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稜鏡,作者: 肖望
“因為封關的緣故,根本沒有簽單。”資深香港保險代理鄭磊頗為沮喪的吿訴作者,在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自己顆粒無收,而這樣的狀況,已經持續了近20個月。像鄭磊這樣的個人保險代理人,全香港有10萬多名。
近年來,香港保險和奶粉、奢侈品一樣曾一度成為內地遊客赴港必買的“特產”之一。高峯時期的2016年,據香港保險業監管局數據,內地訪客為香港保險業貢獻了超過700億港元的人壽保單,佔香港保險業個人業務的四成。
這也讓香港保險代理人們賺得盆滿缽滿:大把90後保險代理人輕鬆年入百萬,亦有保險代理人在30歲之際已買下4000萬豪宅。
然而,自2019年6月起,內地赴港遊客數量開始驟降;2020年2月起,受新冠疫情影響,香港與內地往來隔離14天的封關政策執行至今。
香港保險業監管局統計顯示,2020年度內地訪客購買個人人壽產品保單數僅29319份,同比驟降91.5%,保費總額為68.24億港元,同比下跌84.26%。
“寒冬”仍在繼續。據香港入境事務處統計,今年五一假期內地赴港訪客僅436人。而2019年五一假期間,這一數字為99.77萬人次。
消失的內地保單背後,香港保險業和眾多代理人們將何去何從?
“我真是倒黴透頂,入行兩年時間,糟心事全部碰上。”談及自己的保險生涯,吳羽滿腹苦水。
2019年4月,不願忍受金融機構枯燥工作的吳羽加入英國保誠保險,成為一名香港保險代理人。時間相對自由,加上內地訪客的保單仍不斷湧入,吳羽認為,自己有一定的金融行業背景和人脈資源,拿到體面的收入不在話下。此前,香港保險代理人年入百萬的新聞頻頻刷屏。
只是沒想到,入行沒多久,內地訪客赴港熱情驟降,不久,新冠疫情突襲,香港自2020年2月份開始封停關口至今,內地訪客赴港人數降至冰點。
對大部分香港保險代理人來講,沒有底薪,新增保費提成是唯一收入,生存壓力從來沒有像現在這般緊迫。
“別説吃肉了,連湯都沒喝到一口,只有現實的毒打。”吳羽只好暫時另尋一份兼職補貼家用。
香港保險業監管局統計顯示,截至今年4月30日,個人持牌保險代理人共12.67萬人。但曾是香港保險代理人的韓雪吿訴作者,實際從業人數要遠低於這一數據。她曾在的團隊共19人,如今連組長在內都已轉行。“至少九成的內地客户代理人都已經轉行。”
一些代理人嘗試拓展香港本地客户,但並不容易。代理人盧娜吿訴作者,一方面,有一定語言和文化的隔閡;另一方面,香港本地居民人均七八張保單,保單覆蓋率較高,拓展空間有限。
前兩年,大批赴港讀書的內地留學生成為保險代理人,如今他們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職業選擇。
“在香港,維持最低生活標準每個月也要1萬港元。”盧娜吿訴作者,“最近兩年入行的新人們,沒什麼收入,每年還得花至少12萬港元租房、吃飯,而且通關遙遙無期。據我所知,沒有成家的新人們幾乎都回內地重新找工作了。最近兩年代理人隊伍流失率很高。”
作者瞭解到,有不少內地來的代理人選擇先回深圳,掛靠在深圳的保險經紀公司銷售內地保險產品。
“內地生活成本要相對較低,又是比較熟悉的保險產品。”鄭磊介紹。儘管香港保險公司不允許兼職,但因為兩地身份信息並不互通,核查並不容易。在生活壓力下,保險公司也只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放鬆考核。“總要讓代理人先吃飽飯,生活下去。”還有不少代理人轉做微商、代購生意。
香港保險兩大巨頭日子也不好過。友邦保險(01299.HK)2020年財報指出,源自內地訪港遊客的新業務銷售自2020年2月起實際已暫停,香港地區新業務價值下跌66%至5.5億美元。
