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月18日上午,李嘉誠步入人民大會堂,有一位老人在那裏等待着與他的第二次會面。
當時年已85歲的老人對他説,“我爭取活到97年,在中國收回香港之後,到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可惜時間過得太慢,7年後的2月19日,一代偉人與世長辭。
彼時,距離五星紅旗飄揚在維多利亞港灣已不到五個月。
他提出的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把香港交到了以李嘉誠為首的華商領袖手裏。就是希望它繁榮昌盛,讓這顆皇冠上的明珠在新時期依然保持它的光芒。
如今二十多年過去了。“東方之珠,我的愛人,你的風采是否浪漫依然?”
01
一撤,再撤
週末,一筆涉資21億的交易將李嘉誠頂上熱搜。
9月17日,香港老牌房企希慎興業發佈公吿,表示將以35億元人民幣收購上海靜安區新閘路的一個商業項目。這個交易的賣家,正是長江實業。
公吿顯示,被收購項目公司的主要資產是名為上海世紀盛薈廣場的寫字樓、商鋪混合用途發展項目。這個項目的前身是緊鄰靜安區“東八塊”的西斯文裏地塊,2005年被李嘉誠購得後,在長達16年的時間裏並未投入使用。
新世紀以來,上海發展可謂日新月異。16年前湯臣一品剛剛入市,開盤價每平方米11萬,去年成交均價已經超過30萬了,然而世紀盛薈仍然始終處於空置狀態。
不過觀眾們已經見怪不怪了,去年李嘉誠就因為捂盤上過新聞:和記黃埔2004年拿下成都高新區南城都匯項目,16年後仍未開發完畢,去年7月打包賣給了禹州集團。
此事為李嘉誠招致罵聲一片,和記黃埔也被成都高新區財政金融局拉進黑名單。然而這還不是他捂得最久的項目:1993年拿下的北京譽天下地塊,2018年才徹底完工。
決定房地產價值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李嘉誠的名言大家都聽過:第一是地段,第二是地段,第三還是地段。
李嘉誠拿地的眼光毒辣。世紀盛薈廣場地處上海老城區靜安,當年花費不到1.8億元,本次轉手收得21億元;成都南城都匯花費21.35億,出售價71億。北京就更不用説了。
至於政府所謂“嚴重影響區域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或輿論界有關資源浪費等非議,又有誰在意呢。
説白了,李嘉誠是商人,地皮是商品。他不關心城市建設,把商品囤起來等增值之後賣掉,才是生財之道。
而李嘉誠每次賣地基本都能上熱搜,原因無它:利潤過於驚人。但其實他出售內地項目的行為,從2011年開始就不是什麼新聞了。
2013年,長和系以26億元轉讓廣州西城都薈廣場小試牛刀,到2016年200億元出售陸家嘴世紀匯廣場掀起高潮,2017年又以402億港元轉讓中環中心。
(圖片來源:網絡)
那幾年,關於李嘉誠撤離中國,將財富轉移到歐洲進行戰略部署的議論甚囂塵上。新華社旗下瞭望智庫一篇《別讓李嘉誠跑了》,迅速將其推至輿論的風口浪尖。
2010年開始,李嘉誠家族控制了英國約四成電信市場,三成電網和客運鐵路,近三分之一英國碼頭和四分之一天然氣供應市場,還有超過50萬平米的地皮。
豪擲超4000億港元買下半個英國,典型的李嘉誠式生意——通過控制地產、通信、港口等基礎設施行業賺錢的把戲,他在香港就玩得爐火純青了。
這套商業模式的核心其實並不複雜,四個字:低買高賣。無論此前撤離中國還是如今撤離英國,都是這個原則的實踐。
問題是,撤來撤去,李嘉誠還能撤去哪?
