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A股市場,電力板塊獨領風騷。
其中,風電這一細分領域,也頗受市場關注。7月初至今,風電指數累計漲幅達65%。早年因棄風率高、度電成本高,只能靠補貼過活,一度成為資本棄兒的風電,如今也成為了資本市場的香餑餑。
消息面上,上週四,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完善能源消費強度和總量雙控制度方案》,從多個角度增加能耗雙控制度的靈活性與合理性,降低新能源發展的能耗限制。發佈“能耗雙控”優化方案的背景,則與當下的用電荒有關。
目前,國內80%的發電方式依然是火力發電。近期,各地用電荒頻發。上游原煤限產疊加全球流動性氾濫,推高動力煤價格,進一步向下游傳導抬高火力發電電價,對企業生產製造造成了負面影響。
鑑於火力發電仍是主流,但“雙碳”政策下火電佔比又有一定指標限制,為減緩用電荒問題,新能源發展必須加快腳步。優化“能耗雙控”方案,降低對發展新能源企業的能耗限制,也就迫在眉睫。
最新“能耗雙控”文件中,鼓勵地方增加可再生能源消費,超出最低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的消納量不納入該地區年度和五年規劃當期能源消費總量考核。即企業如果需要超額用能,可自己購買綠電。
加之,9月初,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批覆《綠色電力交易試點工作方案》,綠色電力交易啟動,積極引導有綠色電力需求的用户直接與發電企業開展交易。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綠色電力的銷路,對於發展清潔能源的電力公司而言也是一項重大利好。
從政策上來説,新能源發電如光伏、風力、水利、核能等迎來了較大的窗口期,但僅有政策上的支持卻還不夠,度電成本的下滑也是幫助風電更大規模推廣的前提。
此前,風電存在棄風率高、度電成本高、發電不穩定等劣勢,但隨着棄風率的大幅下降,以及風機大型化應用導致的成本下滑,風電的價格也已經進入下行區間,基本實現了風電平價上網,中央財政也不再進行相關補貼。
國信證券預測,到2030年國內光伏與風電裝機容量分別較2020年翻5倍和3倍,達到1203GW和858GW。雖然未來風電的裝機量將小於光伏,但仍然非常可觀。
去年10月,北京風能大會上,400餘家風能企業聯合發佈《北京風能宣言》:保證“十四五”期間年均風電新增裝機50GW以上,2025年後年均新增風電裝機60GW以上,至2030年裝機總量達到800GW。
此外,近期“千鄉萬村馭風計劃”(風電下鄉)和老舊機組改造政策出台則將推動風電裝機的需求進一步增加,在“十四五”期間年均風電裝機需求有望從50GW提升至80GW。
當下,賽道投資風格明顯。板塊切換下,鋰電板塊估值過高存在資金流出風險,有色週期未來走勢尚不明朗;消費醫療回調略有起色,但消費疲軟、醫療集採等不利因素依然存在;光伏賽道已經被市場炒過一輪估值有所偏高,加上近期硅料上漲利空影響,在大環境新能源政策推動下,風電板塊受到市場青睞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風電的產業鏈上下游可分為零部件製造商、中游整機制造及配套商、下游風電運營商。
上游零部件製造中,又以葉片、主軸、鑄件最為主要,代表公司有中材科技、時代新材、日月股份、金雷股份等。中游整機與配套又可細分為整機與風塔,代表公司有此前已經暴漲過一輪的金風科技、運達股份等。下游風電運營商則有龍源電力、華潤電力、三峽能源、節能風電等。
從風電產業鏈各個環節的營收來看,從2017年H1至今年H1,下游電站營收年複合增速為19.4%,低於行業平均水平。但下游電站在毛利率方面卻頗為優秀。今年上半年,電站的毛利率最高,為68%,其次為上游的主軸,為39.6%,接下來是中游的整機,為20.45%。將時間拉長,從2017年上半年至今年上半年,下游電站的平均毛利率為64.9%,依然遠高於整個行業的平均毛利率。
因為今年國內風電實現平價上網,去年風機掀起搶裝潮,裝機需求猛增,導致供不應求。加上製造風機所需的原材料如銅等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上游零部件製造商將價格傳導給中游,中游的毛利率有所受損。
下游風電運營商毛利率高主要是由其商業模式和較強的議價權決定的。風電運營商在購入風機後便可持續營收,不需要像火電一樣需要持續支付燃料費用。從風電運營商三峽能源的營業成本來看,佔比最高的其實是風機的折舊費用。
此外,因為風電運營核心競爭力為風資源開發能力、資金、融資能力和融資成本等,而並非技術與經驗。國內市場份額主要是由大型中央電力集團如國電、大唐、華能和其他國有能源企業如華潤電力、三峽能源等。這類央企國企在面對上游供應商時,往往議價能力也比較強。
在“雙碳”目標下,傳統能源向新能源轉變為必然趨勢。發電,作為能源消耗大户,也必然在未來完成新舊方式的交替。光伏發電與風力發電將成為接棒者。
與光伏發電相比,風電確實存在棄風率、穩定性等問題,但從其問題已得到改善、未來成長性等方面來看,依然不失為一條高前景度的賽道。從產業鏈上下游盈利能力來看,產業鏈下游企業優勢最為明顯。不過,在近期經歷大漲後,風電已被更多人所關注,如何在這條賽道中繼續掘金,對投資能力也提出了更大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