保誠(02378.HK)2020年報也顯示,香港新業務保費銷售額下降63%至7.58億美元,新業務利潤下降62%至7.87億美元。
“忙碌,但也非常開心。”鄭磊無比懷念2015-2016年那段埋頭“撿錢”的時期。
位於香港尖沙咀的海港城,由於保誠和友邦等保險公司扎堆於此,在海港城排隊買保險曾成為城中一景。
鄭磊吿訴作者,2016年自己簽了200多張保單,有時一天要接待好幾撥客户,毫無休息可言。最久時一位客户排隊8個小時才刷上卡。
2016年,鄭磊收入接近600萬港元。但他表示,“比我優秀的人還有很多”。
2016年時據香港媒體報道,保誠保險資深區域總監鄒蘋管理5100名説普通話的“新香港人”團隊,創造了43.68億元的首年保費額。鄒蘋2015年收入達到4億港元,比長和集團的“打工皇帝”霍建寧薪酬多出一倍,成為城中轟動一時的新聞。
代理人安琪也吿訴作者,當時,許多內地朋友主動來諮詢香港保險,而且成單比較容易。身邊許多同事工作1-2年就能拿到百萬圓桌這一壽險行業的至高榮譽。代理人們的晉升速度也很快,團隊迅速壯大,誕生了許多90後總監。
因此,越來越多具有內地背景的高學歷專業人士加入,從醫生、律師、教師乃至投行精英。儘管香港保險代理人只要求高中畢業、有香港工作身份即可,但據作者接觸的代理人們介紹,自己所在的團隊“碩士起步,年齡最大的不過40歲”、“好幾位常青藤畢業的碩士、博士”。
盧娜在從事香港保險前,是香港投行機構的高級白領。而她接觸的同行中,不乏富二代、官二代乃至演藝界的明星。
“和同齡人相比,從事保險讓我用3-5年的時間,達到了別人10年才能實現的成長,包括收入、交際能力、領導能力、格局和視野。”安琪對作者表示。
鄭磊也吿訴作者,儘管當下身處艱難時刻,但自己此前趕上了行業紅利,已積累了足夠的積蓄。90後的他,已在香港購置兩套房產,總價值達2200萬。“以最悲觀的情況假設,我現在就算退休也沒問題。”
據盧娜介紹,香港保險代理人的收入構成主要有三塊,一是新保單的保費提成,這是最主要的收入;二是續保收入,這部分比例很小,但如果前幾年業務做得多,也還是能有所彌補;三是管理團隊的津貼收入。
盧娜對作者表示,正常年景裏,保險公司總監級別的代理人年收入到千萬港元不成問題。如今,總監們的收入也大幅縮水,但基本還是能拿到100萬-200萬港元,已經好過太多最近兩年才入行的代理人。
儘管香港保險代理人一度是高薪的代名詞,但在鄭磊和代理人陳晨入行的2012年、2013年,這還只是一份正常收入水平的工作。
鄭磊吿訴作者,自己第一年每個月的收入約2萬港元。陳晨也表示,當時自己只是不喜歡按部就班的工作,做保險代理的期望是能在香港生存下來就好。
“都説現在做業務很難,但我認為比我入行時已經好太多了。”陳晨表示,當時,只有廣東、上海、温州等沿海區域的客户對香港保險瞭解多些,更多的內地客户對保險普遍比較牴觸,更別提要大老遠跑去香港買保險。父母也不理解,名牌大學研究生畢業的女兒,為什麼會想不開跑去賣保險。
但風口來得如此之快,令鄭磊和陳晨都措手不及。
據香港保險業監管局數據,2012年至2015年間,內地訪客貢獻的新保費同比分別增加50億港元、95億港元、73億港元,到2016年新增保費規模更是較上年增加410億港元。
盧娜表示,當時正好趕上內地居民財富爆發,對家庭的保障需求增加,並且開始考慮跨境資產配置。而香港保險產品能很好地承接這些需求。
另有從業者介紹,香港保單分紅率較高,受益人設計更為靈活,保單還能抵押融資,種種優勢,使香港保險產品受到內地中產及高淨值資產家庭的青睞。此外,2015年8月至2016年末,人民幣出現一波快速貶值走勢,美元兑人民幣匯率從6.1左右一路上漲至6.9左右,內地居民通過香港保險配置美元資產需求強烈。當時,香港保單是唯一能夠“繞過”外匯管制的資金出境方式。
