憂參半”。其中,有8家預計實現扭虧,相比2020年普遍鉅虧的局面有明顯改善。
如果説《長津湖》、《你好,李煥英》和《唐探3》等多部國產熱門影片是助推去年國內電影市場復甦的外部主力;那麼各家自身的底子及變革成效,則是決定各自業績韌勁的核心內生變量。
比如剛於4月27日晚公佈2021年年報的老牌影企——華誼兄弟(300027.SZ)。據年報顯示,2021年公司實現營收13.99億元;歸母淨虧2.46億元;相比此前披露的盈利(約2252萬元—3371萬元)向下修正,這主要是由於自去年底以來,疫情再度突發並在全國範圍內擴散持續至今,對諸如實景娛樂等線下項目經營形成實質性的衝擊,導致項目收入驟降,因此影響到相關資產交易對價及收益。當然,這在當前整個宏觀經濟不確定性加劇、融資環境嚴峻等多重背景下,是在所難免的,因此這在業內也較為普遍。
儘管如此,華誼兄弟此次業績還是有明顯改善的跡象,主要在於相比去年同期大幅縮窄近八成,相比2019年疫前更是收窄超九成。這主要歸功於兩方面:一手抓內容主業;一手完善輕資產模式。
具體而言,公司不斷強化內容源頭,持續孵化優質內容,以原創電影內容為基礎,完善並加速文化創新運營能力,以提高內容變現能力。更重要的是,公司也通過逐步退出部分與主營業務整合度較低、與公司產業鏈協同度較弱的投資項目,尤其是進一步優化實景娛樂業務板塊的股權結構,完善輕資產運營模式,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據此前公吿及財報披露數據大致測算,2021年華誼兄弟通過處置包括長期股權投資及金融資產等所獲得非經常性損益淨額約為6.73億元,其中通過出售實景娛樂板塊的部分股權取得收益就達到4.11億元左右。
需要指出的是,通過本次交易,西藏景源取代公司成為天津實景娛樂的實際控制方。而公司持有39%的股權,作為天津實景娛樂的第二大股東,並不再將其財務業績並表。
眾所周知,儘管華誼兄弟參與實景娛樂的方式是輕資產的IP輸出,但實景娛樂本身涉及實體項目建設,是典型的重資產生意,所以或多或少還是會對做慣了影視項目的華誼兄弟構成資產壓力,也一度拖累了其業績,如今出讓部分股權實現“出表”,改善業績的同時,也可補充一定的流動性,降低自身經營壓力,同時引入外部優勢資源,提升經營槓桿效應。
當然,這也不免會引發一些其他的猜疑。要知道,不論是傳統影企,還是遊戲廠商,幾乎都懷抱着一個“迪士尼夢”。而對於影企而言,實景娛樂則被視作那條通向羅馬的可行之路,吸引了眾多影企紛紛走上跨界“破圈”的探索之旅,華誼兄弟更可以説是老炮了。作為國內首家上市影企,早在上市初期,華誼兄弟就開始了以影視娛樂為核心,品牌授權及實景娛樂實景娛樂和互聯網娛樂為兩翼的多元化發展之路。
因此,有人不禁會問:華誼兄弟是否要放棄這片深耕已久的實景娛樂領域?甚至是追逐已久的“迪士尼夢”?顯然不是。
華誼兄弟在去年八月披露的交易公吿中,其實就已給出較為明確的答案。公吿稱,公司未來將繼續聚焦“影視+實景”商業模式、深耕實景娛樂業務和文旅融合業態不會發生實質性影響。
“迪士尼夢”的“甜蜜”與負擔
由此來看,公司的戰略大方向依然沒有變,通過優化實景業務的股權結構,策略性地調整業務重心,進一步深化輕資產運營,這顯然是公司為應對當前複雜多變的外部市場與行業環境之下的權宜之計。
同時,需要指出的是,雖然實景娛樂導致公司業績受累,但不可否認的是,其也給公司帶來了一段“甜蜜期”。
自2011年起,華誼兄弟提出實際娛樂戰略,並設立天津實景娛樂公司,陸續參與多個項目的投資、開發、及運營,涵蓋影視文化城、電影主題公園、外景地等,並授權使用“華誼兄弟”品牌、影視作品的相關知識產權及提供相關業務服務來取得品牌授權費,從而創造營收。
2014年,華誼兄弟開啟“去電影單一化”之路,並首次將主營業務劃分為影視娛樂、互聯網娛樂、品牌授權及實景娛樂三大板塊,正式進軍實景娛樂領域;2015年進入項目開發與落地的快速推進階段,蘇州、長沙、鄭州園區也陸續開業。自此,華誼兄弟的實景娛樂板塊業績也駛入了快車道。
