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又一隻醫藥獨角獸港股IPO:超額認購751倍,背後10餘家VC/PE撐腰
格隆匯 10-28 12:41

作者:任倩

來源:投資界PEdaily

繼復宏漢霖後,港股又迎來一家重磅創新藥企業。

投資界0月28日消息,亞盛醫藥今日正式在港交所敲鐘上市,股票代碼06855.HK,發行定價為34.2港元/股,總計發行121.8萬股,開盤價為48港元/股,截止發稿前,市值89億港元。

亞盛醫藥本次全球發售所得款項淨額約為3.117億港元,成為港股生物科技板塊改革以來,IPO發行規模最小的一支新股。但與其他藥企不同,亞盛醫藥是港股首個“原創小分子新藥”企業。IPO前,亞盛醫藥公告稱獲超額認購751倍,成為“2019港股超購王”,其稀缺性也讓背後超10家VC/PE加碼陪跑。

值得一提的是,同為港股上市公司、市值逾1400億港元的中國生物製藥成為亞盛醫藥的基石投資者,這是中國生物製藥首次作為基石投資人投資創新藥企業。某種程度來講,亞盛醫藥贏在了起跑線。

 “醫藥獨角獸”十年創業史:

2年前差點在美國上市

亞盛醫藥由楊大俊、王少萌、郭明三位“國家千人計劃”專家聯合創建於2009年5月,而其全資附屬公司江蘇亞盛2010年6月正式成立。

公司瞄準中國乃至全球“尚未滿足、無藥可醫”的臨牀需求,研發具有“First-in-Class”或“Best-in-Class”潛力的新型國際原創小分子藥物。

投資界瞭解到,楊大俊曾擔任喬治城大學倫巴第癌症治療中心副教授及高級研究員、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兼職教授及博士生導師,擁有14項發明專利。2004年,他創辦亞盛醫藥的前身亞生醫藥,並擔任研究及臨牀前開發高級副總裁。

王少萌是密歇根大學終身教授,併兼任密歇根大學綜合癌症中心實驗治療計劃聯席總監。而郭明曾在輝瑞公司擔任多個技術及管理職位,並曾擔任博騰製藥獨立非執行董事。

三人不僅有極強的專業背書,實際上,他們早年在美國就曾開發出兩個原創新靶點產品賣給了跨國公司,其中一個項目在2010年以3.98億美元的價格轉讓給賽諾菲,那是當時華爾街生物醫藥領域最大的一筆項目轉讓交易。

作為一家原創新藥研發企業,亞盛醫藥早在2016年12月底就宣佈了擬赴美上市的計劃。按原計劃,亞盛醫藥將在2018年初在美國上市。

巧合的是,彼時恰好趕上了香港的IPO新政出台。港交所向未盈利生物技術公司拋出橄欖枝,亞盛醫藥便決心將上市地點改到香港,在“家門口”上市。

4年研發投入近7億,

死磕“抗癌神藥”背後BUG

2018年,一部《我不是藥神》將抗癌神藥格列衞推向風口浪尖。

格列衞主要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CML),將存活率五年不超過30%提高至90%,這間接讓致命癌症變成可控的慢性疾病。然而,雖然曾經的高價藥已經降價、可及性提升,但神藥依然有其無奈之處,即格列衞耐藥患者的“無藥可醫”。換言之,格列衞擺在面前,身體存在排斥問題,還是救不了命。

當神藥不再對耐藥細胞奏效,市場亟需能夠克服格列衞耐藥的創新藥。而亞盛醫藥的核心產品、也是公司目前唯一一款有望上市的藥物正是針對格列衞耐藥人羣研發的第三代藥物——HQP1351。

HQP1351是在研原創1類新藥,可以有效克服一代、二代抑制劑的耐藥缺陷,特別是對T315I突變的CML患者可能具有很好療效。去年11月,亞盛醫藥在美國血液學會年會(ASH)上公佈HQP1351的I期臨牀數據,顯示HQP1351耐受性好,療效顯著。

根據招股書,HQP1351是亞盛醫藥臨牀進度最快的藥物,目前已進入關鍵註冊臨牀II期試驗,有望於明年申請新藥上市。

這一領域市場空間巨大。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2017年所有新病中,全球CML抵抗和複發率為55.1%,市場規模為56億美元,到2030年將增至58億美元。目前市場上已投入的有Novartis、拜耳、輝瑞,但均存在耐藥缺陷。

