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孫宏斌:再談對房地產的9個判斷
格隆匯 11-06 09:45

作者:潘永堂

來源:地產總裁內參

房地產是“政策市”,説的就是這個行業的閘口大小就在於房地產政策鬆緊度的調節。

但事實上,老潘走訪眾多百強房企,幾乎很少有房企能真正做到對政策趨勢的精準洞察。

比如逆週期拿地就是個偽命題,低點拿地高點賣房,幾乎就是不可能事件,的確能做到這點就不用蓋房子了;其次,每一輪城市行情起飛,老潘也有心問了當地典型開發商營銷總,他們都表示,的確沒預料到這波行情如此之快。

精準預測都是騙人的,因為變量總比不變的多,很多前提和底層邏輯也在變化。

以至於今天的樓市起伏,有點股市的感覺。

預測準,幾乎不可能!

判不準,也導致很多中小房企老闆開始索性不要宏觀週期判斷,因為一個幾百億規模的中小房企,面對一個15萬億超級大海,其實做好自己,做好產品服務和內功,也可以做大,行業是13萬億還是16萬億,還輪不到100億、200億房企來操心;

但對大房企就不一樣了,航母房企就必須向大海中航母和巨輪一樣,各種雷達和監控器都得全套和24小時監控,都力圖儘可能看清方向和趨勢,以減少風暴對航母房企的衝擊。

基於此,TOP頭部房企往往對房地產政策、行業蛋糕、行業走勢、金融面、行業集中度、系統風險等研究頗多。萬科的譚華傑,恆大研究院的任澤平、保利研究院……往往很多研究非常系統且務實,這其中,每年以敢言敢説的融創孫宏斌,雖然整體很少行業分享,但每年總有那麼幾次的“耿直髮言”。或業績會,或少數高峯論壇。

就在昨天民生銀行的不動產金融年會上,孫宏斌做了主題為《新形勢下融創中國的判斷和選擇》的演講。講了二十分鐘,但已經把房地產的未來、當下機會與風險、政策是否放鬆、未來頭部房企的機會等都做了簡單直接的判斷。

無論對錯精準,分享給大家,也是一種重要聲音!

演講者:孫宏斌

來源:民生銀行不動產金融年會,發言文字來源壹地產

判斷1:不讓經濟過度依賴房地產,或是“國策”

目前房地產政策環境,是中國經濟是否還依賴房地產?這是一個國家戰略,是一個已經上升到政治高度的國家戰略。為什麼?

這個行業太大、太重要了。

  • 這個行業及相關行業在整個GDP中要佔到30%;

  • 這個行業的賣地收入加上税收收入佔整個財政收入的40%。

  • 這個行業的貸款,佔28.9%,加上其他行業貸款,用房地產做抵押的,是50%。

所以這個行業太重要了,佔的資源已經太多了。

改變經濟過度依賴房地產,已經是一個國家的政治高度和長期戰略選擇,我們要理解這次的調控。

判斷2:“期待”調控放鬆?這不太可能

我們這三年的調控主要就是一句話,房價不能漲。

你説現在經濟壓力比較大,會不會還會怎麼樣?我覺得不會的。

四中全會已經有這樣的政   治定力了。經濟增長不需要那麼高,4%就挺好

大家記得2016年10月份限價,很多人其實是誤判了,覺得:

  • 2017年“兩會”以後就能放開,結果沒有放開。

  • 説十九大以後放開,結果沒有放開。

  • 説2018年“兩會”以後放開,還是沒有放開。

  • 一直等到今天,已經第四個年頭了,還是沒有放開。

主要是這個行業確實太重要了,要理解新形勢。

新形勢就是這次的調控,第一句話是錢不能去房地產,第二句話是房地產不能作為經濟刺激的工具,第三句就是“這一輪調控加上上一輪限價”,這是一個長期的行為。

這是從國家政治高度和國家戰略,所以不能有僥倖心理,這輪調控,基本上會持續很長時間。

判斷3: 16萬億規模或會保持很多年

未來房地產整體規模,原來我們説60%多,將來還要達到80%多,2030年到達70%,這個空間還是挺大的。

一個是城市化的需求,另外是改善性需求,你在座的每一個人,你身邊的10個人,肯定有5個人想要改善,肯定有一半的人想換房子。

雖然你不換也能活着,但是你都希望換!

