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國家;如果你控制了糧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
——基辛格
1、糧食,美國對外的王牌
二戰結束之際,糧食問題成為當時戰爭國家擺在頭等,亞洲和歐洲近千萬人忍受着飢餓,美國以地緣政治目地向外援助,用賒賬的方式提供給法國和意大利,以免其倒向蘇聯。
在南亞,巴基斯坦一遭旱災美國立刻給予糧食援助,這是為了防止蘇聯南下。僅在1954-1956年,糧食援助佔了美國對外援助的一半以上。
而且糧食沒有形成類似於石油的歐佩克組織,很難形成統一的利益趨勢,美國政府一般通過扶持本國企業,對外援助。在當時有三家美國糧食公司,美國阿丹米ADM公司、美國邦吉、美國嘉吉公司。這三家美國公司,直到現在還是美國對外糧食輸出的利器。
上述三家公司外加法國路易達孚公司,控制着全球80%的農產品貿易,直接或間接影響糧食領域的種子生產交易、農產品收購、倉儲、運輸、期貨、機械化農具和化肥等諸多環節,這些企業都有政府背景,通過廣泛介入滲透其他國家的糧食市場,參股入股糧食企業,達到干涉他國政權的目地。
人們習慣根據他們名稱的首字母,稱作“ABCD”四大糧商。
1954年,艾森豪威爾政府通過了一項糧食援助計劃,美國可以合法制度化的對外使用糧食援助手段,美國政府可以以有償或者無償方式對外提供糧食援助。這就是著名的《480號公法》,所謂的“糧食換和平”也就是從這開始而來。
一開始美國政府只是通過該法案來緩解本國農產品剩餘問題,到了後期發現可以通過糧食輸出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
在20世紀60年代由於政策及經濟結構等諸多因素,蘇聯糧食產量逐年下降,儘管蘇聯希望一系列的經濟改革改變這一狀況,但是自身體制的限制收效甚微。
不得已,蘇聯政府決定向美國購買糧食,1972年美蘇達成一項7.5億美元的信貸協定,內容為美國為蘇聯提供5億美元貸款,蘇聯則在今後3年內購買美國谷物,最終美蘇之間達成了3000萬噸糧食協議,由美國糧食企業嘉吉來提供大部分糧食。
隨着後期蘇聯內部糧食問題得不到接近,最後直接影響美蘇之間的“中導條約”的談判。最終蘇聯政府妥協讓步,全盤接受美方要求,銷燬射程在500至5500千米的中程和中近程導彈。
這是美國人第一次通過糧食輸出達成了自己的政治目的!
嚐到甜頭後,如法炮製使用糧食武器又影響了諸多國家,在智利,智利國內糧食減產只能增加進口緩解危機,外匯大量消耗同時引發通貨膨脹。高漲的糧價引發民眾不滿,最終在糧食緊缺和社會動盪情況下阿連德下台並在軍事政變中自殺,親美派的皮諾切特上台。
在他上台後美國重啟糧食援助,但援助的糧食並沒有多少落到民眾手中,大部分由軍方銷售,銷售所得資金又用來購買美國的武器。美國此舉穩定了南美后院、出口了糧食、順帶銷售了軍火,可謂是一箭三雕。
而在亞洲那邊,美國瞄準了中國,但是擁有者幾千年農耕文明的國家,美國到頭來以失敗告終。
2、中國糧食,坎坷
1948年,清華大學的一羣教授為了抗議美國扶持戰後日本經濟的舉動,決定聯署一份《拒絕‘美援’和‘美援麪粉’的宣言》,其中就包括《背影》的作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吃美國救濟糧”的朱自清。
在朱自清簽字後的兩個月後,他就因嚴重的胃潰瘍最終導致胃穿孔,醫治無效去世。半年之後,北平和平解放。
知識分子的吶喊改變不了中國那時貧弱的格局,在新中國成立後,百姓温飽問題仍不是被放在首要的位置!
