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00388.HK)本周股價屢創新高,今年以來已累升近15%,並顯著跑贏同期恆指,市場憧憬港股將可迎來中概股「回歸潮」,其作為為中國企業與世界資本市場「橋樑」角色日益吃重,兼且公司上月底擊敗新交所奪得MSCI期貨合作,料可為未來提供新業務增長動力。
中美近期關係急速惡化,美國總統特朗普已下達對美國上市的中國及其他外國公司會計和審計的調查令,並稱相關公司若沒有循從美會計準則可強制除牌,令市場關注中美金融戰似乎正在醞釀之中。大型中概股及內地網遊商網易(09999.HK)決定在本周二(2日)起在本港進行公開招股,於下周四(11日)在港作第二上市,兼且市傳另一中概股巨頭京東亦尋求來港掛牌,籌集資金或達30億美元(約232.5億港元),令市場料中概股或陸續來港上市,將刮起新一輪「回歸潮」。
恆指公司上月已宣布允許「同股不同權」及第二上市掛牌的上市公司,可成為恆指成份股。由於在美上市的不少中概股屬科網及新經濟類股份,若陸續來港上市,料將可持續提升港股新經濟公司比重,由目前側重於金融企業(佔比40%-50%),轉至更多新經濟和增長行業,助力香港資本市場擁抱新經濟,券商料將可提升港股未來「質與量」,料港交所可最直接受惠。
【41家候選 市值千億元】
高盛本周三(3日)發表報告,按港交所對第二上市資格要求包括上市公司市值需達400億元、或市值至少100億元及其收益達10億元、至於不同投票權架構須為股權架構,不同投票權股份的投票權不得超過普通股投票權的10倍,該行篩選出其中41家中概股可符合往本港第二上市的條件,較大型包括京東、拼多多、網易、百度、好未來教育、中通快遞、騰訊音樂等,料此41家中概股總體市值共144億美元(約1,116億港元),若計流通市值共109億美元(約845億港元),而此41隻中概股近六個月的日均成交額共41.6億美元(約322.4億港元),其中網易近六個月的日均成交額2.5億美元(約19.4億港元)。
野村發表報告表示,估計有更多原本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前往本港上市,對港交所帶來適度正面影響,料相關收入將佔其2020年收入少於3%,料每間中概股來港上市交易,港交所可收取新股上市費用65萬元,相關額外上市費用不逾7,200萬元。該行表示,按美國上市的中概股數目共248隻,總市值約12.72萬億元,假設所有中概股悉數來港上市,按阿里巴巴港股較美股成交額比例為15%估算,料中概股來港上市,可提升港股日均成交額預測48.4億元,日均成交額於港股佔比為6%。而野村料港股2021年及2022年日均成交額預測各1,410億元及1,590億元。
【「橋樑」角色重 產品多元化 】
港交所首季業績未符預期,受投資虧損所拖累,純利及收益均見倒退,不過踏入次季後,在內地疫情略見受控,在現貨、衍生產品及商品方面的主要業務仍然表現良好,市場料投資回報可以回穩,估計港交所本月起將受惠更多潛在中概股來港作第二上市計劃、衍生工具交易的增長、上市費用增加及國內資金流入等,均成港交所收入增長動力。
港交所早前獲國際指數公司MSCI的37隻指數期貨期權合約,擊退新加坡交易所。港交所亦正研究本港期貨市場交易時間延長至公眾假期的可行性。摩根士丹利指,港交所與MSCI合作計劃相信下半年可會有收入貢獻,目標價上望325元,予「增持」投資評級;按大摩對港交所明年每股盈利預測8.91元,現股價相當預測2021年及2022年市盈率各32.7倍及30倍,該行料2020年至2022年股盈預測各增長6%、10.8%及8.6%。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早前稱,留意到一些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或回歸香港,認為只要他們符合資格就會歡迎,指香港作為全球最重要的IPO市場之一,一直提倡開放等;被問及港版國安法推出會否令資金流入減少,他指出越有挑戰、全球不確定性越大、中美關係和全球化越有挑戰的時候,越需要一個能充當「橋樑」、聯絡和翻譯的市場,同時吸引兩邊的市場,並將雙方問題在香港加以轉換、解決,令不同經營系統的市場都能在香港互相融合、融通。(ta/w/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