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从CRO到AI药物研发:大平台的故事还能讲多久?
格隆汇 04-19 11:13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医药魔方,作者:头飞雪

把时间拉回到2015年12月,彼时还是纳斯达克中概股的药明康德,在某日收盘后宣布将以33亿美元完成私有化。作为当年第25家从美股退市的中概股,回归A股自然是下一程。只是,面对医药行业之外的海量非专业投资者,如何讲清楚这家CRO巨头的价值,颇令卖方分析师有些头疼:既要通俗易懂,又要想象空间无限,单纯外包服务显然是不够性感的。

思前想后,券商精英们突然发现,垂直领域的BAT好像是个不错的类比。于是乎,各家研报开始频频使用这类颇具冲击力的标题:药明康德——中国创新药的千亿平台,医药行业的阿里巴巴。

平台:性感的创业故事

平台成为性感的概念,得益于互联网大厂的加持(这个词好像也是大厂最高频的黑话之一)。“互联网+”盛行那几年,从一级到二级,无论哪个行业的公司画大饼,如果不顶上平台的帽子根本不好意思出门路演。投资机构,尤其是TMT基金,也乐得为平台故事买单,摇着钞票不问价冲进去,然后转身就冲LP说,你看,我们已经布局了N个行业的BAT。可惜好景不长,以ofo为代表,几年下来崩了一批众星拱月的平台公司,各路投资机构也不再那么容易被忽悠。

不过在生物医药行业,尤其在中国,平台概念似乎依然不乏簇拥者。这大抵是因为既往崩盘的平台多以消费行业为主,门槛不高,投资人几经教育,毕竟还是能看明白谁是忽悠。相较而言,素来高冷的生物医药行业,专业壁垒摆在那里,大多数投资人判断的底气毕竟不那么足。加之A股和港股上市的诸多CRO,多少都还在讲些平台概念,一直以来也确实享有比国外同行高出甚多的估值。一来二去,拿平台讲故事在中国的生物医药行业貌似依然博眼球。

生物医药行业诞生超大型平台?难

当下国内生物医药企业,能搭上或者搭过平台概念的,除各家CRO外,大抵还有这么几类:

1)拥有各类型小分子或大分子药物发现技术的研发公司,既往出镜率较高的曾有DEL、噬菌体展示、人源化小鼠、多肽发现等技术,当前最热门的则无疑是AI 药物研发。

2)业务具有探索发现新靶点潜力的公司,这些可能是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单细胞测序等组学技术,或者也包括某些Biomarker发现业务。

3)在药物剂型、晶体等方面有实力较强,或者有独特技术优势的公司。

平台是个好故事,业务稀缺且性感,未来收入想象空间无限,甚至当前烧钱挥霍都可以被更加容忍。君不见从BAT到TMD,哪个千亿公司不是烧钱烧出来的?这些逻辑听起来全无不妥,只是,生物医药公司,能够诞生互联网大厂这般超大型平台公司吗?

坦率地说,可能性不大。

可以看到,无论中国或美国,当前所有的互联网平台基本都是to C业务:基于规模海量消费人群带来的流量。当然还有各种变相垄断,最终变现为营收。生物医药行业则不然,几乎所有的新兴公司的业务都属于to B。做服务是以各类企业为客户,做新药的终极目标,无论license out或者并购,实质上也是to B端的生意。即使已经冲出几家Biopharma,其to C收入增长的模式和潜力也远非互联网那种指数型增长。

上规模的生意做不了,单环节垄断的生意能不能做呢?很遗憾,好像也不太可能。

主要还是因为创新药研发的链条实在太长。众所周知,创新药的研发成本和时间主要还是在后期的临床试验验证。相较而言,临床前的时间和成本所占仅十之一二而已,药物发现在其中的占比就更加微不足道了。倘若优势在于提升效率、缩短时间、降低成本,纵然确如其事,客户整体获益却未必显著。既然你替客户省不了几个钱,没理由人家愿意为你花更多钱。

主打全新药物发现技术,或者基于组学新技术发现新靶点,能够提高新药研发成功率,看似倒是个更好的卖点,可问题依然在于冗长的研发链条和高昂的后期投入。当新平台产出的新分子尚未推进到足够后期,甚至获批,所谓提高的成药率并不能得到有效证实,临床前的优效数据,力度毕竟有限。Humira的上市使得噬菌体展示与小鼠杂交瘤筛选技术开始交相辉映,而GSK2982772的II期临床研究终止则使DEL技术蒙上阴影,新平台的命运就是这样与自身药物的命运绑定。至于基于组学新技术发现的新靶点,期待自然是有,可是更多的信心仍然有待临床验证。

