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騰訊減持京東、Sea的真實原因可能是什麼?

衆所周知,騰訊於2021年12月底和2022年1月初,先後宣佈了減持京東和Sea Ltd的股份。其中,對京東的減持是類似清倉性的,並且把股票作爲實物股息發放給了全體股東;對Sea的減持要溫和一點,但把剩餘的全部股份轉換成了投票權較低的類別。

作者:怪盜團團長裴培

這兩起減持的共同特點是:被減持的都是騰訊的聯營公司,騰訊都擁有董事會席位和一定的投票權,而騰訊都主動放棄了參與決策。

騰訊官方對這兩個決定的解釋是:這是爲了被投對象的健康發展,因爲它們已經足夠成熟了。顯然,資本市場覺得這不是唯一的原因。肯定還有更長期、更深刻的原因。

今天,在閱讀央行發佈的《金融控股公司監督管理試行辦法》時,我發現了一條規定,可以比較圓滿地解釋騰訊爲何要減持聯營公司股權。

首先說明一下,《金融控股公司監督管理試行辦法》(下簡稱《金控辦法》)是央行於2020年7月23日通過、9月11日發佈、11月1日開始執行的行政命令。它對於「金融控股公司」做了如下的原則性規定:

  1. 非金融企業、自然人和經認可的法人,控制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且滿足一定的資產指標,應當成立金融控股公司(金控公司)

  2. 投資方在申請設立金控公司時,應當逐層說明股權結構,包括最終受益人、股東關聯關係和一致行動人關係等。

  3. 央行會同相關部門按照實質重於形式原則,對金控集團的資本、行爲及風險進行全面、持續、穿透監管

在《金控辦法》中,還對金控公司的控股股東、重要股東和管理層做出了詳細的資格規定。其中第九條第4款規定如下:

(申請成立金控集團的)非金融企業應當財務狀況良好。成爲控股股東或實際控制人的,應當最近三個會計年度連續盈利,年終分配後淨資產達到總資產的40%(母公司財務報表口徑),權益性投資餘額不超過淨資產的40%(合併財務報表口徑)。

也就是說,金控公司的控股股東,如果是非金融企業,那麼它的合併資產負債表上的權益性投資餘額不能超過股東權益(淨資產)的40%。按照最新一期財報(2021年第三季度),騰訊很可能超過了這個指標。

首先說明,《金控辦法》沒有解釋什麼是「權益性投資」。我在央行公佈的其他金融監管文件中,暫時也未發現對「權益性投資」的書面解釋。按照一般的理解,「權益性投資」至少有兩種內涵:

  • 狹義的「權益性投資」,包括長期股權投資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當中的股權投資,也就是按「成本法」或「權益法」(注:這是兩種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覈算的股權投資。會計師事務所和上市公司內部往往會以這種口徑定義「權益性投資」。

  • 廣義的「權益性投資」,包括一切股權性質的投資,包括以「成本法」「權益法」或「公允價值法」覈算的股權投資,以及帶有股權屬性的可轉債、衍生品投資等。資產管理行業往往會以這種口徑定義「權益性投資」。

無論按照狹義或廣義的定義,截止2021年三季度末,騰訊的權益性投資餘額均超過了淨資產的40%。讓我們做一下簡單的算術題就知道了。

根據2021年三季報,騰訊持有如下股權性質的投資:

於聯營公司的投資,3694.41億元;

於合營公司的投資,67.90億元;

按權益法覈算的股權投資合計,3762.31億元

以公允價值計算且其變動計入損益的股權投資,1831.46億元;

以公允價值計算且其變動計入其他全面收益的股權投資,2439.40億元;

按公允價值覈算的股權投資合計,4270.86億元

騰訊沒有按照成本法覈算的股權投資,成本法只適用於債權工具。因此,截止2021年三季度末,騰訊的一切股權投資的餘額爲8033.17億元。

同一時間點,騰訊的股東權益(淨資產)爲9313.76億元,歸母股東權益(歸母淨資產)爲8565.36億元。我們可以看到:騰訊按權益法覈算的股權投資餘額,相當於淨資產的40.36%,或歸母淨資產的43.92%,也就是恰好超出央行《金控辦法》的規定。騰訊減持京東和Sea之後,可能恰好就符合規定了,可以合法擔任金控公司的實際控制人了。

有人會說:你的上述推斷都是建立在央行對「權益性投資」採取狹義定義的基礎上的。萬一央行採取的是廣義定義,把按公允價值覈算的股權投資也算進來,那麼騰訊的權益性投資佔淨資產的比重會超過80%,無論怎麼減持都不可能符合《金控辦法》的規定啊!關於這一點,我認爲2020年的螞蟻集團可以提供一個較好的旁證。

螞蟻集團在上交所科創板和港交所上市的招股說明書,於2020年8月首次申報,同年9月、10月進行了修改補充。當時,《金控辦法》已經通過並且將很快開始實行。按照招股說明書披露的財務報表,截止2020年上半年,螞蟻集團持有如下股權性質的投資:

按權益法覈算的股權投資:265.49億元;

按公允價值覈算且其變動計入損益的股權投資:358.76億元;

按公允價值覈算且其變動計入其他全面收益的股權投資:340.47億元

股權投資餘額合計:964.72億元

同一時間點,螞蟻集團的淨資產爲2149.31億元,歸母淨資產爲2082.63億元。由此可以得出一個重要結論:

  • 按照狹義定義,螞蟻集團按權益法覈算的股權投資餘額僅相當於淨資產的12.4%、歸母淨資產的12.7%,顯然符合《金控辦法》的規定。

  • 按照廣義定義,螞蟻集團的一切股權投資餘額相當於淨資產的44.9%、歸母淨資產的46.3%,超過了《金控辦法》的規定。

當然,超過這麼一點的問題不大,螞蟻集團如果按計劃上市成功,淨資產規模會擴大,很可能就符合規定了。但是,螞蟻集團在招股書的「風險因素」章節完全沒有提到這個潛在風險,只是表示自己在以全資子公司申請成立金融控股公司並接受監管;在招股書全文,沒有一處提到股權投資規模太大可能妨礙成立金控公司。

圖片

也就是說,按照當時的監管口徑,螞蟻集團在2020年下半年基本符合《金控辦法》的規定,它的權益性投資比例沒有超標。在上市暫緩之後,阿裏巴巴集團於2021年4月發佈公告,表示螞蟻集團計劃整體申請設立金控公司,但也沒有提到「需要減少股權投資以符合監管要求」這一說法。

因此,我們可以合理地認爲:央行《金控辦法》當中規定的「權益性投資」,指的是按照權益法或成本法覈算的股權投資;對於騰訊而言,也就是對聯營或合營公司的投資。騰訊減持對京東、Sea的投資,很可能是爲了符合監管要求,以便申請設立金控集團。如果這一申請在2022年上半年之內實現,我不會感到奇怪。

由此還可以進一步推論,由於騰訊的「權益性投資」佔淨資產的比重本來就只比40%高出一點點,在進行上述兩筆減持之後,騰訊很可能已經符合了央行《金控辦法》的要求,不必再進行大規模的減持了。即便還有減持,也可能純粹是出於財務目的。

附帶說一句,如果上述猜測準確,那就說明熟讀財報、深刻理解會計準則的意義,實在太重要了!財報讀的熟,勝過無數勾兌;財報讀的通,勝過千軍萬馬。我們應該儘可能地修煉從公開數據當中獲得有效信息、從字縫裏讀出字來的能力,這纔是做研究的核心競爭力。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It does not constitute an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