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互聯網圈發生的“熱門事件”,今天直接帶崩了互聯網巨頭股價。
看着大廠們一派“綠油油”的景象,不由得感慨,如果幾年前有人跟你說,鵝廠的估值有一天會跌落24倍,你一定會認爲他在開玩笑。
“什麼?鵝廠的星辰大海遠未到頭,妥妥的成長股,怎麼能把它和那幫老氣橫秋的價值股相提並論?要是真的到這個價位,全倉入場都巴不得。”
現在,大廠們真的來到了這個區間。
遙想當年,大廠們如日中天,估值四五十倍是家常便飯,現在估值被殺掉近一半,尤其是今天被“對友”帶下來的節奏,究竟是天掉下來的餡餅,還是從此步入價值股行列?
以大廠們龐大的體型、堅固的“銅牆鐵壁”,能夠如此殺它們的估值,只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股災,而另一個是行業底層邏輯生變。
第一個原因,我們在2018年見識過一次,10月30日,騰訊股價低探至251塊,動態PE低至24倍,現在回過頭去看,那次絕對算得上天下掉餡餅,沒上車的我,也只剩下扼腕嘆息。
今天,大廠們雖然也是大跌,但股市仍舊正常,經濟基本面也算正常,股災這個條件可以排除。當然,也有人認爲週末利空事件的破壞力巨大,但大廠們股價的下滑,不是今天才有,而是已經持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究其原因,也就剩下行業邏輯生變這一條了。
真相究竟是否如此?
互聯網行業從1990年代末在中國興起,到現在已經20多年,如果以一個人的身高作爲比喻,到20歲,身高基本定型,產業其實也一樣,20年時間,足以讓一個產業從出生、成長,走向飽和。
無可否認,不管是全球還是中國,互聯網行業都已經步入成熟期,完善的互聯網基礎設施,人手一部電腦,人手一部手機。就拿社交平臺來說,2021年一季報披露的數據,微信用戶總數達到12.5億,對比一下中國14億的總人口,恐怕除了年紀太大的老人,以及年紀太小的兒童,基本都是人手一個微信號了。
互聯網說白了就是流量生意,流量就是由每一個用戶堆砌而成的,用戶到頂,等於流量見頂,換言之,增長見頂也就不遠了。
當然,對於大型互聯網公司而言,因爲手握巨大流量,雖然過往的高增長難以維持,但在業績上,倒未必無計可施。套用“營收=量*價”模型,如果量無法增長後,可以打一下“價”的主意,那最簡單粗暴的方式就是漲價,更狠的還有“二選一”,把“量”都框起來。
但問題是,國家也看出了互聯網公司這點“小九九”,所以反壟斷大刀砍下來,後面發生啥就一目瞭然了。反壟斷的結果,最直接的就是削弱了互聯網公司的盈利增長率,原來動則50%、80%的淨利潤增速,被這麼一攪和,即使不腰斬,也必定傷得不輕。更重要的是,中央已經亮明瞭態度,2021年經濟工作中的八項重點任務,“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被列爲其中一項。
現在,又傳出互聯網公司涉嫌國家安全問題,這基本也從政策面上宣判了過去互聯網行業翻手爲雲覆手爲雨的日子,可能漸行漸遠了。
還不止於此,大型互聯網公司雖然佔據了行業高地,但也並非滴水不漏,用戶習慣的轉換、新技術的誕生,使得一些新興的互聯網公司也在不經意間冒出來,然後快速搶佔市場,比如電商領域的拼多多,短短5年的活躍用戶數就超越老牌的電商平臺,抖音、今日頭條也在不斷搶奪原有社交平臺的流量,這些公司雖不至於顛覆原有巨頭,但不斷蠶食原有巨頭的領地,也已經是事實。
行業發展到成熟期,流量見頂,前有反壟斷、國家安全,後有新興互聯網公司追打,老牌的大型互聯網公司的估值,被殺就變成情理之中。
從全球範圍上看,大型互聯網公司估值下調也並非中國獨有,蘋果、谷歌、微軟、facebook,估值都已經掉到40以下。
其實,從企業的生命週期來看,不管是業績還是估值,都必定會走向均值迴歸。
如果從起步、發展、成熟、衰退這個完整的企業生命週期看,在起步階段,行業、公司尚未被廣泛挖掘、認同,又或者還在燒錢不盈利的階段,公司常常處於低估值階段,但也有一些公司,因爲技術、商業模式等等具備顛覆性,獲得資本市場的廣泛認可,能夠享受估值溢價,類似的公司在高科技行業很常見,2000年納斯達克高峯期就是最好的例子。
當邁過起步階段後,企業通常會進入一波高速增長階段,業務廣泛開花,業績節節攀升,增速根本停不下來,賺錢效應顯著。資本市場一簇擁,股價、估值就直衝雲霄,這往往是企業的高光時刻,高科技公司很常見,其實在傳統行業,甚至週期行業,也不少。
