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FDA批準首個新冠口服藥,可降低88%住院或死亡風險
據美國 FDA 官網消息,輝瑞旗下口服抗新冠病毒藥物 Paxlovid 獲得緊急使用授權,用於治療 12 歲以上、輕中度新冠肺炎患者(新冠病毒檢測結果爲陽性,有發展爲重症新冠風險,包括住院或死亡)。
文章來源:學術頭條
根據此前的臨牀研究數據顯示,Paxlovid 可將此類新冠肺炎患者的住院和死亡風險降低88%。目前,Paxlovid 僅可通過處方獲得,且需在症狀出現後 5 天內使用。
(來源:FDA)
對此,FDA 藥物評審中心主任 Patrizia Cavazzoni 博士表示,“今日授權引入的首個口服新冠肺炎治療藥物,是抗擊全球新冠蔓延的重要措施。隨着新的變種出現,這一緊急授權爲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間對抗新冠病毒提供了新方法,有望降低可能發展爲嚴重新冠感染的患者死亡風險。”

關於 Paxlovid
在新冠病毒出現以後,科學家們以非常快的速度解析了病毒的基因序列以及結構,爲後續疫苗的設計和抗病毒藥物的研發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現在我們知道,新冠病毒是一種具有包膜的單正鏈RNA病毒。在病毒進入宿主細胞後,它會分解釋放出病毒 RNA,病毒 RNA 藉由宿主細胞中的核糖體翻譯成爲兩條多聚蛋白 pp1a 和 pp1ab,這兩條多聚蛋白就像是整盒包裝的拼圖,還不能發揮作用,需要在 3CL 蛋白酶和 PL 蛋白酶作用下拆裝再重組,以形成具有功能的結構蛋白。在這個過程中,3CL 蛋白酶(3C-like protease)負責多聚蛋白 11 個位點的切割,以產生對病毒生存、繁殖非常重要的結構蛋白,因此又被稱爲主蛋白酶。顯然,如果可以幹擾 3CL 蛋白酶的活性,就可以有效抑制病毒複製。輝瑞旗下的 Paxlovid 由尼馬瑞韋和利託那韋兩種藥物組成,其中尼馬瑞韋正式是一種新冠病毒蛋白酶抑制劑,可以靶向 3CL 蛋白酶阻止新冠病毒複製,而利託那韋可以抑制尼馬那韋的分解和代謝,從而提高其體內濃度。Paxlovid 的給藥方式爲,每日兩次,每次口服兩片尼馬瑞韋和一片利託那韋,使用時間不得超過 5 天。
(來源:Pfizer)
支持 Paxlovid 緊急使用授權的證據,主要來自 EPIC-HR 研究,這是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臨牀研究,主要納入 18 歲以上輕中度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患者具有進展爲嚴重疾病的危險因素,或年齡大於 60 歲。這些患者此前未接種新冠疫苗,也沒有感染過新冠病毒。研究的主要終點是 28 天隨訪期內新冠住院或死亡風險。在這項研究中,1039 例患者接受了 Paxlovid 治療,1046 例對照組患者接受了安慰劑治療。最終,接受 Paxlovid 治療的患者 28 天內住院或死亡率爲 0.8%,而安慰劑組爲 6%。這意味着,Paxlovid 可以降低新冠肺炎患者 88% 住院或死亡風險,療效顯著。當然,Paxlovid 也存在副作用,包括味覺受損、腹瀉、高血壓和肌肉痠痛等等。同時,Paxlovid 在體內主要經過肝臟 CYP3A 酶代謝,因此不能同時與高度依賴此酶代謝的藥物聯用,以免引發危機生命的不良反應。同樣地,對於某些可以誘導 CYP3A 酶活性的藥物也不能聯用,這會導致 Paxlovid 快速分解失效,且誘發耐藥。此外,一些特殊人羣在使用 Paxlovid 時也需要注意。例如,對於艾滋病患者,Paxlovid 會導致抗 HIV 病毒耐藥;對於嚴重肝腎功能損害患者,Paxlovid 由於無法代謝,因此不建議使用;而對於中度肝、腎功能不全患者,需要減少 Paxlovid 劑量,或與專業醫生討論後製定合適的治療策略。

(來源:Pixabay)
需要注意的是,此次 Paxlovid 緊急授權,僅適用於輕中度新冠病毒感染者治療,不能用於嚴重新冠病毒感染者治療,也不可用於未感染新冠病毒患者的預防。因此,Paxlovid 不能代替新冠疫苗,畢竟新冠疫苗或加強針已被證實可以顯著降低新冠病毒感染住院或死亡風險,而 Paxlovid 上市只是用於輕中度新冠肺炎患者治療。據此前報道,11 月份時,美國政府已經宣佈將斥資 52.95 億美元購買 1000 萬個標準療程的 Paxlovid,用於國內新冠肺炎患者治療。同時拜登政府表示,“Paxlovid 雖然是我們對抗新冠病毒的強大工具,但是積極接受疫苗和加強針也是我們拯救生命的重要工具。”

目前,得益於我國積極的疫情防控政策,國內整體疫情局勢依舊平穩可控。近期,雖有小規模疫情爆發,但是政府響應迅速,從源頭上遏制了新冠病毒廣泛傳播的可能。截止今日,我國現存新冠確診病例爲 4222 例,而美國現存的新冠病毒患者高達 10765115 例。因此,Paxlovid 的上市對於美國來說非常迫切,而對於國內的影響則非常有限。
(來源:FDA)
12 月 8 日晚,由清華大學張林琦教授團隊、生命學院王新泉教授團隊與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張政教授團隊、騰盛華創醫藥技術(北京)有限公司共同研發的抗新冠病毒抗體組合藥物——安巴韋單抗注射液(BRII-196)及羅米司韋單抗注射液(BRII-198),正式被中國藥監局批準上市,成爲我國首個自主研發的抗新冠病毒抗體藥物。這一藥物的上市意味着,新冠肺炎在我國已是一種可防可治的疾病,這將大大降低公衆恐慌。同時,君實生物的 JS026 臨牀試驗申請也在 10 月份獲中國國家藥監局受理,另一款中和抗體埃特司韋單抗(JS016)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多中心 Ib/II 期臨牀試驗完成。埃特司韋海外生產、供應由禮來負責,該藥與巴尼韋單抗聯用組成的雙抗療法,已在美國、意大利等 15 個國家獲批緊急使用。此外,10 月 30 日,中國生物也公佈了其在研的兩款新冠特效藥——新冠特異性免疫球蛋白和抗新冠病毒單克隆抗體。綠葉製藥子公司博安生物的新冠創新中和抗體 LY-CovMab、上海之江生物的新冠雙特異性抗體等也在推進中。總體而言,目前全球多個國家均在對抗新冠疫情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且取得了初步成效,各種新冠藥物的上市將進一步改善新冠肺炎患者生存,爲人類更好地應對新冠疫情提供了可能。
參考資料:https://www.fda.gov/news-events/press-announcements/coronavirus-covid-19-update-fda-authorizes-first-oral-antiviral-treatment-covid-19https://edition.cnn.com/world/live-news/omicron-variant-coronavirus-news-12-22-21-intl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It does not constitute an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