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君臨
近期國內第N波疫情漸趨嚴重,讓新冠概念股再度爆發。
但這個時候炒新冠概念,更多是結構性的機會,難以有全面性的行情了。
目前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都已經度過了疫情高峯,正處於不斷下滑的曲線中,最近的新增病例人數幾乎只有1月份高峯的三分之一左右了。
最嚴重的兩個國家,韓國和越南,都是此前堅持清零策略,最近被Omicron攻陷而被迫躺平。
情況跟香港類似。
而香港,也正在度過疫情的峯頂,從3月6日最高值的大約5萬例/天,下降至3月10日的3萬例/天,已經顯示出下降的勢頭。
各國的統計模型顯示,Omicron的傳播高峯通常會在一個月左右達到峯頂,扛過去,基本就全民免疫了。
鑑於這種情況,香港政府原定於本月進行的全民檢測和禁足,已經被擱置,優先的策略改為幫助老人和兒童接種疫苗,減少重症和死亡的數量。
香港,似乎正成為各方的一個觀察窗口,其總結的經驗將為內地下半年的有限開放提供借鑑。
從投資的角度來看,新冠病毒與人類社會的長期共存已經是各界的共識,因此新冠產業鏈的長期價值是必然的,但這裏面也是機會與風險共存。
首先來看,疫苗板塊今年內就將進入產能過剩階段,下半場已經結束。
據央視新聞報道,2021 年,我國疫苗全程接種覆蓋率超過 85%,後面就是不斷打加強針的問題,需求將不會再增加。
甚至於,目前已經有專家認為,疫苗加強針並不是越多越好,三針的效果是最好的,四針就是天花板了,歐洲藥監局甚至認為,過多的加強針會導致“免疫超載”,需要謹慎應對。
也因此,雖然還有很多貧窮國家的疫苗覆蓋率比較低,但發達國家的疫苗庫存過剩已經出現。
以意大利為例,作為最早爆發疫情的歐洲國家之一,意大利目前基本實現全民免疫,新發病例已經處於很低的水平。
因此最近的一個新聞,其表示自己的疫苗庫存太多了,實在用不完,打算捐贈給其它貧窮國家。
而產能方面,越來越多的疫苗正在湧向市場,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數據,所有平台的新冠疫苗產量預計將在2022年超過271億劑。
這個數字,是2021年66億劑的四倍多。
這是疫苗產能過剩的一個典型信號。
其次,檢測試劑的產能過剩問題也將很快提上日程。
這裏面有兩個變數需要我們重視:
第一,從需求的角度,一些發達國家正在取消新冠檢測的免費政策。
比如英國,英國新冠檢測從 2020 年 4 月開始免費檢測,2021 年全年平均每千人每日檢測量約13.67 次,全年新冠檢測需求約 3.31 億人份,是個比較大的市場。
但從2022 年 4 月 1 日開始,英國將取消新冠檢測免費,實行全面開放。
美國也快了,最新的報道顯示,美國已經有一半人口感染新冠,而拜登政府的防疫預算撥款已基本耗盡,從二季度開始就將逐漸削減免費檢測服務。
其實整個發達國家都面臨着類似的局面:
一方面,免費的新冠檢測耗費了巨大的財政支出,不堪重負;
另一方面,既然大部分國民都感染過新冠了,或者打過疫苗了,新發病例也處於低水平狀態,大家都對防疫有點麻木了。
因此,政府趁勢削減檢測開支,就坡下驢,這種情況下,需求勢必大減。
第二,從供給的角度,新冠檢測試劑的生產門檻是比較低的,企業擴產的週期也比較短,因此這兩年湧進來了太多的投機者。
從某個角度來説,新冠檢測試劑的產能過剩風險,或許比疫苗還要大。
新冠藥物則相反,目前處於方興未艾的階段。
通常來説,疫苗可以預防重症,相當於給人類每人穿上了一套鎧甲,而藥物主要用來治療輕症患者。
藥物板塊又包括三個分支:中和抗體、口服藥、中藥。
【中和抗體】
中和抗體曾經是早期的主要研發路線,但由於其兩個問題,導致目前已漸漸被業界拋棄。
