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趙建:PPI-CPI剪刀差暗含的結構性危機
格隆匯 09-13 08:23

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趙建

創歷史新高的PPI-CPI剪刀差,直接原因是基數錯位(去年CPI高、PPI低)以及貨幣大放水下投機盤對大宗的炒作做多。而市場化程度較高的下遊消費品價格,則能保持相對的平穩。

長期的高剪刀差暗含着潛在的結構性危機,是過度依賴投資和債務刺激生產資料需求,但無法形成有效供給(大量的形象工程、鬼城等)的表現。反映了最近幾年佔據上遊影響PPI的國企與佔據下遊受制於CPI的民企之間的矛盾,也反映出總需求在邊際上對外循環的高度依賴(供需兩頭在外)。

PPI—CPI剪刀差在更深層次的意義上代表着政策與市場的博弈:CPI代表着市場經濟的真實需求,背後是“無形之手”的力量;PPI代表着政府投資所需的資本品與生產資料的需求,背後是“有形之手”的力量。兩者的剪刀差代表着中國的逆週期調節與深層次的宏觀不穩定性。

而更令人吃驚的發現則是,中國的貧富差距與PPI-CPI剪刀差在統計上具有高度的相關性。說明上遊生產資料通脹,下遊生活資料通縮,這擴大了貧富差距,不利於共同富裕。

目錄

一、PPI-CPI剪刀差長期高企及PPI大幅波動的深層原因

二、PPI-CPI剪刀差暗含的四重結構性風險,中國總量風險的緩釋以結構性扭曲爲代價

三、PPI-CPI剪刀差拉大了上下遊產業的收入和財富差距,共同富裕需要通過市場經濟深化結構性改革

正文

8月CPI數據、PPI數據出爐,兩者的剪刀差創歷史新高。世界上可能從沒有像中國這樣大幅度的、長時間的PPI-CPI剪刀差,這裏面隱含的極其深刻的結構性問題,或者嚴重的說是長期的結構性危機,甚至都沒有引起政策層和學術界足夠的重視。

01

PPI-CPI剪刀差長期高企及PPI大幅波動的深層原因

單從數值看似乎很容易解釋:後疫情時代,今年的情況有點特殊,即CPI基數偏高,PPI基數偏低。這是因爲疫情發生後,上中下遊的供需突然極度不一致——下遊的消費品需求沒有下降,但上遊生產資料的需求卻因爲停工停產等疫情防控措施大減。這種結構錯位的基數爲今年價格剪刀差創新高埋下了伏筆。

圖1 中國PPI-CPI剪刀差在次貸危機後不斷擴大

但回頭看歷史數據,PPI-CPI剪刀差實際上一直處於一個大幅波動狀態。除了本世紀初中國加入WTO後的黃金八年(到美國次貸危機以前),CPI,PPI基本上保持一致外,其它年份都發生較大的背離。尤其是美國次貸危機之後,中國的CPI維持在相對的高位,波動不大。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PPI,則是上躥下跳、大幅波動,導致CPI—PPI剪刀差也出現了週期性變化。

我們需要認識到這個罕見的剪刀差背後的潛在問題,或者說潛在危機。從直觀上,是生產資料價格的變化向生活資料傳遞不暢,甚至有時候看上去就是分割的兩個市場;或者換個角度,是終端需求的變化無法形成有效的信號來指導上遊生產。此時,生產過剩或結構性短缺就成爲必然。市場經濟處於一種紊亂狀態。

但在更深的層面,我們需要看到,在上遊端作爲生產資料和資本品的市場化程度,遠低於下遊端作爲生活資料或消費品的市場化程度,而壟斷程度則相反。這是PPI-CPI高剪刀差的第一個原因。很明顯,上遊的企業基本都是國企,所謂關係到國計民生的戰略性資源企業。而下遊的企業則主要是民企,他們生產的終端消費品,市場化程度非常高,價格信號與資源配置之間的相互關係比較富有彈性。下遊產品的需求也是雙層的,一部分依靠內循環消化,另一部分出口加入到外循環中。

由此我們又看到進出口結構的鮮明特徵:大量下遊生產消費品的民企向全球出口,形成“中國製造”和“世界工廠”的地位;同時大量上遊生產原材料和中間品的國企則在全球買買買,成爲高消耗能礦資源的進口大戶。這種進出口結構,也是導致CPI—PPI剪刀差及PPI大幅波動原因的一部分。