這個行業我估計還會保持很多年

今年大概是16萬億左右,這個規模大概還會保持很多年。這是一點。

判斷4:房企主戰場之變:從搶增量到搶存量

行業還有一個變化,到15萬億的量級的時候,從增量市場往存量市場變。

原來在2007年的時候,這個行業是3萬億,2008年的時候降了一點,2點幾萬億。

到了2010年的時候,是4點幾萬億,到2011年大概5萬億。

從2007年到2019年,漲了5倍。

從2011年到現在漲了3倍。

所以我們在座的開發商在這些年裏面一直在搶佔的是增量,有那麼多增量,所以大家日子都好過。

但是到了現在以後,就是存量了,就是這15萬億存量,在這上下,這個時候就難做了。

從大家搶增量到搶存量,這其實是一個特別大的變化。

回頭看,過去十年確實增量非常大,從2007年3萬億到15萬億,增加了5倍,增加了12萬億,12萬億什麼意思?就是增加的是全球汽車市場,全球汽車市場是2萬億美元。

房地產這些年好做,就是因為有那麼大增量。

判斷5:結構性風險在於“一二線城市與三四線城市”

再一個變化就是,前一輪的時候“去庫存”,可能是錯的。

因為本來一線和二線庫存就很小,這一輪去庫存基本上把一二三線的庫存去沒了,然後2016年10月份限價,限的是一二線城市,強三線城市,現在已經沒什麼庫存了,所以就發現倒掛。

一二線城市通過去庫存加上限價,沒有風險,只要出來之後都搖號賣掉了。所以一二線強三線往往沒啥風險。

目前的問題就是把風險擠到了底線城市了,下面四五線城市、五六線城市,低線城市房價翻了一番,供應量增加很多,這就是結構性風險。

判斷6:嚴厲組合拳調控,讓行業風險更小

今後負債總量管理情況下,想增加負債是幾乎不可能的。

這種管理下,這個行業的槓桿肯定在下降,因為你限價,把整個行業的風險定住了,把建設總量控制之後,把槓桿率降下來了,這些調控任何都是有利的。

因為我們的庫存大概都在一二線城市,我想房價漲,但是地價漲得比房價還快。所以限房價對這個行業是好的,即使有泡沫也罷,沒有泡沫也罷,我們好乾了,最起碼風險性小。

而且現在好就好在,現在的調控已經把政府的期望值也調下來了。

原來房價跌了,政府的地價不降,隨便出來的地價起價你算一下賬,都是虧錢的。

所以政府現在慢慢把期望值也降下來了,反過來,未來房價限價是把風險給弄好了,限負債總額讓這個行業的槓桿率降下來了,所以這個行業我覺得會更好一點。

判斷7 “品牌、產品、服務”是綜合競爭力

第一步,先是庫存,庫存有問題的話,説不上綜合競爭力。

因為房地產的庫存很麻煩。

  • 因為掙點錢很難,虧錢特別容易。

  • 要是掙一個億的話特別難,但是虧一個億特別容易。

  • 因為掙錢以後一堆事,虧錢之後什麼都沒有。

所以如果庫存有問題,土地儲備佈局不對,貴了,那基本上就是別説綜合競爭能力了,問題直接變化為“能不能活着”?

第二就是品牌、產品、服務,這是個綜合競爭力。

要提高我們的綜合競爭力,還要看佈局和土儲質量,因為這個行業分兩段,一段是前面投資,後面是做產品,投資做錯了的話,做什麼產品都虧錢,所以佈局和土儲很重要。其次看產品和服務,這些都很難。然後再看持續的降低負債率,我們有一個綜合的負債率目標,希望負債總額能夠下降的不多,利潤的大幅增加、銷售額的增加,負債率很快降下來。

第三就是堅定的佈局消費升級,像文旅、文娛、教育、醫療、大健康等等。

我們也一直這麼做的,有文旅、旅遊,我們文旅是國內最大的,文化我們也在做。這個是房地產+裏面的,這方面佈局就是為了將來。因為文娛是大行業,教育是個大行業,醫療是個大行業,養老也是大行業,我們這方面的佈局主要是為了五年以後、十年以後的事。

因為眼前都挺難掙錢的。我們要從容、穩健,還是要講高質量增長。

判斷8:併購解決風險最快,銀行要支持併購

第二個建議,你要支持併購,因為併購是解決風險最最快的方法,有很多風險暴露出來,但是併購是解決風險最快的。

如果你還不了銀行的錢的話,基本上從你違約到最後你把它拍賣掉,大概平均需要四年時間,快的話需要三年時間,但是併購的話三個月或者半年就解決了,所以併購是化解行業風險的最好方法。這個行業的風險就是經濟風險,就是金融風險。所以併購是化解風險的一個手段,所以要支持併購。

不管是從額度上也好,還是併購貸也好,都要支持。

判斷9:5年後TOP5佔行業30%左右

還要支持頭部企業,為什麼?不是因為我是頭部企業,因為這個行業的頭部企業,前五名大概是18%,我估計在五年裏面,這個行業的前五名能佔到30%,為什麼?

因為每個行業,比如汽車行業中國前五名是51%,啤酒行業是73%,空調行業78%,手機行業83%,我説的就是前五名。我們這個行業,前五名是18%,所以再過五年,30%問題不大。

頭部企業對行業穩定也有好處,頭部企業我説的是前100名,所以這也是一個建議。

謝謝大家。

截至2019年10月,融創累計實現銷售約4339億,考慮到超多貨值集中11月、12月,預計融創2019年完成5500億銷售目標問題不大。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資訊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資訊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