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阿爾法工場研究院
整個汽車零部件行業景氣度的拐點,可能已經到來了。
零部件在過去的三個季度裏面,表現不是特別好。板塊裏面有超額收益的其實是整車,比如比亞迪、長城。
從今年年初到9月30日,整車這個板塊,尤其是乘用車板塊,整體的平均漲幅是38%,中位數是40%。零部件板塊平均的漲幅只有11%,中位數8%,對比非常明顯。
核心的原因是整車的產品大家是相對容易看到的。業績上來講,比如長城坦克車型起量後單車利潤能夠做到2萬甚至3萬這樣的一個水平,銷量和單車盈利相比這些車企過去幾年其實是發生了質的提升;所以來講投資者也更願意去交易,這些車企在未來能有更強的盈利能力。
格局上來講,能夠在自主和合資車企的抗衡當中去拿到更多的份額,量價齊升的期望。
零部件供應商,相對會難一些。的確會有一些大的賽道,比如說像自動駕駛、智能座艙,部分公司可能在今年前三個季度,某一段時間走得比較好。拉長到三個季度來講,大家還是比較會看重零部件企業業績的釋放,因爲畢竟是成長股。
成長來講的話,大家就要看到你持續的收入成長,包括利潤成長的趨勢。
但是零部件在過去的三個季度裏面,整個板塊壓力是比較大的,一方面是來自於上遊,疫情之後,大宗商品的漲價,運費的漲價,電子元器件的緊缺,導致現貨市場上的炒作,其實對整個的成本來講有較大的推升。
另外一個角度,疫情的緊缺其實也使得客戶的的排產,都在一個非常低的位置。
這導致零部件前三個季度兩頭受氣的狀態,就是下遊排產排不出來,我的產能利用率拉不上去,那其實整個折舊、攤銷、經營槓桿是比較拖累業績的,採購的成本還大幅上升。
三季度末往後去看,整個行業景氣度的拐點,我們覺得是已經到來了。從九月份開始往後去看,無論是芯片的供給、上遊成本的高企,這些因素逐漸都會逐漸的緩解。
四季度來講整個行業會開始補庫存,之前供給緊缺,汽車產量是低於銷量,終端的庫存其實一直在下降,現在庫存係數大概在一點幾左右,實際上的庫存還要低,就是說我們庫存可能一個月都不夠了。
這個時候四季度可能大家都會把這個量補回來,三個月幹四個月的活兒,導致板塊短期的景氣度會急速提升,很多人會這炒一波。從股價表現上來講,過去的一週也比較明顯,零部件板塊裏面經常會有漲七、八個點甚至漲停的票。
從一個季度、放長到一年,甚至三年來看,我們覺得可能都會是這個板塊非常大的投資機會。起點是芯片供應開始緩解。
第一點汽車整個行業,從總量來講,是偏週期的。上一輪的下行週期我們覺得是已經接近尾聲了,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的,乘用車的週期已經走過了三年。這三年裏由於一些小排量車型的刺激啊、購置補貼的刺激,房地產擠出效應影響,18年開始下行,疫情加劇了下行週期的幅度。
這三年汽車排產全球都是承受比較大的壓力。但是往後去看,我們對這個總量會非常的樂觀。
一方面當然是因爲達到一個比較低的位置,另一方面市場上的優質供給會越來越多。
無論是這個智能電動,還是說從這個自主品牌去理解消費者的維度上來講,現在的汽車的銷售再也不像是以前,合資車廠他們一個賣方的市場,而是一個從消費者的需求啓動去發掘這個產品定位、產品設計的模式。
這一輪來講,首先這個優質產品的供給是在增加的。第二塊汽車報廢對整個汽車銷量的影響。上一輪中國汽車行業的高速增長基本上是在10年開始,到現在十五年應該是汽車換車週期。
23、24年,之前高速增長賣出去的車會大量開始報廢,這塊的增量,其實整個市場相對來講忽略的。到2025年,我們覺得整個乘用車市場做到2800萬,增量還是比較明顯的。
往後看兩到三年,可能每年都會有這個大單位數的增幅。
什麼叫具有消費屬性的這種零部件呢?舉個例子——車燈,爲什麼星宇這個股票能走出這個10年15倍的漲幅,非常核心的一點是車燈的技術升級,價值量升級,消費者越來越願意去買具有這樣配置的汽車,從而整車廠願意花更多的錢去增加這一塊的配置。
對於零部件來講,未來汽車一定是往越來越智能,越來越能夠迎合消費者的駕駛乘坐體驗,消費者願意爲這些配置買單的賽道,我們覺得是比較值得去關注的。
咱們很多品牌,尤其是新勢力,當然也包括特斯拉,已經開始往海外的市場去走了,歐洲、東南亞,我們的這些產品,其實跟歐洲的品牌定位可能是完全不一樣的。
以前來講,大家可能會發現歐洲人每個人身高一米八、一米九,大家開很多這種小車,就是大家的理念是說夠用就好。
反過來想,造車新勢力這三大品牌,理想one的這種車型,爲什麼成功,其實是定位準了,中國這種家境相對寬裕的,能有兩個孩子甚至更多孩子的這樣的這種二孩家庭。
在出行的時候,一方面是座椅的佈局、車內的空間更合理,另外一塊兒車內的這種娛樂系統也是更適合全家乘坐。
