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億市值的金融科技上市公司銀之傑拍夥中國碳中和,成立合資公司加速發展碳數字化業務
日前,國內領先的金融科技上市公司深圳市銀之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銀之傑”,A 股上市代碼300085)發佈公吿。該公吿稱其於2021年9月17日與港交所主板上市公司中國碳中和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國碳中和”,港股上市代碼01372)簽署《投資協議》,公司擬與中國碳中和共同投資設立中碳銀之傑科技發展(深圳)有限公司。其中,銀之傑、中國碳中和分別以自有資金出資,各自持有合資公司50%股權。
據此,藉着兩者共同成立合資公司這一大動作,無論是銀之傑,還是國內領先碳信用資產開發和碳資產管理平台中國碳中和,均能快速成功切入了綠色金融與碳數字化這一對數字化與碳計量專業的結合擁有迫切訴求的大賽道。
據中國碳中和發佈的自願公吿內容詳細所載,該合資企業將在國家“雙碳”戰略背景下,利用中國碳中和和銀之傑雙方在各自領域擁有的專業能力、業務佈局及領先位置等多重優勢,將聚焦在碳中和大趨勢下的碳管理、碳金融領域的科技創新和技術服務。
具體而言,該合資企業從事具體業務包括了為金融機構實現自身運營碳中和提供瞭解決方案與數字化系統支持;為金融機構的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提供數字化系統支持;研發企業普遍適用的碳資產管理、碳核算、碳審計等數字化工具系統,為企業及金融機構、政府構建的碳管理運行體系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
對銀之傑而言,其本身的專長在於金融科技,並一直致力於探索區塊鏈技術在金融科技領域的應用實踐,目前銀之傑已經可以為金融行業客户提供基於區塊鏈的應用解決方案,在過去多年時間內,銀之傑累積了大量的金融行業客户資源網絡,其與在碳中和領域擁有大量專家人才團隊,並以碳信用資產開發和碳資產管理持續構建核心競爭力的中國碳中和攜手合作,成立合資公司,意圖激活和率先把握金融行業在科技、數字化與碳中和業務多方融合後所產生的巨大機遇,無疑重新打開了業務發展的天花板,搶佔發展機遇的時間窗口。
而對中國碳中和的發展推動作用或許更為顯著。筆者判斷,此舉不但能夠與中國碳中和的核心主業,即碳資產開發和碳資產管理業務作進一步的緊密連接和延伸,極大拓寬和打開了公司業務入口,即預示着公司在碳諮詢和碳中和規劃方面或將迎來爆發性增長機會,也更好的發揮出公司輕資產模式和專業人才梯隊為核心的競爭性壁壘優勢。
該公司在整個與碳排放相關的碳中和產業鏈擁有非常突出的人才和技術優勢、資源網絡優勢及業務組合優勢,無論放在業內或是在已上市企業中進行比較和評判,中國碳中和的競爭性壁壘都是相當高,因此,銀之傑能夠與中國碳中和建立緊密合作關係,共同開發新市場,當屬正確的選擇。
進一步聯想起中國碳中和在此前推出的“氣候商店”小程序上線,並提供減排關聯“氣候產品”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一站式綜合平台等一系列動作,可見,該公司正在加速和深入推進與碳中和相關的數字化業務,並且有意往產品化的思路進行推廣和發展,與銀之傑成立合資公司,實際上也是這一經營思路的延續和加深。綜合來看,若站在中長期的角度,隨着以上提及發展不斷落地,將更有利於中國碳中和在資本市場估值定位的提升。
當前,比如碳足跡的實時記錄、精準的碳排放計量,以及關於碳排放或碳中和業務的數字化、信息化等基礎設施或服務元素是較為缺乏的,稀缺的,這裏面或藴藏着巨大的發展機會與投資機會,發展的必要性和訴求是客觀存在。
由於碳數字化是實現碳諮詢和碳規劃、碳資產開發、碳交易和碳資產管理等多個環節的重要底層基礎,該服務或技術的供給緩慢或將導致嚴重限制了諸多碳中和業務環節的發展,在影響運行效率之餘也給整個產業鏈帶來巨大的損耗,這會對碳達峯碳中和的實現形成較大的阻礙,因此,打破“屏障”是勢在必行的事。
日前,周小川親自撰寫並公開發表《實現碳中和目標面臨的若干問題和選項》一文中指出,夯實數字基礎,搭建可計量、可核算、可定價、可評估、可激勵的綠色治理制度和體系,是使各個部門積極行動、主動落實碳達峯與碳中和目標的關鍵因素。這一段論述與我們前面的判斷能夠相互印證,權威人士的發聲也進一步強化了落實推動碳數字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由此可見,銀之傑與中國碳中和成立合資公司,或正是為解決此關鍵性問題而來,市場期待雙方的結合能夠在新潛力賽道上發揮出”1+1>4”,甚至是巨大乘數效應的積極作用。
綠色金融行業前景廣闊,碳數字化先行項目融資估值高企