02
抄底,黑天鵝
與21億賣掉世紀盛薈廣場同時進行的,還有8月6日到9月14日一個月內,李嘉誠家族對長實集團6次總計5.4億港元的增持。
長實集團今年動作頻頻,8月17日以7.16億港元中標元朗流業街與湧業路交界地塊。更早在2月份,以102.8億港元買下了九龍東啟德的海景住宅用地。
李嘉誠又回來了?其實並非沒有可能,原因在於李嘉誠在英國用心良苦的佈局,並沒有取得預想中的勝利。
前陣子有媒體聲稱李嘉誠在英國的投資虧損超千億,為緩解資金壓力不惜甩賣旗下資產。港媒什麼德行,大家都清楚。不過虧損千億太誇張,小虧還是有的。
按照低買高賣的原則,李嘉誠投資英國是因為次貸危機之後其核心資產跌至谷底。但他肯定無法預見斜刺裏會殺出疫情這隻黑天鵝,更沒料到它的威力會這麼大。
比如花400多億港元收購的英國最大連鎖酒吧Greene King,疫情之下停業大半年,賬面虧損將近20億。
Greene King於英國擁有超過1700間酒吧
李家控制之下的加拿大最大能源公司赫斯基能源也受到油價暴跌衝擊,股價暴跌超70%。持倉蒸發249億元人民幣後,李嘉誠不得已割肉止血,這恐怕就是港媒的靈感來源。
不過從財報來看,長和2020年淨利潤雖然同比下降超過20%,還是有374億港元,虧損是不至於的。今年上半年淨利潤214億港元,同比增長28%,其中來自英國的利潤貢獻了24%。
疫情下的房地產是一塊遮羞布,不過,一方面英國央行已經明確表達了收緊意願;另一方面,脱歐之後英國去年GDP萎縮9.8%,疫情之下恢復元氣遙遙無期。
股市交易的是預期,長和股價從2015年的150港元暴跌至如今50港元,達成標準的膝蓋斬。
何況,英國大選時,一批工黨政客極力鼓吹要收回公共事業。雖然科爾賓最終競選失敗,不過,在疫情進一步惡化導致服務業和製造業停滯不前的局面下,一切皆有可能。
畢竟英國與香港和大陸不同,若非過往幾十年間兩地政府對其大開綠燈,李嘉誠要把生意做到那麼大,恐怕有些難度。
但那是在特定歷史時期下的選擇。上世紀80年代,香港需要扶植這些商業鉅子以穩定社會,達到港島在中英之間的平穩過渡;大陸剛剛開始改革開放,需要這些華商領袖帶頭來內地投資。
李嘉誠經營有道,被香港市民贊作“超人”。但超人雖強,也離不開背上的“紅”披風。從鄧公開始,歷任國家領導人都有接見李嘉誠,足見對其寄予的厚望。
多年之後回頭看,李家如今富可敵國,創造了遍及全球的商業版圖,卻留下了內地和香港房地產業兩副爛攤子。
於國於民,他何止辜負了一人。
03
房地產,中國
坊間喜愛談論李嘉誠和他表妹莊月明的愛情故事,彼時李嘉誠不過是個窮小子,莊月明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貴人。
在表妹的幫助下,李嘉誠靠實業起家。但彼時小小一個塑膠花大王已滿足不了胃口,他的目光瞄準了更賺錢的地產。
1974年,香港瘋狂的股市泡沫在石油危機之下破滅,地價樓價也因此暴跌了40%左右。李嘉誠趁機抄底,趁着75年之後房地產復甦的東風中扶搖直上。
但李嘉誠真正的騰飛是在1980年收購匯豐銀行旗下和記黃埔之後,如果放到現在,應該會有很多人懷疑他的實力和家底,如何膽敢“蛇吞象”。
但如果考慮到1978年李嘉誠被中央接見,他如何能在香港特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有一席之地,如何能在地產、港口、能源、通訊等與權力緊密相關的基礎設施行業暢通無阻,也就順理成章了。
很快,香港地產形成以郭得勝、李兆基、李嘉誠、鄭裕彤四大家族為主的格局。房地產是最誘人的現金牛,李嘉誠的商業版圖隨之經歷了一次大爆發。
但是,政府的本意是讓李嘉誠們為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然而,他們卻把房地產玩兒成了一將功成萬骨枯的行業。
對社會,香港前十大商業家族過半從事地產。房價越貴,香港畸形的社會結構就越發穩固,貧富分化就越發嚴重。如今,香港三分之二的財富掌握在四十大家族手裏。
到最後,富商手裏囤着海量樓盤,比如李嘉誠擁有的私宅物業總量就佔全港1/7。日益弱小的中產階級卻居者無其屋,若不是買不起,誰又肯住在棺材房呢。
對經濟,資金就那麼多,房地產槓桿那麼高,其它行業哪還有錢用?
新加坡的土地比香港更小,卻擁有新加坡航空和虎牌啤酒等一眾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品牌。香港同樣是以製造業和外貿起家,支柱產業卻變成了零售、地產和金融。
香港的房地產模式傳到中國,雖然在過往幾十年貢獻了大多數GDP,但終於導致其它產業和社會缺乏活力。還不算李嘉誠親自引入的萬惡之源——公攤面積。
房地產不會對社會進步創造價值,也對產業升級沒有幫助。壟斷一島之命脈便可以躺着收錢,何必費心做比爾蓋茨、喬布斯或者扎克伯格,去和全世界競爭者們搶生意。
新加坡人口比香港更多,卻那麼多地產富豪,當然也沒有住房危機。因此,無論在內地還是香港,房地產改革,都是當下的勢在必行之舉。
階級固化和年輕人買不起房的後果,我們都見過。在沉默中爆發,便是政治暴動。而在沉默中滅亡,便是無望的韓國青年。
試圖用絕育的方式與財閥們同歸於盡。
香港集裝箱碼頭工人曾在長江集團總部舉行罷工
04
結語
香港電影曾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制霸亞洲,是迷影文化永遠繞不開的華語之光。但現在香港電影如此貧瘠,似乎除了警匪對立再也找不到別的題材。
除了因為老一輩大陸移民死絕,導致大陸傳統文化滋養的一代電影人凋零。現在的港島,哪還有什麼小人物的草根傳奇可拍。
國家和人民曾真誠地希望李嘉誠們共同建設這個統一、安定的新中國,雖然他們用囤地、跑路的方式打破了這個美好的願景,但這個社會仍舊需要他們。
若論經商,李嘉誠無愧於當世最傑出的天才。但商業不分地域,商人卻有國家。
投資實業、扶持就業、造福窮人,這是李嘉誠們作為既得利益者無可推卸的責任,也是歷史賦予他們最後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