在1949年,全國糧食總產量2千多億斤,在除去飼料、榨油、種子、釀酒等其他用途後,平均每人一年僅4百多斤口糧。摺合平均每人一天僅有一斤多糧食。
在當時兩條發展之路擺上政府的面前,是暫緩工業化,發展民生的"小仁政";還是引進設備,發展工業化的"大仁政"。這是個艱難的選擇。最終,國內還是選擇了發展工業化的道路。
為了儘快實現工業積累,新中國開始大規模的出口,1950年糧食出口122萬噸,1951增加至200萬噸,到1960年,糧食總計出口2400多萬噸,實現外匯收入20多億美元。
可以説,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工廠裏的每一顆零件,都是全國人民勒緊腰帶,從口糧中省出來的。
隨後,三年自然災害期以及錯誤的決策下到來的特殊時期,中國遭遇了嚴重的糧食危機,"飢餓",成了那個時代成長起來的人,永生難忘的記憶。
國家也從出口賺外匯變成進口保命,為了滿足全國人民的温飽問題,糧食必須進行計劃供應。按人頭每月供給定量的糧食。糧票,應運而生。
(圖源:網絡)
在那個捱餓的年代,糧票成為當時人與人之間的硬通貨,與之相配合的,是嚴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也是中國城鄉之間二元分割特徵。但是即便實行計劃供應,仍解決不了糧食缺口的問題。
1968年,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我們也有兩隻手,不在城裏吃閒飯》的文章,號召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掀起了大量城市知識青年下鄉建設。還有上海,就將上海市就將一部分富餘人口轉移至周邊蘇、皖等地所建農場,來減輕了城市的糧食供應壓力。
轉移人口只是杯水車薪,糧食依然缺乏,在那個物質極端匱乏的年月裏,廣大中國人民就靠着這些半物質半精神的食糧,度過了最難熬的寒冬。
糧票,在中國使用長達40多年,成為那一年代獨特的歷史記憶,隨着社會的發展,漸漸的退出了歷史的舞台,成了一個時代的縮影。
特殊時期過去之後,在恢復經濟的背景下,農業生產問題真正的擺在的頭等位置。
1978年冬,小崗村18位農民以“託孤”的方式,冒險在土地承包責任書上按下鮮紅的手印,實施了“大包乾”。這一“按”,成了中國農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農業的活力又逐漸被激發出來。
同時,以袁隆平為代表的雜交水稻和以李振聲為代表的遠源雜交小麥,徹底改變了中國的糧食格局,基本上實現了用7%的耕地養活全球20%的人口。
在1999年,周星馳執導的《喜劇之王》上映。尹天仇對着柳飄飄的一句,“我養你啊”,成為無數人心中的經典畫面。
現如今,國人也不用在操心糧食問題。可以説,從寒冬中走來的國人,更加明白民以食為天的特殊意義。對糧食短缺的恐懼深深融進中國人的基因裏,大規模的研發投入得到了豐碩的回報。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經説過:
我們的科研經費來講,原來少得可憐,上世紀60年代最開始只有500元科研經費,後來增加到每年有2000元,這就算好的了,但出差只能坐硬座;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初,每年有了2萬元的經費,那時我們很滿意了;80年代後期兩系雜交稻被列為國家“863”計劃生物領域裏的一個重大專項,經費就更多了,一年1000萬。這對於我們是個天文數字!
正是國家對於農業的重視,讓在這塊不至於成為以後被外界限制的領域,畢竟,糧食危機,比今日的芯片危機,更為嚴重!