第一是成本高,並且給藥相對麻煩,需要通過肌肉注射的方式打進人體,因此只能是在醫院使用,容易給醫院加重負擔,不像口服藥和中藥能夠在家裏自己服用。
第二是藥效低於口服藥,目前各大藥廠的中和抗體都只能將住院或死亡風險降低70%-80%,效力低於輝瑞口服藥的90%,完敗。
【口服藥】
口服藥由於療效明確、服用方便、可及性強三大優點,目前已逐漸成為各國政府抗疫採購主流趨勢。
目前獲批上市的,主要是輝瑞和默沙東,針對輝瑞 Paxlovid,美國、英國、日本已分別累計採購 2000 萬、275 萬、200 萬療程;針對默沙東 Molnupiravir,美國、英國、日本已分別累計採購 950 萬、230 萬和 160 萬療程。
從藥效來看,輝瑞遠勝於默沙東,前者的有效率達到了驚人的90%,而後者的實驗數據只有30%。
從目前來看,輝瑞口服藥Paxlovid 正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相關產業鏈最值得關注。
根據輝瑞 2021 年年報數據,預計 2022 年上半年 Paxlovid 產量將達 3 千萬療程,下半年預計為 9 千萬療程,全年為 1.2 億療程,Paxlovid 全年銷售額預計為 220 億美元。
Paxlovid 是 Nirmatrelvir 與 Ritonavir 的複方製劑,其中 Ritonavir 為已上市藥物利托那韋,Nirmatrelvir 為新冠病毒 3CL 蛋白酶抑制劑的新分子實體。
Nirmatrelvir 的生產工藝路線與供應鏈體系均需重新構建,所涉供應鏈包括 CDMO 與醫藥中間體供應商。
按照目前輝瑞 2022 年計劃供應 1.2 億療程來計算,不考慮原料消耗,Nirmatrelvir 原料藥的需求為 360 噸,Ritonavir 原料藥的需求為 120 噸,這裏面相當一部分外包代工訂單已經落到國內CDMO企業手中。
比如凱萊英和博騰股份,累計已公吿拿到的訂單金額分別有32億、8.8億美金。
原料藥方面,由於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醫藥中間體和原料藥生產和出口地,肉當然不少,但由於訂單分散,信息不太透明,這裏面還需要深度辨別。
由於新冠口服藥的技術門檻太高,國產新冠藥的研發進度落後情有可原,不確定性也比較大。
目前處於領頭羊位置的是君實生物、真實生物,都已進入 III 期臨牀試驗階段。
君實生物 VV116 已獲得烏茲別克斯坦緊急使用授權,目前正在開展一項國際多中心 III 期試驗,輕中症患者試驗計劃入組 2000 人。
真實生物的阿茲夫定正在中國、巴西及俄羅斯分別開展 III 期試驗,其中,在巴西開展的針對中重度新冠肺炎患者的 III 期試驗預計在 2022 年 4 月完成,針對輕症患者試驗預計 2022 年 7 月完成。
最快也要到下半年才有結果,而其它的幾乎都是處於前期研究階段或者I 期試驗階段。
另一個較接近的選手——開拓藥業,其針對輕中症非住院患者的 III 期試驗中期分析未達到終點,此後股價暴跌,雖然上個月調整了策略,重啟III 期臨牀試驗,但仍然吉凶未定。
整體來看,還是輝瑞產業鏈的確定性更強。
【中藥】
中西醫結合、中西藥並用,這是我國的特殊路線和投資機會。
根據經驗,目前被國家推薦使用的主要是“三藥三方”:
三藥:金花清感顆粒、連花清瘟膠囊(以嶺藥業)、血必淨注射液(紅日藥業);
三方:清肺排毒顆粒(片仔癀)、化濕敗毒顆粒(廣東一方)、宣肺敗毒顆粒(步長製藥)。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輝瑞產業鏈相當大一部分訂單都給到了我國,這裏面其實隱藏着一些延伸機會。
過去十年,我國成長股最大的兩波機會是什麼呢?
