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資識,作者聰明投資者
精彩觀點
1,萬得茅指數從2017年初到最高點有七倍的漲幅,一是業績表現優秀,二是估值擴張。
2,我認為整個市場的估值收縮階段已經進入到一個合理的區間,未來這個區間到底往下一點點還是穩住,我覺得是取決於經濟的形勢和上市公司的業績。
3,今年年初市場劇烈波動的時間已經過去了,因為估值急劇收縮的過程中,外部的擾動因素以及各方面的因素可能都過去了,後面可能會趨向於平穩。
4,我認為未來一段時間屬於過渡期,市場會是一個低迴報期。
5,硬科技肯定是我自己非常關注的點,看的維度也比較長,因為我這幾年確實把精力花在半導體這些領域裏面了,中國半導體肯定能發展起來,這方面機會蠻大的。
6,如果看短期一點的話,我比較看好一些跟宏觀離得比較遠的,一些沒有槓桿的、深度價值的股票,像一些電信運營商,一些高分紅高股息的公司。
7,很多成長型投資者,説蘋果創新性下降,就不看蘋果了,但這時候巴菲特這樣的價值選手來了,他還在上面賺了很多錢。
8,互聯網企業面臨着投資者的再一次選擇,由原來的成長型行業變為成熟行業。它需要有投資者切換的過程。
9,我未來關注的是100億到1,000億的公司,因為大體量的公司,整個業績的增長需要大船開得快,至於中小市值的公司,可能會有一些細分的機會。
10,現在説牛市的人很少,這就是風險釋放的過程,現在就是選未來機會的階段,如果我選得好,經過耐心等,總有收穫的時間。
11,過去五年投資者更喜歡成長股,都是自下而上,覺得宏觀沒用,但我那時候就説,宏觀研究和策略研究在投資中的比重是一定要提上去的。
以上是董承非在3月23日跟投資者的交流會上分享的觀點。
董承非2003年9月就正式加盟興證全球,並擔任基金經理時間超過15年,今年年初正式卸任,並加入睿郡資產。
Wind數據顯示,董承非在公募任職期間的總回報為899.6%,年化回報為17.48%,在業內富有盛譽。
董承非借用萬得茅指數對整體市場估值水平做了分析,認為現在優秀的公司處於估值合理的區間,未來一段時間屬於過渡期,市場會是一個低迴報期,短期看偏價值型板塊會表現較好,但長期更看好成長股。
和過去幾年一樣,董承非一如既往地看好硬科技。他説:“這幾年確實把精力花在半導體這些領域裏面了,我覺得中國半導體肯定能發展起來,這方面機會蠻大的。”
聰明投資者整理了主講和問答部分,分享給大家。
今年開年市場就給大家一個下馬威,因為2019、2020、2021年還可以,現在內外環境複雜,市場讓人有點沮喪。
我説下自己的看法。
從2015年一輪股災以後,2016年市場先做調整,然後2017年是市場行情(熱度)的起點。
但是如果參與的晚一點,可能到2019年、2020年才感覺到市場的熱度。
我們每天在市場裏的,就感覺到市場2017年就開始賺錢了,是從2017年一直到去年沒有中斷過的。
每個人看市場角度也(不一樣),市場比較複雜比較大,到底是牛市還是熊市要看指數表現差異。2007年我剛入行的時候就是3000點,結果15年後還是,感覺好像我自己變老了好多,上證還青春。但你看創業板就好很多。
我看的是民間指數,如果看萬得的話,有一個自己編的茅指數,是挑選市場上最優秀的42-43只股票等權重構成的指數。它既不是(上證)50也不是(滬深)300。
這輪行情在我看來是從2017年開始,萬得茅指數從17年年初起點到2021年最高點漲幅非常大,最高的時候漲了接近7倍,2021年1月份見了高點,基本目前為止回撤將近30%。
萬得茅指數和目前市場上主力資金的表現是息息相關的,絕大多數公募和私募的錢在萬得茅指數的權重股裏面。
現在萬得茅指數過去的財務表現非常優秀,2017、2018、2019年該指數業績複合增速在15-20%多,中樞在20%。