例如中石油,在2007年11月登陸A股時,盛況空前。作爲當時亞洲最賺錢的公司,中石油半年的總營收高達3927億,淨利潤達802億,毛利率達到43%,淨利率則高達20%,這是足以秒殺高科技公司的盈利能力。在國際原油價格飆升和熱錢氾濫的大環境下,加上媒體不斷熱炒的巴菲特概念股,廣大投資者的胃口被釣得老高,中石油開盤第一天,股價即被炒高至48元,估值超過30倍。
但隨後發生什麼,相信大家都很清楚了,次年爆發全球性金融危機、油價衝高回落,整個石油行業進入週期下行,更重要的是,由於IPO時炒得實在太高,中石油股價進入漫長的陰跌期,低位時跌破10元,跌幅高達8成。此後,原油價格雖然有所反彈,站上百美元高位,但再也沒能迴歸到08年的147美元的高位,加上近年來新能源發展如火如荼,中石油股價也就此躺平,直至今天。
券商股也一樣,每次牛市,券商股必先漲,某程度上甚至成爲判斷牛市的先行指標,但也牛市一樣,快起快落也成爲其標準動作,至於牛市以外的時間,躺平狀態和中石油如出一轍。
其實,不管是中石油還是券商,經歷高光後股價回落、估值回調,撇除資本市場的追漲殺跌,最大的原因不外乎行業發展已經進入成熟期,甚至衰退期。石油技術無法突破,新能源又不斷撬牆角,石油行業也就一步步變得老態龍鍾;券商賽道擁擠,散戶又只有這麼多,加上新興互聯網券商的蠶食,經紀費率越收越低,券商行業也已經是深度飽和狀態。
金錢永不眠,資本從來都在逐利,互聯網巨頭作爲最近20年的時代寵兒,一直都是資本市場的焦點,各國資本市場上,科技股永遠是市值最高,賺錢最多的股票。
但從企業的生命週期看,互聯網公司無疑已經進入成熟期,甚至瓶頸期,而這僅僅是經濟層面的事情;在政府層面,互聯網公司也不會省心,反壟斷、國家安全審查,一浪高過一浪的規範、整頓、處罰,或許也就應了那句話:“出來混,遲早要還。”
而這一切,既無法避免,也順理成章。因爲當今的信息時代,高度發達的IT技術,已經使得數據變成了積極重要的一種資源,猶如工業時代爭搶石油,信息時代爭搶的就是數據,只有手握數據資源,不僅可以獲得巨大的經濟利益,甚至可以更上一層,收穫龐大的政治利益、軍事利益......
因此,國家的態度已經很明顯,但凡擁有龐大原始數據的IT公司,擁有超高數據分析和處理能力的公司,都可能會成爲國家整頓和規範的對象。其實,這一步棋,我們算走得晚了,美國人比我們早得多。
迴歸到資本層面,習慣了互聯網公司高增長、高估值狀態的資本方,面對眼下的困境,又會不會拋棄它們?大廠們的股價,又會不會像中石油和券商一樣,從此躺平,再也難復當年勇?
今天大廠們股價大跌,市場也出現了涇渭分明的兩種聲音,一種認爲這是天下掉餡餅,趕緊抄底,另一種則認爲是大廠衰落的開始,趕緊逃離。
究竟孰是孰非?
我們不妨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
傳統行業,像製造業,進入成熟期後,通常問題頻發,技術到頭、更新週期漫長,市場增量消失,一輪輪優勝劣汰後,留得下來的玩家互相之間都形成了均衡狀態,誰也別想輕易佔據對方地盤。
從產業發展的角度看,要麼技術有新突破,要麼市場有新突破,但是很可惜,傳統行業走到這一步,也就進入兩難。例如石油產業,挖出來的還是石油,和一百年前沒什麼變化,提取出來的化工品,也就這麼多,沒能衍生出新的東西,市場自然也就很難有新的增量。
說白了,就是這些行業進化能力有限,但互聯網的不同之處,也就在這。
互聯網本質上是一種信息流,信息流天生存在而且量級巨大,它既不會固定在某個載體上,也不會停止進化。PC時代,早期的互聯網流量以門戶網站爲主,誕生了搜狐、新浪、網易三大門戶;後來社交流量異軍突起,成就了QQ和騰訊;到智能手機時代,微信和各種APP又成爲贏家;到現在,短視頻又成爲新的流量聚集地,字節跳動大有趕超之勢。
從電腦到智能手機,從文字、圖片,到音頻、視頻,每一次流量載體的變化,每一次流量形式的變化,互聯網都會發生一次大進化,而每一次進化,又意味着新的巨大的增長點,也常常是老手翻車,新手超車的時刻。
現在,智能終端已經開始從手機向汽車轉移,未來還會有什麼新的智能終端、會有什麼新的流量形式,還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隨着技術的日新月異,新的智能終端、新的流量形式,不會止步於現在,大廠們的戰爭,遠未結束。
在時代的變革前,是守業、超車還是翻車,關鍵就在於大廠自己的進化能力。
鹿死誰手,還未可知,但互聯網的世界,依然會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