畢馬威在今年9月份發佈了《助力實現“雙碳”目標,綠色金融大有可為》這份權威諮詢報吿,該報吿指出,隨着2030年實現碳達峯和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雙碳”願景被正式納入“十四五”規劃,目前針對實現碳達峯和碳中和的資金需求已經有不少測算,規模級別都是百萬億人民幣。
面對如此巨大的資金需求,政府資金只能覆蓋很小一部分,絕大部分需要通過金融體系利用市場資金加以彌補。因此,綠色金融的發展前景或發展機會是清晰可見的。
國際上越來越多的學者和機構,從銀行經營的核心資本出發,提出可以通過降低綠色資產的最低資本要求(即降低風險權重),來引導更多資金流向綠色部門。比如説歐盟在2018年初表示,正在考慮納入“綠色支持因素”,即降低綠色債券、綠色貸款等綠色資產的最低資本要求。
此外,大量基於 ESG 投資的經驗研究結果也表明,綠色項目在中長期風險的確更低,目前該認識仍在實踐中不斷得到驗證與加深。
近年來我國的綠色金融在國家政策支持和行業自主創新下取得蓬勃發展,成為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一大亮點,畢馬威報吿言明截至2020年末,我國綠色貸款餘額和綠色債券存量的規模,已分別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
我國綠色金融的乘勢而起的同時,投資市場對與碳數字化相關的創業項目或公司給予了非常樂觀的發展預期,高度看好其在解決關鍵性產業問題之後所收穫和分享的巨大商業價值和機會。
據公開資料介紹,在今年5月份,中國第一家碳排放管理軟件和諮詢解決方案提供商碳阻跡宣佈獲得5000萬元A輪融資,經緯中國和高瓴資本共同參與了本輪融資,從A輪融資的規模可大約感受或推斷出一個基本事實和方向——該創業公司(投資項目)所隱含的估值和未來前景非常走俏。據瞭解,碳阻跡目前核心產品和服務包括碳排放管理軟件、碳管理諮詢和碳賬户平台等,其碳管理軟件主要幫助企業實現碳排放量化、分析、管理以及報吿等功能,既有定製化軟件,也有碳管理SaaS平台。
但筆者認為碳阻跡主要面對的服務羣體是在碳排放方面存在管理訴求規模化企業,但暫沒有幫助其完全解決產業鏈或企業發展中的核心矛盾,即通過碳排放量化、分析及管理後能否進一步實現更大的增益,或為其解決發展資金等關鍵性問題。
對比之下,銀之傑與中國碳中和成立合資公司利用了兩者各自優勢從金融機構端入手,從綠色金融和產業數字化(碳數字化)相結合的方式自上而下的進行推廣,這引發的或將是一場產業革命,也有機會引領未來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找尋到金融和科技結合的新方向。
過去20多年來,生產管理類軟件在國內經濟數字化、信息化起步階段大行其道,造就瞭如用友、金蝶等一批知名軟件企業獲得快速成長,在A股上市的用友網絡其市值已逾千億。有研究報吿資料顯示,對比起海外同業標杆企業如德國SAP與美國ORACEL公司,用友、金蝶與前兩者最大的差別在於,它們在高端市場的競爭力和市佔率存在相當的差距。
箇中的原因或許是與經驗知識的固化、模塊化的微服務組件和工具的開發能力、核心算法、流程設計等積累不足,開發框架和開發工具的數量和種類遠不能完全滿足特定客户羣體與客户成長的應用需求。
然而,未來要在軟件行業實現“彎道超車”,離不開新產業、新技術和客户新需求這三者的不斷融合創新,完善應用落地。
綠色金融、碳數字化、碳中和業務三者結合所催生併發出的潛力要遠遠高於上一輪互聯網普及的生產管理類軟件產業所帶來的機會,也就是説,在新時代下快速切入這一賽道的領先公司將有望得到產業從“0-1”甚至“1-10”的快速成長機遇。在國家“雙碳”戰略實施的支持下,這類融合創新的軟件產品的市場潛力將無可限量,且彈性最強。
若從商業價值、投資前景和業務發展邏輯進行綜合判斷,新成立的合資企業中碳銀之傑科技發展(深圳)有限公司,其所藴含的真實的“市場價值”或未來投資價值,至少不應低於已出現的投資案例,在終局思維下甚至可對標已上市的龍頭企業現有規模,長期來看,其估值將更應被“看高一線”。
結尾部分
截止至9月23日,中國碳中和的最新PE-TTM遠低於10倍(該數據錄得約為6.4倍),作為一家快速完成轉型佈局並在中期財報實現了業績扭轉的“新的”成長性,該估值位置無疑代表的是一個新的起點,站在未來回看現在,大概率會是處於一個絕對的估值窪地。
總的來説,中國碳中和這次“拍夥”百億市值的銀之傑,共同成立一傢俱備前景的、聚焦在綠色金融和碳數字化結合的大賽道的合資公司,為推動中國碳中和事業在數字化、信息化和SaaS化等方面的加速做出了開創性的創新與良好的示範效應,此舉無論對產業發展或是資本市場均具備深遠的意義,將帶來長期積極和正面的影響。
而對銀之傑和中國碳中和各自的發展而言,也預示着加速轉折、加速進化迭代的新成長曲線或已逐步呈現。筆者判斷,這裏所產生的多重利好將形成合力共振,大力推動兩家上市公司繼續釋放發展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