在疫情爆發後,指數的業績增速爬到60-70%,其實反映了實業的馬太效應。
越大的公司越強,包括出口享受到了一定疫情紅利,美聯儲發錢,中國製造享受了美國消費爆發。
2021年(財務)報表目前還沒出來,但實際上增速在20%左右,還是不錯的。
從財務指標看,確實代表了A股最優秀的公司,茅王,寧王。
萬得茅指數業績表現優秀,過去五年估值擴張非常大,從十幾倍估值到2021年1月底估值已經到了40倍的水平。
為什麼(萬得茅指數)從2017年初到最高點有七倍的漲幅?一是業績表現優秀,二是估值擴張。
現在看萬得茅指數的狀態,從最高40多倍回撤到將近20多倍,萬得茅指數估值水平比滬深300還是要高很多的。
這是什麼樣的水平呢,從數學統計來講,如果看2017年的均值,(萬得茅指數)大概在均值上邊一倍方差的位置,最高點的時候在兩倍方差。
中樞在20倍左右,現在基本在30倍不到的水平,萬得茅指數回撤之後和公募基金也差不多,萬得茅指數代表市場的主要矛盾。
大部分公募私募的錢都在萬得茅指數的成分上面,所以用它的分析作為市場水温的一個標誌。
小30倍的估值高不高?
2021年前三季度還是20%多的業績增速,如果2022年能保持在15個點以上,還是匹配這個估值水平的。
回到一個結論:整個市場主要優秀的公司經過一輪估值擴張和回撤,現在估值落在了比較合理的區間,在過去五年均值的一倍方差的位置,不算低估,低估應該在均值之下。
但考慮到業績增速和稀缺的高收益投資機會,小三十倍不到的水平也還合理,目前萬得茅指數估值水平落在比較合理的範圍內。
估值是動態的,關鍵看後面的業績增速,影響因素有很多。
2022年實體經濟怎麼走,落到上市公司微觀主體,公司業績增長才能獲利,這可能是關係到2022年整個市場表現的核心的決定性變量。
現在從流動性來講,海外在收,國內在放。
但我認為流動性目前不是主要因素,業績增長、基本面是主要因素。
去年年底,政府寬鬆信號出來,大家都説歷史上每一輪寬鬆貨幣政策都會有行情,但我當時就感覺,這一輪放水的背景和歷史上幾次寬鬆是不一樣的。
打個比方,寬鬆的貨幣政策就像水管放水,前面每次寬鬆的時候屬於當游泳池快乾了,所以放水能激起浪花。
但這一次資金才剛剛入市,游泳池的水都是滿的,水管裏的水放大一點在滿的池子裏也沒啥浪花。
所以流動性不是這一輪行情的主要因素,核心是經濟會怎麼走,業績會怎麼走。
我們現在還是邊走邊看。
去年開始市場可能進入到一個是叫做低迴報期,我認為市場上每一段階段都會多出來這麼一段時間,就是過渡期。
2007、2008年很大的行情,2008年很慘,2009年反彈以後,整個2010、2011、2012這三四年過渡到2013年才慢慢好起來,2015、2016年也處於過渡期。
所以基本上還是説市場會進入平穩,年初波動劇烈,我覺得劇烈波動的時間過去了。估值急劇收縮的過程中,外部的擾動因素以及各方面的因素可能都過去了,後面可能會趨向於平穩。
未來我會密切關注一些經濟指標以及上市公司一季度的業績,感覺疫情還是會有一些衝擊的。
但是另外一點,低迴報其實也是很正常的,現在高回報的東西基本上也很少了,無論是通過理財、債券、股票,回報都是建立在實體之上的。
我認為整個市場的估值收縮階段已經進入到一個合理的區間,未來這個區間到底往下一點點還是穩住,我覺得是取決於經濟的形勢和上市公司的業績。
我也跟大家一樣是邊走邊看。
所幸的是,現在估值倍數已經降下來了,場外高回報的機會也不少。
這是我入行以來看到的第三次資金大規模的入市。分別是2007年下半年,2014年的下半年,和這一次的2020年下半年。但那兩次資金入市後很快又撤出去了。
這一輪比上一輪好很多的原因也在這。我對這一輪不會像以前那樣悲觀。
非常關注硬科技,看的維度也比較長
問 今年哪些板塊值得關注?