原理不難理解:生產資料受到國際大宗商品市場波動的影響,生活資料則有全球市場高度的市場深度。或者說上遊壟斷企業的訂單是規模化、批量式的,需求波動的放大效應也會非常明顯。尤其是,在採用“投資拉動*債務驅動”的生產資料需求刺激政策的情況下,這種需求波動會更加顯著,因而也就導致PPI大幅波動。這也是上遊大型壟斷國企對生產資料的需求造成的巨大擾動。而下遊分散式、以中小民企爲主的消費品供給體系則不同,它們衆多的數量和種類使得CPI更有彈性,看上去更加穩定。這個邏輯還需要在後面進一步闡釋。

圖2 國有企業進口數額遠大於出口數額

圖3 私有企業的出口數額遠大於進口數額

第二個原因則是上遊企業的高經營槓桿與高財務槓桿,無論是鋼鐵、煤炭,還是其它大類的中間品,都屬於生產資料,有些具有資本品的屬性(機器設備),大部分是重資產、高負債的企業。重資產意味着高經營槓桿,高負債意味着高財務槓桿,這兩大槓桿效應的發揮也會導致PPI的波動大幅高於CPI。

第三個原因則是供給側改革導致的價格彈性大幅下降。2015年開始的高耗能行業(大部分是上遊企業,決定PPI的行業)的供給側改革,導致行業集中度提升,民企大批退出,行業結構發生巨大變化。在一個缺少民營企業,國有企業獨佔一域且具有高強度壟斷能力的行業內,供給價格彈性當然不會太高。這就會放大價格的順週期效應,導致PPI的大幅波動及長期的剪刀差。

第四個原因是相對於下遊企業的消費品,上遊企業的生產資料是金融化或準金融化的,其價格受到全球大宗商品市場波動的影響。而一個物品一旦具備了金融屬性,那麼價格反應就是過度的、高頻波動的。而造成生產資料金融化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全球貨幣寬鬆產生的大量投機性、套利性和交易性資本,這些資金不以生產和長期投資爲目的,而是利用貨幣寬鬆、利率較低的政策窗口期,通過債務形成資金頭寸,或者通常說的熱錢,在全球進行投機套利。當需求端發生些微的邊際改善的時候,大宗商品市場就藉此形成一致性預期而反應過度,傳導到PPI後就會大幅上漲,遠遠高於實體經濟的需求改善。這是疫情發生後,全球貨幣寬鬆後“萬物暴漲”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五個原因是中國穩增長的主要力量來自於固定資產投資,其中最主要的又是政府主導的基建投資,以及與財政和民生剛需有關的房地產投資,帶來的當然主要是生產資料需求的增加。雖然投資增加也會帶來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進而帶動消費品即CPI的上升。但是由於邊際消費傾向的存在,相對於生產資料價格PPI,在投資需求刺激的時候,CPI的波動相對較低。

PPI—CPI剪刀差在更深層次的意義上代表着政策與市場的博弈:CPI代表着市場經濟的真實需求,背後是“無形之手”的力量;PPI代表着政府投資所需的資本品與生產資料的需求,背後是“有形之手”的力量。兩者的剪刀差代表着中國的逆週期調節與深層次的宏觀不穩定性。

02

PPI-CPI剪刀差暗含的四重結構性危機,中國總量風險的消失以結構性扭曲爲代價

對於經典的發展經濟學來說,中國經濟有兩大謎團需要破解:一是長期高速增長之謎,二是無危機增長之謎。在平均兩位數的長期高速增長過程中,沒有發生類似美國次貸危機那樣大的系統性崩潰風險,這樣的“大穩健”持續了近半個世紀,不得不說也是一種奇蹟。但是,我們需要清醒的認識到,傳統的西方金融危機都是總量型、週期型危機,對於發展中大國經濟體來說,我們需要清醒的看到總量和週期的背後,是決定性的結構和體制力量。總量繁榮的背後總是有結構和體制力量的推動,比如人口結構(人口紅利,即人口撫養比低),城鄉二元結構(鄉土剪刀差補貼城市),區域結構(中西部區域形成的相對低勞動力成本,人口遷移帶來的製造業低成本等)。

因此另一個角度也可以說,當總量出現危機的時候,肯定結構也出現了問題。這個時候對於政策層來說需要面對兩大挑戰:短期如何穩住總量不塌縮,避免發生大規模失業和社會不穩定,所謂的穩增長、保就業問題;長期則要進行結構調整,疏通內循環的堵點和提高供給的效率與質量,所謂的結構性供給側改革。因此理想的狀態是,短期內通過需求管理穩住總量,長期內進行供給側改革以緩解結構扭曲。這是中國政府在長期的宏觀經濟管理中得出的一條特色經驗。