规模上不去,垄断成不了,真实获益有待漫长的后期验证,这便是生物医药公司试图打造平台面临的困境。

服务 or 产品,无非是这两条路

全新而稀缺的技术自是有价值的,只是这个价值需要以自身匹配的商业模式来实现成长,并且要有理性预期。腾讯电商始终玩不转,阿里社交做成了路人皆知的笑话,拿错剧本的互联网大厂尚且走不下去,生物医药企业倘若硬要学人家去做平台,其结果势必只能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

有鉴于此,对于生物医药企业而言,不管起步喊什么口号,现实路径最终还是只能回归到两条:要么做服务,要么做产品。

倘若做服务,就要一路把规模持续做大,这是早年起家的CRO们选择的路径。需要注意的是,这些CRO的规模扩张,无一例外都是某单项业务(化学合成、药代、临床等)起步,通过业务类型,也包括客户类型,多元化实现扩张(药明康德甚至将触角伸到临床业务),期间必然还包括频繁的并购。这背后逻辑也再度佐证,生物医药研发冗长而繁杂的环节,单一业务的价值天花板终究有限。一招鲜不可能吃遍天,要上规模,就得面向新业务开疆拓土。

不过倘若选择做服务,估值就成了问题。收入、利润、增速、市场规模都摆在那里,那么多一级二级标杆戳在那里,先发大佬的竞争压力和行业格局也显而易见。对于创立不久,规模不大的新公司,纵有些独家技术,但喊出高估值的底气依旧不足。更大的麻烦在于,几百万营收做到几千万还好说,在往上拱,可就要跟大佬们虎口夺食了,这个生意不好做的。怎么办?

于是乎,新一代服务起家的公司,到一定阶段,纷纷开始转型做产品,自己做新药研发。这很好理解,一旦转型为新药研发公司,适用估值逻辑则完全不同,不必再拘泥于繁琐的财务指标,而转以Pipeline数量和进展来评判,上限天花板瞬间打开,钱可以使劲烧,还不用管理庞大的团队。这或许便是天演、先导、百奥赛图等新生代,纷纷转型新药研发公司的重要动机。

当然,要是有能耐,把服务做到十几亿、几十亿规模,也大可以同时再拉起一个庞大的孵化器做创新药,反正国内资本市场对利益冲突的风险看得也不太重。

AI药物研发:是平台,还是估值?

事实上这两年,国内生物医药行业主打平台概念的创业公司,确然少了许多,除了一个例外——AI药物研发。

AI药物研发其实并非新赛道。若说除技术按部就班进步外,这个赛道近年还有甚新变化,那或许便是互联网大厂和TMT资金大举杀入。大水漫灌之下,粘上AI药物研发的公司,纷纷一路意气风发,风头正劲。

从商业逻辑看,AI已经对药物研发已然势成game changer吗?恐怕未必。说到底,AI药物研发公司,仍然还是要遵循做服务or做产品的路径,亦或是兼而有之,Schrodinger,Numerate,Insilicon Medicine等公司莫不如此。纵有AI概念加成,但业内对其主要期许,或是评判,依然遵从所有新兴生物技术的标准,等看临床检验。商业方面,似乎也没有多少声音认为这些公司会做成所谓Biotech行业类似Google或者Amazon这等平台公司。

国内的AI制药公司却是另一番光景。似乎AI光环之下,这些公司俨然变成互联网语境下的平台公司,药物研发能力已然上天遁地无所不能。从小分子到大分子,从新靶点到新抗原,从药代到毒理,从剂型到晶型,没有哪个领域是不能纵横驰骋的。别问药物研发数据,别问项目进展,问就是颠覆式创新。喏,没看见估值这么高,融资金额这么大,传统生物医药企业见过吗?再看投资人,背后大抵都是TMT金主,投惯了生物医药的基金,对AI制药或许是真看不懂。

一个临床项目还没上,偶有个把药企合作,还不知道水分多少,这个状态要撑起几十亿的估值,除非讲互联网的平台故事,恐怕也真其他办法了。

出了大价钱的投资人是真相信这些公司能成长为如BAT吗?未必。对某些AI药物研发公司趾高气昂的估值,如果不是真的人傻钱多,更大可能恐怕还是:不管是服务或是项目license out,创始人知道赚不回这个钱,投资人也知道赚不回这个钱,创始人也知道投资人知道赚不回这个钱。

既然业务赚不回来,那就只能靠击鼓传花了。ofo做成那个鬼样子,毕竟朱啸虎也还是套现走人了。只要平台的故事还没被证伪,总有愿意接盘的,再说最终毕竟还有资本市场,还有IPO。

只可惜,对于希望通过讲故事赚钱的独角兽们,不管AI还是生物医药,不管是中国的格灵深瞳、依图科技、旷视科技,亦或是美国的Theranos 、uBiome,翻车者并不在少数。对于某些中国生物医药企业,既然大家心知肚明做成超大型平台的可行性并不大,为了撑估值而讲故事的时候,最好还是悠着点吧。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It does not constitute an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