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倩
來源:投資界
陪跑10年,紅杉資本中國基金收穫了2020年又一個醫療IPO。
5月12日,體外診斷企業深圳新產業生物(Snibe)在創業板掛牌上市,發行價為每股31.39元,首日收漲43.99%。歷經連續11個交易日漲停後,公司較發行時市值翻了近四倍,已衝破480億元。
從一家創業公司到化學發光細分市場的龍頭,新產業生物在這一新興領域拓荒前行了25年。早在2011年,紅杉中國首次投資新產業生物,之後繼續加持,10年時間締造了頭部機構堅持長期價值投資的又一個經典案例。
上市當日,新產業生物董事長、總經理饒微回顧企業歷程時稱,“ 紅杉是新產業生物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投資人,支持我們不忘初心,堅持走基於自主知識產權的高質量發展道路,成為體外診斷領域重要的全球競爭者。”
“研發要耐得住寂寞、能吃苦、對技術和產品提升極度熱衷,這家企業走到現在,靠的是董事長饒微和創業團隊的執着韌性。”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合夥人周逵向投資界(ID:pedaily2012)表示。
如今,新產業生物市值超過480億,紅杉中國持股比例為16.64%,至今獲得賬面浮盈超77億人民幣。換言之,紅杉中國10年前第一筆近億元人民幣的投資,賬面回報超過70倍。
事實上,紅杉對醫療健康的重視不僅反映在投資項目上,更要幫助這個領域在國計民生方面釋放更大的社會價值。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夥人沈南鵬提交了五份提案,其中三份提案聚焦醫療健康領域:呼籲在政策層面推動醫藥創新和成果轉化,建設“醫藥強國”;利用好數字化、信息化,提升中國醫療整體供給能力和效率;從戰略高度強化中國感染科系的應急能力建設,實現防疫能力常態化,建設分佈式傳染病報告數據共享網絡。
新產業生物1995年成立,從“年齡”來看,已經不能算是創業公司,但它所屬的細分領域——體外診斷(IVD)仍然是新興產業。
儘管中國體外診斷市場規模預計年均增速較大,但目前仍然是體外診斷試劑人均消費最低的國家之一。潛在人均消費能力決定着中國體外診斷行業擁有着廣闊的發展前景。
IVD的主要細分領域包括生化診斷、免疫診斷、分子診斷等。新產業生物專攻免疫診斷中的化學發光技術,是當下免疫診斷的主流技術。一直以來,國內IVD行業由外企主導,以瑞士羅氏、德國西門子、美國雅培為代表的跨國巨頭佔據高端市場,尤其在國內三級醫院市場中擁有較高份額。
夾縫中求生存。新產業生物一成立就寫下“軍令狀”——要做出質優價廉的國產化學發光免疫分析產品,以打破進口廠商的壟斷。25年一門心思搞研發,換來了多個核心關鍵技術,也創下多個“第一”。
2008年,在董事長饒微帶領下,團隊最早實現了全自動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器的開發,並於兩年後推向市場。2017年,新產業又成為中國第一家通過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認證的化學發光廠家;2018年,發佈全球最快全自動化學發光免疫分析系統MAGLUMI X8;2019年,成為中國第一家丙肝試劑榮獲歐盟CE最高認證的化學發光廠家。
目前,新產業生物是化學發光領域國內唯一一家同時擁有納米磁性微球、發光試劑、全自動化學發光儀器、試劑原料四大技術平台的公司。截至2020年3月,公司主要有8款全自動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器、122項配套試劑,全球裝機超過13000台,海外產品銷售至143個國家和地區。
根據招股書,2019年其營收為16.8億元,淨利潤7.7億元,近五年營收、淨利潤複合增長率均在20%以上。
市場對新產業的青睞,還因為其較高的毛利率。該領域國內企業綜合毛利率一般在50%左右,但新產業的毛利率遠高於行業平均值,2017、2018以及2019年的前6個月,毛利率分別為78.67%、80.81%以及79.36%。
在周逵來看,新產業在大牌林立的國內外市場,能穩步增長同時保持高毛利,正是憑藉持續創新、領先的產品技術和高質量的服務,才持續獲得用户的青睞。同時,公司積極開拓國際銷售市場,成為體外診斷領域重要的全球競爭者。
值得注意的是,饒微在上市路演環節曾透露,新產業生物對國內三甲醫院的產品銷售覆蓋率已達到45.70%。由此可見,新產業生物未來的想象空間仍然很大。