3、新時期,爭奪
1994年,美國學者萊斯特·布朗發表了一篇叫做《誰來養活中國》的文章。這篇文章中提到,隨着收入的不斷增加,中國人民的飲食會迅速多樣化。中國人民會從嚴重依賴澱粉類主食的飲食結構,轉為更多地食用副食品。在1974年第一次世界糧食會議上,西方專家集體認定,“中國養活不了10億人”。
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農業發達國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冷戰時美國政府一直對不聽話的國家搞“糧食禁運”,美國政治人對“糧食武器”運用已極為熟練。
對於中國這個區域,始終都想把觸角伸向這塊有着五千年農耕歷史的國家。
1994年,中國為了進入WTO必須在糧食領域進行讓步。於是中美簽署了《中美農業合作協議》,對中國的大豆進口和主要糧食進行關税配額。簽署這個協議,就意味着有更多的美國農產品能夠進入中國,這其中,尤其以大豆最多。
1995年,中國剛開放糧食市場,美國就開始大規模地對美國農場主的大豆種植進行補貼。直接結果就是美國農民的大豆成本遠低於其他國家,美國大豆迅速佔領國際市場。雖然其他國家對美國的大豆補貼政策提出抗議,但是那時的WTO由美國主導,抗議無效。
到了2000年左右,中國當年的大豆產量只佔世界總產量的4.8%,美國大豆產量則佔28.6%,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家。
正是基於這個格局,美國不忘時不時發揮關税遊戲,在2003年在美國棉紡織利益集團壓力下,美國政府單方面對中國揮舞起了關税與配額,為了緩和局面,時任總理温家寶出訪美國,表示將派出代表團去美國買大豆,總量達150萬噸。
中國糧食話語權旁落,大豆市場也帶來慘痛的教訓,在2001~2004年,國際資本突然開始炒作大豆,美國大豆從415炒到1064,同期中國大豆也跟漲。
直接導致東北豆民大量擴種,國內壓榨能力大幅增加,但是2004年4月開始,大豆價格暴跌,在短短半年時間,美國大豆價格從1064跌到500,國內價格同樣暴跌,很多擴產的豆農鉅虧,國內的壓榨企業,他們進口的大豆還在海上,價格就已經跌去一大截,很多國內壓榨企業由於鉅額虧損倒閉。
在之後,中國中小型大豆加工企業和本土榨油企業不堪承受負荷,紛紛宣佈破產,被外資低價兼併。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四大跨國糧商ADM、邦吉、嘉吉和路易·達孚在中國2004年的大豆危機後,成功地控制了大豆85%的實際加工能力。
並且,外資榨油企業只收購轉基因大豆,不收國產大豆,收購價比較高,逼迫農民只能種轉基因大豆,種子要從國外進口。轉基因大豆佔據中國市場後,定價權就在他們手中。
面對這般情況,中國一直都在等待時機,機會很快就來了,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大豆價格也隨之暴跌,從7月初的高點,到年底價格跌去一半,中國的豆農再一次面臨鉅額虧損。
但是中國高層突然發力,大量收儲,價格比市場價高,又略高於豆農的種植成本,同時,採取行政干預的方式,開始限制企業對食用油的漲價幅度,安排中儲糧和中糧等國企入市,採用小包裝食用油定點供應。
在2008年經濟危機之後,藉着全球糧食價格低谷,中國強化了大豆、豆油、菜籽油、棉花、白糖等經濟作物的貯備。同時,採取糧食保護價,國內糧價高於國際糧價,保持農業的活力。同時把外資的市場份額進一步壓縮,打壓他們在國內的話語權。
大豆失守只是外資操控中國糧食市場的一個縮影,主糧問題上,在2005年同樣上演多空對決!
在2005年12月-2008年7月,國際小麥價格從291漲到1334,漲了4.6倍;國際玉米價格從185漲到758,漲了3.2倍。主要原因僅僅是因為當時國際上流傳2005年全球僅僅存在上千萬的糧食缺口問題。
同期中國的糧食價格也漲了,小麥從1400左右漲到2000左右,漲了0.7倍;玉米從1200左右漲到1800左右,漲了0.7倍。
這般平靜背後是中國開始動用國家糧庫進行拋儲,剛開始的時候,國外資本拼命抬價,全部吃進,進一步造成供不應求的形勢,不過中國的拋儲從剛開始是十天半個月一拋,到後來每週一拋,最後時刻是每隔一兩天拋一次。
國外資本徹底傻眼了,中國也適時的出聲:中國的貯備糧還有1億噸,夠全中國人吃一年,足可以撐死敢來炒作的投機資本!
從那時候開始,中國雖然是世界最大的糧食進口國,但糧食價格一直基本控制在自己手中。
2019年,中國的糧食產量已經高達6.6億噸,同期全球的糧食產量也只有27.22億噸,中國一個國家的糧食產量就已經佔據了全球總產量的24.4%,中國也是目前世界上糧食產量最多的國家。
中國人從吃不飽到吃得好,也就短短71年的時間現如今,中國高倉對於糧食的態度,便是,基本口糧掌握在自己手裏,大豆這類可以進口。
4、小結
改革開放的拿來主義思想,在2018年中興被打一記悶棍後醒悟,如今美國揮舞着關税的棒子限制中國的科技企業之時,我們應該慶幸,有足夠底氣可以從容應對美國的糧食利器。
倡導節約糧食,可能是基於目前全球疫情肆虐,糧食產量下滑的一種未雨綢繆。在大國博弈日趨激烈的時代,老百姓的吃飯問題都是最基礎、最關鍵、最根本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