現在很多人出門,家裏面的孩子其實是會要求父母說,我要開家裏面這個新勢力的車,老的像寶馬、奔馳,那個車就沒什麼意思,大家會有這樣的需求。
在北歐或者是國外,其實有更多這樣的家庭啊,他們比我們可能還需要這樣的產品。所以一方面來講就是整車牌會打出去。
另外一個維度來講呢,這些車上裝的智能座艙的產品、ads的產品,座椅,輕量化的產品,中國的整個供應鏈走得更快,競爭力是比海外的要強的。
看三五年,可能一方面整車品牌會在國內去拿到很高的一個市佔率,另外一方面呢,大家的這種用戶定位思維的產品會打到海外去,然後藉助這樣的趨勢啊,可能整個供應鏈都會開啓全球化的滲透的。
自動駕駛輔助賽道。單車的價值可能從一千多塊錢、兩千塊錢,到幾萬塊錢,就看具體配置的功能。德賽西威、寶龍科技,華陽集團可能都會進入這個賽道。
智能座艙。汽車大家在裏面如何去跟它更好的交互呢?對整個座艙其實是提出了更高的需求。這塊德賽西威也是做得比較強的。還有華陽集團、均勝電子、華域汽車,可能會做加大的車內空間這麼一個概念。
往後到無人駕駛,汽車整個座艙的佈局可能會發生一個根本的變化。產品變化可能就不止在汽車電子方面,舒適系統,座椅、空調、車燈這些方面都會有所涉及。
智能底盤。一方面是協助自動駕駛輔助系統,制動系統、轉向系統,另外一塊兒提升乘坐舒適度的空氣懸掛。重點標的,做制動的伯特利,做轉向的奈斯特,以做空氣懸掛的寶龍科技、中鼎股份,做底盤控制器的科博達。
智能外飾。特斯拉這個產品爲什麼成功?最主要的還是它的軟件,然後包括它的電池、電動、智能各方面的配置是全球是比較領先的。
另外一方面就是說在這個外飾的設計上來講,他做到了一個事情,大家一看可能就覺得這個車是一個新物種,他可能跟傳統的燃油車是不一樣的。
智能電動汽車對這個外飾的定義未來可能會越來越不一樣,比如車燈、玻璃啊,特斯拉的model 3和model y,最新的model y上面已經用了一個概念,就是dlp,當然國內的一些高端品牌,像上汽就開始用了。
那這個drp的車燈簡單來講,就是一個投影儀,未來去看這個智能汽車,它就是一個有思想的機器人。那它如何跟外界比如說行人去溝通,其實就會通過這樣的這個dlp車燈,它能夠顯示文字、顯示圖像、顯示一些交互動態的影像啊,比如說行人過馬路然後提示行人注意,跟周圍的車燈路燈去進行交互。
從這個外飾上來講,價值提升還在繼續。車燈這個賽道,星宇可能是車燈led化的升級,再往後看的話,隨着自動駕駛滲透率的提升,可能會升級成爲智能車燈、矩陣led的方案,甚至更高級的這個dlp的方案,單車價值量原來一對led的大燈可能也就兩千塊錢,假如是矩陣led的大燈,可能就是四千塊錢的水平。
如果說是一對dlp的,現在單價可能要兩萬,未來假如說量起來了之後,可能也在大幾千甚至上萬這樣一個水平。
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底盤以及智能外飾,這些賽道其實都是具有消費屬性的賽道。往後來講會有量價齊升的機會,所以這些賽道的整個空間成長速度也是比較快的。
汽車的價格,對於某個價格帶汽車,它們的價格是不會變的,所以你裝了一些貴的東西,多的這些錢可能就要從別的這個地方省下來。
所以從另外一個維度上來講,對於一些工藝相對傳統的零部件,他們就需要去考慮怎麼去找這個具有全球配套、具有性價比的供應商。
所以從全球的主機廠來講,未來中國的優質供應商都有越來越多的進入全球供應鏈的機會。比較典型的一個賽道那其實就是輕量化。
以前輕量化技術在海外走的是比較早的,由於社會成本的問題,整個產業鏈在海外來講,相對中國供應商競爭力越來越弱。這樣的公司,他們在電動化上的一個佈局其實是比較晚的。
現在電動車因爲背了這個電池,所以天生就要去用更加輕的設計方案。電動車整個的設計、研發的迭代速度又特別快,所以海外很多做輕量化的公司,比如本特勒啊,整個現金流尤其在疫情之後,都遇到了比較大的問題,大家也越來越保守。
這個時候國內輕量化的產業鏈,很多公司,通過服務特斯拉在中國的工廠,包括新勢力品牌,積累了非常強的前期開發,整個底盤車身、整個系統的設計能力。
所以來講,在這樣一個汽車電動化、智能化,變化非常快的時代,他們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先機。往後去看,就是說花多長的時間去打進全球主流品牌的供應鏈。
很多公司,看起來不起眼的,做的東西可能是鋼、鋁,但是他們的業績爆發力、包括全球化的速度,其實是比較值得去關注的。
重點推薦拓普集團、文燦股份這些做輕量化的公司,其實未來也都有比較大的發展機會,核心來自於輕量化其實是電動車的剛需。
全球範圍來講,中國的優質供應商性價比是最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