董承非 我看的相對會長一些。
我們做股票每天在交易,會感覺一年很長,對實業來講或對產業來講,它是以年為單位在演繹的。
硬科技肯定是我自己非常關注的點,看的維度也比較長。我這幾年確實把精力花在半導體這些領域裏面了,我覺得中國半導體肯定能發展起來,這方面機會蠻大的。
但是今年會不會表現的很好?也不一定,因為半導體面臨去年整個行業的緊張,今年也面臨一些挑戰,整個景氣度有可能會下來。
中長期來看,我認為這個領域肯定有大公司出來。
如果看短期一點的話,我比較看好一些跟宏觀離得比較遠的,一些沒有槓桿的、深度價值的股票,像一些電信運營商,一些高分紅高股息的公司。
如果今年分紅在5個點以上,經營上面不加槓桿,跟宏觀也是一個弱相關,今年市場相對會表現好很多。
還有低估值的板塊,像地產,其實有很多板塊跟地產都是息息相關的,包括地產上下游都是十多倍的估值,但實際上大家對這塊基本面又不是特別放心,
像半導體、新能源,這些其實基本面蠻確定的,但也有它的問題。像估值水平至少比茅指數高出50%左右。
我未來關注的是100億到1,000億的公司,因為大體量的公司,整個業績的增長需要大船開得快,至於中小市值的公司,可能會有一些細分的機會。
港股一直以來的特點,就是整體波動比較大
問 港股近幾年的爭議很大,一直都説港股很便宜,但是也有説港股是一個流動性的陷阱?
董承非 港股中互聯網板塊的比重太大了,這個行業主要因為去年行業上面的利空,對行業經營面的影響很大。
另外一方面,香港市場的資金是聯通的,目前為止還是外資佔主導的市場,所以它的外圍波動會大一些。
這次俄烏衝突,它在歐洲一些交易的風險也暴露出來了,這也是香港一直以來的特色,它整個波動很大。
從另外一個維度來講,投資也是分享企業的成長,拿上市公司分紅的角度講,很多AH股兩地上市的公司,港股會便宜很多。
如果抱着一個長線思維方式,在香港市場多花精力是必然的,畢竟它是一個離岸市場,波動大一點。
互聯網已經從成長變為成熟行業
問 阿里、騰訊頻頻發回購計劃,港股互聯網是不是迎來困境反轉了?
董承非 我自己判斷是,政策最差的時候肯定過去了。我相信後面慢慢會把規則弄清。
我跟互聯網的人溝通過,很多人覺得紅利期已經結束了,原來都覺得互聯網是成長行業,但昨天(3月23日)我們看到騰訊四季度業績出來,扣非以後基本上就是不增長了。
這個跟騰訊一直以來給大家帶來的印象是完全不一樣的。它面臨着投資者的再一次選擇,由原來的成長型行業變為成熟行業。
於是有的人就不願意投了,它需要有投資者切換的過程。
很多成長型投資者,説蘋果創新性下降,就不看蘋果了,但這時候巴菲特這樣的價值選手來了,他還在上面賺了很多錢。
我覺得互聯網也會有這麼個過程。至於是不是困境反轉,我倒也不會很樂觀,因為確確實實是成熟行業了。
具體來講,商業變現等很多東西受到限制,用户數到上限,變現受約束,潛力上面還是會差一些。
好的因素是,這些公司的市場地位是穩固的,現金流的形式、以後帶來的回報是強的,真的可能變成價值股了。
對價值股也不要抱着以前那樣賺很多的想法,短期內看不到的。但底部區域蠻明確的。
短期內價值型板塊較好,但長期要看成長
問 中概股在美股市場有點尷尬,關於中概迴歸,它們會不會回、能不能回,港股市場能不能接得住?