除核心產品HQP1351外,亞盛醫藥還有7個產品處於臨牀開發階段,20個正進行臨牀試驗和18個在全球範圍內提交的INDs。

實際上,三代格列衞僅是亞盛醫藥研發管線中的亮點之一。更為業界稱道的是,亞盛醫藥選擇了“細胞凋亡路徑”作為其主打研究方向,且擁有當下全球最全的細胞凋亡藥物管線。而其也是國際上最早進入細胞凋亡與自噬雙通道調節新靶點小分子抑制劑研發領域的企業。

細胞凋亡是一種程式化的細胞死亡過程,由特定受控生化事件程序導致細胞被消滅。從路徑上説,主要內源性細胞凋亡通路包括Bcl-2、IAP 及MDM2-p53 路徑,中斷其中某條通路就可能導致某種疾病發生。

現階段,隨着相關產品適應症擴大及新藥的逐步上市,全球細胞凋亡藥物市場也被逐漸打開。有預測顯示,2018-2023年全球細胞凋亡靶向治療市場複合增長率將高達70.1%,全球市場規模或將在2030年達到220億美元。

極高的技術門檻需要大量研發投入,而又未有產品上市銷售,這也導致亞盛醫藥連年虧損。

根據招股書,在研的產品隨着時間推移,開支逐年增加。2018年研發開支2.5億元,同比增加110%,年內虧損3.5億元,同比增加188%。按照2016—2018年累計虧損計算,已經虧損5.7億元,從數值上來算,募集資金的1/3已經花光。

16億融資,超十家VC/PE潛伏

成立十年來,亞盛醫藥共進行4輪、累計約16億元融資,投資方除了一眾知名VC/PE外,也不乏國家產業基金以及戰略基石投資者。其中元禾原點、元明資本連投3輪,倚鋒資本連投2輪。

根據招股書,2010年3月,公司成立當年,亞盛醫藥便獲得三生製藥2000萬元天使輪融資。

2015年底,亞盛醫藥完成A輪融資,共募得資金9600萬元,由元禾原點和元明資本領投,倚鋒資本、元生創投和磐谷創投等機構跟投。

緊接着,2016年底,亞盛醫藥完成5億元B輪融資,領投方為國投創新管理的先進製造產業投資基金,方正韓投、拾玉資本、潛龍投資等新投資人以及元禾原點、元明資本、倚鋒資本等A輪投資人共同出資完成。

投資界瞭解到,2015年進行A輪融資時,亞盛醫藥的估值僅不到3億元;2016年進行B輪融資時,公司的估值已經25億元左右,一年內翻了8倍。

2018年7月,亞盛醫藥完成10億元的最大規模融資,元明資本、元禾原點、騰躍基金領投,新資方ArrowMarkPartners、HDY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清鬆資本、建銀國際等跟投。

值得一提的是,IPO前,中國生物製藥成為亞盛醫藥的基石投資者。根據亞盛醫藥發佈的公告,中國生物製藥於9月26日與其簽署協議,同意在若干條件規限下按發售價認購合共2000萬美元(約1.4億元)。

中國生物製藥為正大天晴製藥的母公司,也是港股上市公司,市值逾千億,是中國醫藥行業執牛耳者之一,這也是中國生物製藥首次作為基石投資人投資創新藥企業。 

IPO的走勢,可能能從上市前募集資金情況猜到一二,尤其是需要燒錢的生物製藥類企業,更是如此。

結語

自港交所實施新政以來,醫療企業IPO“行動”就備受矚目。加上科創板一開,上市爭奪戰早已打響。

2018年,已有包括歌禮制藥、百濟神州、信達生物、華領醫藥、君實生物等多家掛牌上市。2019年,基石藥業、康希諾生物、邁博藥業、翰森製藥、復宏漢霖、亞盛醫藥6家公司率先拿到港交所 “船票”,東曜藥業、和黃中國醫藥、天士力生物、康蒂尼藥業、中國抗體制藥以及康寧傑瑞等仍在排隊。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資訊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資訊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