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結束三連跌,A股三大指數翻紅,只有恆生科技還在捱揍。
14日,恆生科技指數繼續下跌,盤中一度跌超2%,成分股中權重靠前的個股幾乎集體下跌。截止目前,跌0.48%,成交額409.51億港元。華虹半導體跌超8%,新東方、阿里巴巴跌超4%,京東、京東健康、美團等個股均跌超3%。
從節後的這波高點下來,恆生科技指數跌幅已經超過31%,近日已跌破年線,被視為進入技術性熊市。
這一波恆科指的連續大跌,主要是部分權重股出現大幅的調整,不少個股的回調程度歷史少見。
統計數據顯示,過去60日恆生科技指數成分股中,有5只回撤幅度超過40%,其中新東方在線跌幅高達52%。此外,眾安在線、萬國數據、華虹半導體、金蝶國際等10股跌超30%,權重前10的個股跌幅在10%~45%不等。
這一波股價的集體下殺,導致眾多科技公司的市值大量蒸發,數據顯示,節後至今騰訊累計蒸發166542億港元,阿里巴巴、美團均跌去超過萬億港元。
這些公司股價下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商業環境、公司邏輯發生變化;二、殺估值。
第一種原因涉及的公司不多,有些是受到政策面上的影響,比如反壟斷的大刀一砍,部分公司的盈利能力一定程度上會被削弱,並且這種影響將會是長期的。還有就是商業層面上,比如芯片短缺疊加印度疫情的惡化,導致短期內各大手機廠商的出貨量大幅下降,市場甚至有消息稱小米已將今年全年出貨目標由2.4億台下調至1.9億台,下調幅度約為25%。
這些變化直接影響到上市公司的未來業績,短期的或者長期的,但結果上都使得投資者的態度發生轉變。
第二種相對來説比較好理解——股價太貴了。去年全球大放水催生了金融資產的繁榮,股市整體處於估值較高的水平,科技股更是市場的寵兒,恆生科技指數自去年公佈就一路單邊上漲,漲幅一度高達60%。眾多公司憑藉優質的成長潛力享受高估值,比如最近在風頭上的美團,目前的PE仍然高達264倍。
實際上,不止是港股科技股,全球範圍內的科技股都面臨殺估值的風險。
疫情下全球的貨幣環境都處於極度寬鬆的狀態,科技股受到強烈追捧,機構和散户瘋狂湧入形成階段性超買,累積了巨大的漲幅,尤其是“科技聖地”納斯達克,一年之內指數完成了翻倍。
其中,頭部大型科技公司的估值有不小的提升,但其盈利增速與股票價格漲幅也趨於同步,整體上定價並不算特別離譜,比如蘋果的估值雖然是10年來的頂峯水平,但PE最瘋狂的時候也不到40被,當然特斯拉是個例外。反倒是眾多的二三線科技股,估值泡沫風險迅速膨脹,市盈率上千的並不在少數。
過去,科技股、成長股是市場最具賺錢效應的品種,因此受到資金的追逐,但是科技股們享受的條件優勢正在被挑戰。
最大的問題是美聯儲加息預期的升温,美國4月份的CPI數據達到4.2%,是美國近13年來的最高水平,通脹情況超出預期,市場對於超寬鬆貨幣政策能夠持續多久抱有疑問,因此享受着美聯儲零利率的科技股也開始步入快速擠泡沫的階段,甚至提前進入估值迴歸。
另一方面,通脹的來臨刺激了資金的分流,市場投資風格有所變化,再通脹交易興起,週期股、價值股順勢上位成為機構的心頭好。
納指當前已經在高位震盪的狀態,多空方的博弈變得更加平衡。此外,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科技指數也在下跌,韓國KOSDAQ指數4月份見頂之後,也出現大幅的調整,台灣FETE指數也在5月初開始由震盪轉跌。
價格的波動離不開資金的影響,就像之前A股的抱團股,一旦投資者的共識出現分歧,漲勢就難以為繼,在利率決策暫不清晰的情況下,科技股或許繼抱團股後進入一段低迷期。
雖然短期科技股股價跌幅巨大,但是仍有不少的投資者依然鍾情於科技股,資金在持續淨流入,恆生科技ETF的基金份額從春節後增長了約66%。
科技股之所以長期以來能夠享受投資者給予的高估值,正是由於那句“科技改變生活”,這種邏輯下的企業無一例外都具備巨大的潛力。這一波估值的下殺,主要是股價上的去泡沫,科技巨頭的底層邏輯以及商業模式並未發生實質性的變化。
好公司如果還是好公司,那麼剩下的就是等待一個適合參與的好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