董承非 已經有挺多都回來了,都在港股上市了。有些也回了A股了。海外很多公司最後都會回來的。
對於香港市場能不能接得住確實不好説,流動性差一些。但也不存在接不接得住的問題,大股票都回來了,這不是問題,只是一個過程。
問 在全球通脹、美聯儲收緊的背景下,國內還有寬鬆的空間嗎?降息降準會來嗎?後面A股哪種風格會佔優?哪些指數會好?
董承非 2007-2008年,油價衝到過150(美元),但後面金融危機出來後很快就暴跌下來,我們沒見過油價能較長時間橫在100美金以上的高點,每次過100就很快下來了。
這次確實有幾個原因的疊加,第一,新能源如火如荼,大家的投資看法變了。第二,外部對俄羅斯制裁。
在這樣的背景下,取決於你到底看多遠。短期內,看得近一點,偏價值型板塊會好,現在已經顯示出來了,成長股跌幅很大。
但成長性就是高貝塔,好的時候很好、差的時候也會很差,所以中短期看價值。
但另外一點,在我關注的100-1000億的公司裏,肯定是偏成長的,這些東西跌下來以後是不是我佈局的時間,着眼點可能更長一些。
這和市場也有關係。指望市場很快地變好不太現實,這麼多不確定性放在那。
去年8個人裏有 5個人説牛市,現在説牛市的人很少,這就是風險釋放的過程。
現在就是選未來機會的階段,如果我選得好,經過耐心等,總有收穫的時間。總得來説要看時間的維度,和投資期限有關係。
本輪資源型週期和以往不一樣
問 大宗商品、糧食都在漲,週期股的春天是不是要來了?最近很多新生代基金經理比較偏好科技新能源,對週期股沒什麼信仰。作為久經沙場的人,你怎麼看週期股?
董承非 週期股分兩類。一是資源型,二是製造業週期帶來的週期。比如半導體,是供需帶來的週期。
中國不缺錢,又勤奮,我對製造業帶來的週期相對來講會謹慎一些。而對於資源型的週期,我在公募的時候買了煤,買了銅,我的想法是這輪週期和原來有一些不一樣。
過去五年投資者更喜歡成長股,都是自下而上,覺得宏觀沒用,但我那時候就説,宏觀研究和策略研究在投資中的比重是一定要提上去的。
新能源漲價可能會抑制需求
問 新能源上游材料持續上漲,帶動下游新能源車漲價。你怎麼看新能源的趨勢?
董承非 我記得有一年汽車下鄉,應該是2009年,當時減免汽車購置税。
減一半的時候,我當時説只減一半一輛車就便宜幾千塊錢,能拉動行業嗎?結果第二年就被拉動了。
我當時想,消費者對價格還是非常敏感的。
這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這次大家也看到確實在不停漲價,漲價幅度都是上萬的漲。我傾向於相信這次漲價會抑制需求。
這一輪大城市普及率因為限購原因,大城市的購買力非常強,影響不大,但越到後面越需要二三線城市拉動,這些地方對價格會更敏感。
只有一個買家的行業基本不算好
問 對於之前跌的比較多的消費醫藥怎麼看?
董承非 這兩個行業比,我覺得消費會比醫藥好。
早幾年的時候,醫藥行業在我看來就是消費品公司,我原來也挺喜歡拿醫藥的,穩健。它的商業模式是跟消費品公司一樣的,是ToC的行業,而且關鍵問題是他以前的商業模式是醫生掌握話語權。
但現在它的商業模式發生了非常大的改變,從 ToC的商業模式,變成了一個ToG的商業模式,它只有一個買家。
很多藥品因為集採它的商業模式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只有一個買家的行業,基本上不是一個很好的行業。
創新藥,現在看是“多對一”,它的商業模式會更差,挑戰會更大。
究其本質,醫藥行業的發展是整個社會的成本。相對而言,我對消費好感更多。
消費這一塊,大家主要看白酒。
市場主要是瞄準茅台價格,3000塊錢一瓶的茅台酒在我看來其實是非常貴的,但也説不死,整體上肯定比醫藥行業好。至於質量有多高,我會持保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