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正榮地產(6158.HK)港股上市開始,港股掀起一輪內房企業上市潮。
TOP50以內的上市房企數量佔比已達到了90%,而TOP5-100的房企,上市佔比為58%,百強房企還剩26家未上市。行業規模TOP50的房企中,還未上市的企業只剩金輝集團、融僑集團、福晟集團和俊發地產4家企業。
截止目前,按遞表時間還在排隊的企業有:匯景控股、海倫堡、中國天保集團、奧山控股、新力控股、萬創國際、景業名邦、港龍地產,三巽集團共有8家排隊,其中新力控股10月23日率先通過了聆訊。
房地產洗牌尾聲,中小房企上市“最後”窗口期
下圖為近期地產行業目前頗為關注的指標:統計局公佈的房屋竣工面積增速與新開工面積增速呈現持續的“剪刀差”。
竣工面積持續維持負增長,表現出地產行業從2018年開始乏力,而“剪刀差”中的新開工面積增速居高不下,中小型企業的衝刺行為便是重要“推手”之一。
因此,對於大型房企而言,轉型成為了關鍵:從過去規模向利潤轉變、從過去速度向品質轉變、從加大融資到將負債;而對於中小型房企而言,衝刺成為關鍵:想盡辦法在市場中獲取一席之地,在這最後的時間窗口做最後衝刺。
但是在中小房企衝刺上規模過程中,遇到了一道難以越過的關卡——就是融資。
如今,國內房企融資渠道逐步收緊的背景下,房企們不約而同的選擇最後一條出路:赴港上市。上市的目的無非三個,一是通過上市融得一筆資金,二是上市之後知名度提高,方便拓展業務,三是上市後企業融資更為多元,如股權融資、海外債券融資等等。
乘此之勢,2018年開始,港股市場掀起了一輪內房企業上市潮,一直延續至今,而這一輪上市潮也被市場認為是內房企業最後一輪上市潮。
公開資料顯示,在去年1月16日正榮地產(06158.HK)上市後,弘陽地產(01996.HK)、大發地產(06111.HK)、美的置業(03990.HK)、恆達集團(03616.HK)等相繼上市,到今年7月中樑控股上市為止,共有9家內地房企成功IPO,其中2018年上市6家,2019年上市3家。正榮地產在上市後5個月被納入了滬深港股通,去年上市的6家房企中,除了正榮地產外,隨後被納入港股通的還有美的置業。
最近新力地產的聆訊通過,意味着中小房企上市窗口期仍在,讓其他中小企仍“心懷希望”。
人才缺口爆發,引發高管“梯隊式”流動
2018年以來的房企“赴港”上市潮是行業洗牌進入“尾聲”的一大標誌,這也催生出一輪房企人才流轉浪潮。
規模、資金、土儲都是中小房企追趕的關鍵要素,但是對於上市企業而言,則遠遠不夠。如果把上市之路比喻成從0到1的過程,那麼登陸資本市場後便是從1到N的征程。對於這樣一個過程,管理人才的匹配最為關鍵。
由於中小房企集中上市“求生”,人才缺口導致了行業新的一輪的人才流動。
通常人事變動都是“人往高處走”,但是此輪房地產行業人事變動浪潮,卻是“從大到小”的趨勢,這種趨勢從2018年以來更是越演越烈。比如前陽光城總裁張海民選擇了俊發,旭輝集團副總裁蔣達強去了弘陽,世茂集團執行董事廖魯江加盟大發地產。這些高管均是從已過千億的房企轉而投向衝千億的房企。這些的龍頭房企高管,已成為新東家的驅動力之一。這種人員流動是呈現階梯式的,從TOP10到TOP30。從TOP30到TOP50。
可以看出,衝規模待上市的中小房企特別青睞那些穿越了行業週期、公司成長週期、資本週期的人才。
這種人才流動從“從大到小”的趨勢還在延續。日前,有媒體報道稱正榮地產行政總裁王本龍便以個人原因為由向公司遞交辭呈。
王本龍2014年加入正榮,5年間,協助正榮地產從一個區域房企成長為全國性房企不斷進擊的五年。期間正榮地產先後完成了全國化、上市、以及銷售規模跨千億等重大事件。無疑是一位難得的產融銷複合型人才。
正榮上市後財務實力快速提升。截止至6月底,公司得益於總權益與在手現金的增長,淨負債率由去年年底的74.0%下降至70.8%,遠低於行業90%平均水平;此外,今年5月中誠信將公司主體信用評級由AA+調升至AAA,財務槓桿表現穩健。產品力和運營效率也不斷提升,近年通過產品線整合,推出了“正榮府”、“正榮·紫闕台”及“正榮·雲麓”三大標杆產品品牌,並加快了產品標準化進程。2019年上半年,正榮的項目標準化複製率達到100%。
組織結構方面,正榮地產還成功通過組織結構建設來提升公司的運營實力。目前,公司人才梯隊的培養效果顯現,人才厚度提升是推動公司高質量發展,提升利潤、效率、產品力的重要動力。
可見,像王本龍這種經歷了房企從成長到成熟的全過程,從衝規模、整合產品線、赴港上市、穩財務,最後到成熟管理結構的搭建的高管,與目前中小房企發展需求高度契合,從而推動了行業人才的流轉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