但是我們看到的現實相對悲觀,那就是總量型、週期型(尤其是長週期,比如人口老齡化與資本支出週期)的下行力量太過強大,結構性、體制性改革帶來的供給側效率提高根本無法對衝,甚至有很多還是在短期內壓制總量的,比如環保風暴帶來的成本提高,嚴監管帶來的信貸貨幣收縮等,去槓桿引發的民營企業信用成本上升等。

這樣在宏觀管理層面就產生了一個巨大的問題:用總量的需求刺激(投資+債務),不斷掩蓋結構性扭曲帶來的潛在危機。這樣的結果就是,生產資料市場價格波動巨大,通脹與通縮間歇性發生;與此同時,市場化的製造業實體企業利潤不斷被擠佔,國企和地方平臺由於預算軟約束則可以繼續高歌猛進,債務瘋狂膨脹。而下遊消費端則由於市場化程度較高,競爭比較激烈,且無論是產權還是市場地位相對與上遊企業來說相對弱勢,在需求不足的情況下無法轉嫁成本,導致CPI處於一個穩定萎靡狀態。

但是,這並不意味着CPI長期走低,通貨膨脹將是未來中國經濟的新常態典型特徵之一。對於消費品價格,無論是體感溫度還是統計指標,這些年一直是穩步攀升。當然沒有PPI波動那麼大,但總體上人們的生活成本是在不斷提高。這意味着,中國經濟長期存在的結構性問題,是以長期滯脹爲代價。而不斷背離的PPI-CPI剪刀差,則是滯脹的一個統計反應。當前來看,後疫情階段,中國經濟的復甦基礎並不強,對外循環即商品出口和大宗資源類商品進口的依賴還較強。全球貨幣大放水導致形成了大量的投機頭寸,這些投機盤對大宗商品進行脫離實體經濟的套利炒作,引起“萬物暴漲”,中下遊企業苦不堪言。這些投機頭寸當然擾動了市場,但是嚴格來說並不違背市場規則,根本原因還是貨幣過度寬鬆,但實體經濟復甦乏力導致的嚴重資產荒。

問題是,爲何上遊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傳遞不到下遊,技術性的解釋有很多,比如時滯等。但需要回答的一個關鍵問題是,爲何需求寬鬆政策,只在上遊生產資料市場形成需求,但在下遊消費品的需求刺激並不明顯。通俗的說,貨幣信貸寬鬆放的水流到了哪裏,是停留在國企、銀行、地方國企還是某一部分人手中,還是惠澤了大部分人(相對來說美國直接發錢是普惠的,因此引起了下遊消費品的大通脹)。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從這裏,我們需要看到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的四重扭曲,這是PPI—CPI剪刀差反映的本質問題:

1,宏觀產權結構的扭曲。國有企業的國有產權,與民營企業的私有產權之間的比例結構,供給側改革是提升前者比重的。上遊在進行供給側改革後,經營不規範的民企大批被清理,行業集中度提高,價格壟斷能力增強,當上遊價格上漲時比較強勢,但中下遊民營企業議價能力弱,加上競爭比較激烈,很難轉嫁價格上漲成本給消費者。這是剪刀差所反映的第一層結構扭曲。

2,總供需結構的扭曲。現代經濟的迂迴生產模式,導致上下遊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之間的傳導鏈條過長,要素市場、商品市場、貨幣市場、信貸市場之間無法同時達到均衡,總供需形成的均衡也出現扭曲。投資可以立即在要素市場、生產資料市場形成需求,也通過提高就業和工資提升可支配收入在下遊消費品市場形成需求。但是有兩點需要注意,一是依靠投資刺激主要形成對要素市場的需求,因此會直接帶來PPI的上漲,然後進一步在投機資金的炒作下過度上漲,但對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卻是“涓滴效應”的。二是在迂迴生產模式下,投資形成了總需求,但無法形成有效的總供給,即消費品供給的提高,因爲資本品轉化爲下遊消費品的供給能力需要時間,而且一些基建投資根本無法形成下遊消費品供給,比如大量的形象工程,鬼城等。這樣就會導致先是出現PPI大幅上升CPI相對萎靡的剪刀差,繼而經過一段時間後,由於前期的無效投資無法形成消費品供給,導致形成PPI大幅下降而CPI高企的反向剪刀差。

