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財富》雜誌公佈的全球500強企業排行榜中,中國平安的全球排名升至21名,較去年上升8名。此外在中國入圍企業中位列第5,全球金融企業排名第2,中國內地混合所有制企業中位列第1。
疫情期間,許多中國企業都收到衝擊,而中國平安在《財富》的排名能夠提升,得益於其將科技深度運用於金融主業中,對金融業務形成的賦能效應。
今年,受疫情影響,保險公司的業務開展受阻。對此,許多保險公司都積極拓展線上化轉型。中國平安無疑是做得最出色的。在壽險及健康險中,平安推出AI面談官,在疫情中,AI面試覆蓋率達到100%。在代理人培養方面,平安的代理人專屬智能個人助理AskBob上線,截至目前累積為代理員提供服務3.4億人次。
在產險,平安運用領先的AI圖片定損技術和精準客户畫像技術,針對安全駕駛行為良好的車主推出“信任賠”服務,減少人員接觸,提高理賠審批效率。截至目前,平安“信任賠”已經為4,500萬車主提供理賠額度。
在銀行業務上,平安的AI零售銀行全面賦能銀行銷售、風控、運營、管理等流程,平安銀行2019年新增的1,430萬張信用卡中,近90%是通過AI自動審批的。
科技賦能與生態賦能,在疫情期間為平安的業務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金融服務、醫療健康、汽車服務、房產服務、智慧城市”這五大生態圈更加完善,同時生態圈之間的連通與互相賦能效應不斷加強。
其次,在企業治理方面,中國平安通過制度建設來保持公司運營穩定,將人事變動的影響降到最低。
今年7月1日,中國平安創始人馬明哲先生宣佈辭任CEO,繼續擔任董事長和壽險業務改革組長。在我看來,馬明哲此舉對於平安而言,可謂是長治久安的一招妙棋。
最近一兩年間,平安管理層人事變動較大。今年4月,在股東大會上,被問及平安近期的人事變動的時候,馬明哲先生回答道:一家好的公司經營管理,靠的是制度,而不是個人。
誠然,不得不説,一家公司在創立的早期階段,管理層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別是保險公司,一個明星管理員的“IP效應”與“帶貨能力”是非常關鍵的;而這樣的管理者往往成為各家爭奪的核心,因為他們一旦來到哪家公司,就意味着他的團隊、他的客户、甚至他的潛在客户都跟來了。
在科技型企業,也會存在類似的效應,例如明星創始人、明星產品經理。但站在長遠的角度,這些對於公司都是風險與不確定性的來源,這樣的模式也是無法持續的。隨着公司的成長,需要越來越多的是依靠制度,而不是依靠個人。
當馬明哲宣佈辭任CEO之後,我們看到平安的股價並沒有出現大幅度的波動。這正説明了平安“依靠制度、不依靠個人”的策略的成功。事實上,馬明哲作為平安的創始人,他相當明智地選擇了長期保持低調,力圖弱化個人IP在公司經營管理中的權重。
無疑,這些都是企業治理中最前沿的理念。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平安在企業社會責任方面做出的努力與貢獻。早在2019年中期業績的時候,平安便將ESG的理念納入考核評價體系。
所謂ESG,即環境(Environment)、社會(Social)與公司治理(Governance)三個單詞的縮寫,是用來衡量企業的可持續性和環境、社會影響所關注的三個核心因素,因而也被稱作責任投資或可持續保險。
截至2019年12月末,公司責任投資規模達9,544.49億元,可持續保險金額達121.21萬億元,綠色信貸年度授信總額590.56億元。
同時,平安積極響應國家脱貧攻堅戰的號召,推進“三村扶貧工程”項目,累計提供專項扶貧資金249.05億元。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平安第一時間推出保險保障、醫療支持、對外捐贈等多重支持舉措,提供的物資及現金捐贈總額超1.75億元。
目前,股市進入中報業績的關鍵時期。對於平安而言,一季度疫情衝擊將接近尾聲,而疫情期間展現出的科技實力以及科技對金融業務的賦能,將在後疫情時代重塑保險行業的面貌。
站在更大的背景下,未來低息環境維持,而金融行業的各個細分行業,不論銀行、投資、保險、還是信託、租賃——都將面臨深刻的轉型。一方面,藉助科技力量實現降本增效;另一方面,通過科技賦能來促進傳統金融業務的發展。
中國平安在科技方面擁有長期積累,形成“科技+金融”與“生態+金融”等戰略,這些使得平安在與同類企業的競爭中增加了許多有力的抓手。金融業的科技轉型已經成為大勢所趨,誰能夠更快、更好地適應這場轉型,誰就能在後疫情時代的競爭中勝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