於是,內地居民或出於配置美元資產,或為子女出國留學做長期籌劃,或增強家庭保障需求,爭相購買香港保險產品。
這也引發監管部門關注。2016年4月,原中國保監會發布風險提示,指出香港保單不受內地法律保護,發生糾紛時法律訴訟費用高、存在匯率風險和外匯政策風險、退保損失大等風險。
2016年10月,銀聯國際發佈《境外保險類商户受理境內銀聯卡合規指引》,明確要求,境內居民在境外購買與意外、疾病等旅遊消費之外的保險項目嚴禁使用銀聯卡支付,且嚴格落實境外保險類商户單筆交易不超過5000美元的限額。
銀聯刷卡限額重創大額保單。2017年,內地客新增保費較上年驟降219億港元。“當時,內地代理人團隊就出現一波離職潮,覺得今後業務肯定不好做了。”鄭磊吿訴作者。
即便如此,2017年、2018年內地訪客貢獻保費仍分別高達508億港元、476億港元。在2019年香港已受到相關社會事件影響的情況下,全年內地訪客新增保費仍達到434億港元。
陳晨、鄭磊等介紹,內地中產家庭、高淨值人士、企業主構成主要的客户來源,主要購買的險種也從儲蓄型保險向重疾險、終身壽險等保障型產品轉變。
入行第9年,已經歷了行業幾番跌宕起伏,陳晨表示,對當下的艱難處境非常坦然。
“內地客户對香港保險的需求客觀存在,只是因為封關被暫時抑制。”陳晨認為,一旦通關,業務就能自然恢復。“和我入行時相比,現在根本不算最困難的時刻。”
陳晨表示,疫情改變了許多國人對保險的態度,內地居民的保險意識正在覺醒。疫情期間,內地保險公司的重疾險產品銷售都出現了強勁增長。
友邦保險在財報中指出,中國內地業務成為2020年公司新業務價值的最大貢獻者,公司在內地有巨大的發展潛力。為此,友邦還將上海分公司改建為子公司,成為首家在內地設立獨資人身保險子公司的外資公司。
保誠也在2020年財報中指出,在較大型市場中,中國合營企業以新業務利潤增長3%獨領風騷。
“內地保險產品的性價比不斷提升,但香港保險產品仍極具獨特的吸引力。”盧娜對作者表示,香港地區人均壽命長期處於全球第一,這使得香港壽險相關產品的費率更為划算,保障範圍更廣。香港保險的資產配置更加國際化,分紅、賠付情況更為透明,受到更嚴格的監管。美元保單也可以分散資產風險。
與2016年相反,當前人民幣有升值預期,美元兑人民幣匯率在6.4左右。鄭磊認為,購買香港保險不應過分追隨匯率的波動,而應從資產配置需求出發。
代理人們一致預期,等正式通關後,被壓抑的保險需求仍然會流回香港市場。
“雖然現在處在艱難時期,但其實大家都在蟄伏等待,等到雙向通關後,大部分保險代理人們還會回來。”鄭磊對作者表示。“15年、16年的行情是肯定回不去了,即便恢復到19年初的行情也需要較長的時間。但從職業回報和性價比來看,這份工作值得繼續做下去。”
在無法簽單的日子裏,鄭磊終於把以前沒休過的假期都補了回來,期間還回內地,花了近9個月的時間拜訪老客户。
陳晨也沒閒着。“疫情期間客户服務也沒停,和團隊一起處理多宗住院和重疾理賠,總共理賠了600多萬港元。學習也不能停。除了和團隊新人定期培訓保險知識,還會學習時下熱門的港股打新、比特幣、資產配置知識,分享瘦身心得,帶動團隊的氣氛。”
曙光似乎在望。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近期宣佈,香港擬於5月中旬放開相應限制,內地居民赴港不再需要隔離。
不過,鄭磊等代理人們表示,單向通關的意義不大,因為客户返回內地仍需要隔離14天。他們預期,即便雙向通關後,香港保險業務也不會快速恢復元氣,可能需要6個月或更久的時間。
“現在要做的,就是不能倒在黎明前的黑暗中。”陳晨為自己和團隊打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