3,內外循環結構的扭曲。PPI-CPI剪刀差反應的也是雙循環結構的扭曲。概括的說,PPI關聯外循環即進口市場,主要是上遊國企對大宗商品和能礦資源的進口;CPI關聯內循環即國內市場,但下遊消費品企業與外循環也關聯密切,中國向全球出口大量的消費型日常用品。PPI-CPI形成的滯脹格局(PPI脹、CPI滯)反應了中國經濟的兩頭在外——上遊的原材料和技術,與下遊的終端需求都依賴外循環,而且定價能力較弱,既不能對進口資源類大宗商品和卡脖子技術進行定價,又不能將上遊的成本轉嫁到海外市場。這反映的是中國在國際市場和全球產業鏈中“大而不強”的尷尬地位。

4,財富分配結構的扭曲。PPI上漲提高了國企壟斷與金融資本的利潤和資產價格,但依賴CPI的下遊中小民企卻很難受益,甚至利潤減少和虧損,這樣就進一步拉大了收入和財富差距。下面我們會進行詳盡分析。

圖4 次貸危機後,尤其是供給側改革後,PPI-CPI剪刀差與國企-民企利潤增速差基本保持同步

03

PPI-CPI剪刀差拉大了上下遊產業的收入和財富差距,共同富裕需要通過市場經濟深化結構性改革

統計數據表明,PPI—CPI剪刀差加劇了貧富分化,這意味着長此以往貧富差距會進一步拉大,不利於共同富裕。

圖5 中國的基尼係數長期來看與PPI-CPI剪刀差額具有相關性

PPI—CPI剪刀差,或者變動背離,代表着利潤在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兩個不同領域的分配。生產資料或上遊產業大部分是國企,加上大宗商品具有金融屬性,也聚集着大量的金融資本。可以說PPI的背後是國有資本和金融資本。而CPI,作爲日常消費用品,吃喝住行的生活資料,這些領域的供給者絕大多數是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個體戶,市場化程度較高,競爭非常激烈。

當PPI上漲時,國有資本和金融資本大幅受益,賺的盆滿鉢滿。如果CPI無法將PPI的成本消化,下遊的衆多民企和中小企業的利潤就被大幅擠壓。這時,財富分配將會發生分化,國有資本和金融資本的利益羣體的財富將會大幅增值,而相反中小民企的利潤和財富則很難增加,甚至會部分縮水。這樣財富和收入差距就進一步拉大了。

上遊生產資料市場與下遊生活資料市場成爲兩個分割的市場,在產業鏈和價值鏈的傳遞並不通暢,主要的原因是產權地位的差別:上遊生產資料市場被國企壟斷,但下遊生活資料市場卻是競爭最充分的領域,由數量衆多的中小民企、個體戶組成(企業數量的90%,就業的80%)。這種體制上的非對稱結構導致利潤在產業鏈上的分配也不平衡。而且,過去幾年上遊產業的供給側改革提高了行業的集中度,民企的數量變得更少,更加提高了國企的壟斷力量。當PPI大漲而CPI相對萎靡的時候,國企與金融資本的盈利和財富則會大幅提高,中小民企利潤由於無法提高CPI而無法提升,甚至會出現減少和虧損。

金融資本與上遊生產資料的金融化,以及上遊產業的重資產和高資本密集度,也是造成貧富分化的重要原因。PPI上漲的階段,也是利率下行與週期股重新估值的週期,此時資本的價值會大幅提高,做多大宗商品的金融資本收益也會大幅提升。而相對來說,下遊消費品中小民營企業,一是並非重資產企業,也很難在資本市場上市,無法享受到利率下降帶來的資本估值紅利。二是他們一般是實體產業資本,也很難獲得大宗商品市場牛市的資本利得。

因此,我們需要認識到中國PPI—CPI剪刀差長期存在帶來的負面影響及背後隱含的結構性危機,其週期性波動不僅嚴重影響了總量的穩定性,還在嚴重損耗着中國的產業結構和分配結構,進一步拉大了貧富差距。

認識到這一點,需要逐漸擺脫以政府和銀行信貸資本主導的投資驅動模式,通過減稅讓利的方式提高中小民企的利潤和實體經濟的收益率,引導資本流入實體經濟,而非異化爲投機資本在金融市場興風作浪。大力發展充分帶動就業的民營經濟與實體經濟,才能更好的形成有利於改善貧富差距、有利於走向共同富裕的分配體制。另外,還是要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減少國企的壟斷程度,引導民營資本有序介入,才能逐漸提高生產資料市場的深度和價格彈性進而緩釋PPI週期性波動與減少PPI—CPI剪刀差對經濟的不利影響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資訊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資訊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