據公開數據顯示,2014年,該板塊營收同比飆漲463.66%至2.34億元,得益於多個項目集中於第四季度簽約、獲得品牌授權費。2016年,營收增至2.57億元,同比大增約362%。再從毛利率來看,2015-2017年,華誼娛樂的品牌授權及實景娛樂毛利率最少都在98%以上。
但好景不長,自2018年起,華誼兄弟的實景娛樂板塊營收開始下滑,同時不再披露累計簽約項目數量。華誼兄弟認為,原因在於各項目推進進度存在時間性差異,導致收款進度在各年之間有所差異。2019年起,華誼兄弟主動求變,從項目開拓轉向深耕運營。
若自2011年提出實景娛樂戰略算起,華誼兄弟耕耘實景娛樂這片土壤已經超過十年,要説沒有任何收穫那必然也是不現實的,比如在項目開發與經營能力及經驗、品牌積澱,華誼兄弟也累積了一系列的有形與無形資產。這不僅不能説明華誼兄弟的實景娛樂之路打一開始就是戰略性失誤,反而顯現出其積極的戰略意義和廣闊市場空間。
客觀地講,華誼實景娛樂發展十餘年起承轉合背後,既有收穫,也有負擔。近幾年來,由於產業佈局調整、影視行業市場環境變化及項目推進不達預期影響,致使華誼兄弟的業績一直處於波谷階段,但在經歷“寒冬”後,公司及時調整,重新聚焦“影視+實景”優勢板塊,逐步剝離主業相關性較弱資產,並從2018年起釋放高風險商譽、長期股權投資、存貨等減值,雖然對當年造成虧損的壓力,但使得資產負債表更加健康,這些變化也都是有目共睹的。
儘管市場環境複雜多變,但公司依然堅持“影視+實景”的“初心”不變,逐步剝離一系列資產顯然是公司為了適應挑戰重重的外部環境,極力扭轉不利局面的必要舉措。對於實景娛樂板塊而言,公司主動出讓部分股權,控制權發生轉移,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其獨立發展。另外,華誼兄弟現在作為第二大股東,未來也將繼續分享到其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收益。
這也就是説,華誼兄弟只是階段性地撤離實景娛樂領域,“迪士尼夢”也只是暫時擱淺。捲土重來,料想也只是早晚之事。一旦時機成熟,這十餘年來的耕耘、沉澱與積累,將會成為華誼兄弟迅速重歸本土影視實景娛樂賽道並實現領跑的底氣。
華誼兄弟轉型啟示錄:降本增效,迴歸本源
不論是優化實景娛樂的股權結構,還是其他一系列退出舉措,根本導向都在於降本增效,從而在短期經營與長期發展之間找到一個最佳的平衡點。華誼兄弟的做法,可看作是現階段整個影視行業“融資趨冷”及規範化化發展背景下,邁向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
除此之外,公司聚焦影視內容主業,其實也可看作是行業迴歸理性發展的體現,“內容為王”的邏輯依然不變,尤其是擁有優質內容的持續生產能力,將在產業中掌握更高的話語權。華誼作為國內的老牌影視內容製作公司之一,在這方面顯然有其天然的優勢。以下多為公司近幾年來主控發行的電影,多為彼時的爆款,當然這裏並不算公司參投的影片。
2015-2020年華誼兄弟收入前五名影視作品
(資料來源:公司財報)
相比過往,華誼兄弟去年在影視內容方面的成績顯然並不算出彩。但公司還在不斷強化內容源頭,並完善及加速文創運營能力,以提高內容變現能力。
儘管受疫情影響,行業洗牌及轉型提速,勢必會伴隨陣痛,但影視行業長期走向與趨勢終究不會被改變。去年11月以來,《“十四五”中國電影發展規劃》、《“十四五”中國電視劇發展規劃》相繼出爐,為行業邁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提供了明確的方向和發展藍圖。像華誼兄弟這樣長期活躍在影視領域的老牌公司,本身有其深厚的底藴和獨特的價值,通過主動變革來不斷適應變化,也是為邁入新階段做好的必要準備。
正所謂“滄海橫流顯本色,烈火淬鍊始成鋼”,面對複雜嚴酷的外部環境,唯有“內功”不斷精進的強者才能存活,並迎來新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