如果回顧新產業生物25年的歷程,在企業的關鍵節點上,資本都扮演着重要的支撐力量。
2011年,紅杉中國以9600萬元投資新產業生物,成為公司最早且第一大機構股東。彼時新產業生物的估值僅為4.8億元,其營收還不到5000萬元。
據報道,2014年,新產業生物在新三板掛牌,按掛牌價市值6.36億。但此後兩年間,其市值翻了30倍,達184.64億。
新產業生物在新三板的表現已令市場為之側目,退出並獲得豐厚回報是許多投資機構在企業這樣的節點上所選擇的路徑。但當時有機會退出的紅杉中國,卻選擇書寫投資機構與企業合作的另一種可能性。
“我們相信新產業生物能夠穩紮穩打、持續成長為行業龍頭。”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合夥人周逵對投資界(ID:pedaily2012)表示,“從A輪開始,這十年裏我們非但沒有減持一股,而且有機會就持續加碼。”
當時,紅杉中國涉足醫療健康領域時間不長,卻表現出了對行業深入的研究和洞察。據周逵介紹,2011年投資這家公司時,主要基於幾個判斷:第一,中國IVD領域整體市場需求有明確的長期增長的趨勢;第二,這是一件無法“繞彎子”的事,中國企業想跑出來,產品技術必須要過關,而“產品一旦邁過用户滿意的門檻,就有巨大的潛在機會”,當時的新產業,正處在這個時點上。第三,饒微團隊長期技術積累、厚積薄發的歷程和想法,堅定了我們對創始人的信任和信心。
彼時的判斷如今得到驗證。從市場規模看,Kalorama Information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體外診斷市場規模為650億美元,預計到2023年將達778億美元。而中國2018年體外診斷市場規模為604億元,同比增長18.43%,潛力巨大。
2017年8月,新產業生物在新三板終止掛牌,籌劃創業板上市,歷經之後800多天的漫長等待後,於2020年5月12日成功在創業板掛牌上市,當天即交出了首日收漲43.99%的不俗成績,次日開市又獲開盤漲停,連續11個交易日漲停後,公司市值已衝破480億元,相比發行時已翻了近四倍。
如果梳理紅杉中國在醫療健康領域近10年的深入研究與系統性佈局,會得到一份長長的企業名單,上面所羅列的其投資的近100家企業中,超60%的投資始於A輪。
2016年起,紅杉中國在醫療領域的佈局開始進入收穫期。近4年時間,共收穫15家醫療IPO,包括Beam、新產業生物、啟明醫療、基石藥業、錦欣生殖、博瑞醫藥、藥明康德、信達生物、ARMO、Moderna、再鼎醫藥、華大基因、藥明生物、貝達藥業、健帆生物等知名企業,總市值逾1200億美元。目前還有奕瑞光電子、穩健醫療、燃石醫學等6家健康產業的公司,正走在IPO申報的道路上。
從官方披露信息不難發現,紅杉中國重點佈局在創新藥、精準醫療、醫療器械、醫療服務、數字醫療等領域。紅杉中國大的投資邏輯是,在極具潛力的細分領域尋找優質的企業家,並積極在早中期投資,成為企業發展的長期陪跑人。這樣的投資理念在其醫療領域佈局中得到了充分體現,而且這樣的企業一旦發展成功,每每後勁十足。
比如在醫療器械領域,除新產業生物外,紅杉中國還收穫了多家在股市表現搶眼的企業。2010年A輪投資的健帆生物,2016年在A股上市,至今股價已漲了近10倍,市值超480億元;2013年B輪投資的啟明醫療,此後繼續增資,2019年公司在港股IPO,目前市值超250億港元。
在創新藥領域,紅杉中國投資的龍頭企業貝達藥業2016年作為A股第一家新藥公司成功登陸資本市場;2017年9月,紅杉中國A輪投資的再鼎醫藥赴美IPO,近3年時間,股價漲了200%,市值已超過50億美元;2018年10月在香港IPO的信達生物,近2年時間,股價也增長了近200%,成為市值近73億美元的創新藥龍頭。
對未來醫療健康領域的發展,紅杉中國投資團隊認為,中國正在圍繞醫療健康創新培養構建一個巨大的生態。一方面健康是最剛需,疫情給大家又提醒了一次。數據及基因等技術進步,會大量應用在疾病改善療法中,甚至可以治癒很多以往只能盡力維持生命的疾病。同時中國健康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在展開,而且力度加大、速度加快,這對醫療健康領域的企業而言,無論是從技術創新還是商業模式創新,都給予了巨大的空間。
無疑,疫情後的中國醫療健康行業,將會獲得政府更多資源投入。對中國而言,這是大步向前並發展成為全球領先醫療服務國家的重要機會。從商業的角度來看,這是許多初創企業的機會。而紅杉中國一幅未來10年紮根中國醫療產業的圖景,也將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