一波是蘋果產業鏈,蘋果手機將訂單和產能向國內轉移,孕育了一條完善的國內手機產業鏈;
另一波是特斯拉產業鏈,要不是特斯拉落户中國,將一半以上的產能交給中國供應鏈,也不會引爆過去兩年的鋰電投資熱潮。
這次的輝瑞產業鏈或許也將帶來類似的機會。
輝瑞的新冠口服藥是目前效力最好的特效藥,並在已驗證的效力與產能建設上,遠遠拋離了同行對手。
在後疫情時代,新冠流感化,吃藥是主要的對抗病毒手段,或許將是有史以來銷量規模和市場價值最大的一款藥。
而這款藥,在短時間內最大的問題就是需求巨大和產能不足的矛盾,在這種情況下,由於我國在原料藥和創新藥代工方面的成熟度全球首屈一指,因此訂單轉移就成了必然。
這又將刺激我國創新藥上下游產業鏈的繁榮,帶動上游更大範圍的投資機會。
其中一個值得關注的板塊,是生命科學服務行業。
這幾年,我國的科研服務板塊開始羣體性崛起,代表企業包括:納微科技的色譜填料、諾唯贊/義翹神州的酶/抗原抗體等。
科研服務主要面向上游的創新藥研發,分為四大板塊:科研試劑、模式生物、基因測序、實驗室耗材。
【科研試劑】
醫藥集採是國產科研試劑的重要機會之一,由於集採造成的創新藥價格大跌,下游企業普遍對降成本有強烈的需求,因此過去採購的進口產品,性能差別不大的情況下就會改為選用國產。
以單抗生產為例,設備與耗材的佔比高達78%,國產品牌價格普遍為進口價格的50%-80%,國產替代成為控制成本行之有效的辦法。
當然,產品質量比價格更為重要。
畢竟,生物試劑在基礎科研與企業研發中對實驗結果起決定性作用,因而產品質量為重中之重。
而經過最近五年的大發展,其實我國也有了一批技術較為不錯的企業,例如諾唯贊、義翹神州等企業已經具備第四代單B細胞抗體技術。
生物試劑中的常用大品種例如Taq DNA聚合酶、逆轉錄酶、DNA提取試劑盒等,國內產品也已經可以媲美進口產品。
另外,我國企業雖然屬於後起,但在化學試劑的電商平台建設上卻做的比國外巨頭更早一步。
電商平台利於產品信息更新、數據掌握,降低銷售費用,響應速度也更快,會是未來試劑渠道發展的重要趨勢,這裏面可以關注較領先的阿拉丁。
【模式生物】
模式動物,又叫動物模型,指的是通過敲除/敲入特定基因後繁衍出穩定的改基因生物,如大/小鼠、馬斑魚、兔子等,其中最常用的是模式小鼠。
根據根據Frost&Sullivan統計數據,2019年全球動物模型市場空間約為146億美元,預計到2024年可達226億美元,2019-2024年CAGR約為9.2%。
我國動物模型市場起步晚,總體規模小,2019年約為4億美元,但增速非常快,預計2019-2024年CAGR可達28.1%。
這個領域的國內龍頭是南模生物,其2014-2020年營收CAGR為34.8%;
相比之下,海外龍頭Charles River的同期業務CAGR僅為2%,基本處於停滯狀態,可見海外市場的增量也基本被國內龍頭吃了,產業轉移正盛。
【基因測序】
基因測序技術的進步,可以大幅提升生物藥研發的效率,因此也是增速最快的細分領域之一。
根據 BCC Research數據,全球基因測序市場2010-2018年複合增長率為21%,未來幾年依舊會保持快速增長,2023 年將達到 244 億美元,2018-2023 年複合增長率為 18%。
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中國基因測序市場規模2020年約為118 億元,2020-2025年複合增長率為 29.8%,前景很好。
這個領域的上游是測序儀器和試劑供應商,國內龍頭是華大智造,競爭門檻最高,行業前三的市場份額達到93.3%,高度集中;
中游的測序服務規模最大,佔了整體測序市場的一半,但門檻比較低,競爭激烈,國內龍頭包括諾禾致源、燃石醫學、華大基因、貝瑞基因等。
【實驗室耗材】
實驗室的耗材環節,品種繁多,2021年國產化率僅為5%-10%,其中進步較快的國產龍頭集中於填料環節。
2018年全球填料市場CR3佔比超過50%,2020年中國市場仍被Cytiva佔據75%份額,國內龍頭納微科技佔比只有6%,奧浦邁、潔特生物也有一定競爭力。
但根據中國海關數據,進口培養基的佔比從2011年的93.9%下降至2020年的84.9%,主要是國產的增速領先於進口,國產替代已經是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