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二次冲刺IPO,百威亚太(1876.HK)为何对香港市场恋恋不舍?
格隆汇 09-16 18:05

作者 | 707的牛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

百威亚太第一次IPO是在7月初,两个月之后继续冲刺IPO。当时百威取消上市计划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发售的机构订单不足,但是又不愿意下调募资额。结果多数机构没有买账,最终导致上市流产。

1

第二次IPO有哪些不一样?

那么这次上市结果会不一样吗?9月12日根据港交所披露的信息,百威亚太已经重新提交资料,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是保荐代表人。有著名投行背书,相信难度也会小很多。

这段时间内,百威亚太已经不是之前那个“百威”,为什么呢?因为百威亚太已经发生过重大资产变更。根据母公司百威英博的公告信息:出售澳大利亚业务给日本朝日集团控股,交易价格是160亿澳元,折合港币881.8亿港元。这个金额比之前百威亚太计划上市时募集的资金上限764.5亿元还要多。

百威英博的控股方是一群擅长精打细算的巴西佬,对于这笔交易百威是没有吃亏的。百威英博在澳洲有7家酿酒厂,其中一次性打包出售的还包括公司在该地区的品牌所有权和使用权。至于百威亚太地区的业务这么多,为什么会偏偏选中澳大利亚这块市场出售,这就离不开巴西人的精明了。

根据百威亚太的招股说明书显示,按消费量和增速计算,亚太地区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啤酒消费市场,也是啤酒消费量增速最快的区域之一,2018年到2023年预计亚太地区将会贡献全球啤酒消费量增幅的47%。

亚太地区是全球最有潜力的啤酒市场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这片市场里的增长空间是完全不一样的。从公司产能分布来看,中国,澳洲,韩国,印度和越南是主要市场。其中亚太地区东部主要是澳洲,日本韩国,是高度成熟的啤酒市场;而西部地区包括中国,印度,越南等国家是增速较快的市场。

百威出售澳洲地区的业务不仅因为市场高度成熟,增长空间不大,而且澳洲地区的竞争格局明朗,也有来自对手的压力。2018年,澳洲市场啤酒行业的CR5占比是91.9%,百威英博占比48.8%,Lion Nathan 品牌以36.4%的市占率排名第二。市场高度成熟的背景下,消费量始终上不去,加上当地啤酒品牌的实力不弱,百威挑中这块资产出售也在意料之中。

经过一番折腾之后,对于百威亚太估值逻辑已经悄然发生改变。澳洲地区处于成熟市场,业绩增速慢,会拉低百威亚太整体的业绩表现。剥离这部分业务之后,公司的财务数据会更加靓丽,之前不愿意给出高估值的投资人也会改变看法。

同时经过游行示威的事件冲击之后,香港金融业也不是很乐观,券商投行的日子也不好过。香港的新股市场萎靡不振,8月份只有1起IPO,对于百威亚太这么大体量的肥肉,大投行自然不会放过。经过‘精心打扮之后的百威亚太,成功实现一石二鸟的套路,通过卖资产既缓解了母公司短期的债务压力,又改变了市场对于公司估值的看法。所以这次上市比上次阻力更小,已经十拿九稳。

2

坚持上市的目的是什么?

百威英博在2015年并购全球第二大啤酒商南非米勒之后,从此也就奠定在啤酒市场全球霸主的地位。同时并购背后带来的代价也是非常惨重的,百威英博也是负债累累。

截止2018年12月31日,百威英博的杠杆比率从2015年的320%又增长到360%,净债务高达1028.4亿美元,为此2018年的利息支出也高达629.2亿元人民币。

在巨额的财务杠杆下,2018年百威英博的净利润才299.8亿元,利息支出是净利润的2倍有余,可以想象,高负债吞噬了公司大块的利润,而且影响了业绩增速。

一次不成,坚持第二次成功上市,这就是百威亚太上市的目的——替老子还债。百威在卖掉部分资产之后还是谋求机会继续上市,而且百威亚太在第一次递交招股书的时候,就已经说明募集资金的用途就是为了还债,可见母公司是多么缺钱啊。

“圈钱”只是目的之一,坚持上市的目的不排除百威为了价值最大化的圈钱。香港市场已经有两家啤酒公司巨头华润和青啤,而且这两家公司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享受着市场给与的高估值和高溢价,前者作为全国型企业享受着90X的高估值,后者是区域型公司也有35X PE。面对诱人的市场红利,难保百威不看着眼红。

时隔两个多月,百威亚太瘦身之后,宁愿剔除低增速地区带来的业绩干扰,来提升估值,抬高身价,这就是百威打的如意算盘。

3

啤酒公司哪家强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虽然百威亚太上市是为了融资还债,但用“圈钱”来形容似乎又有点“小肚鸡肠”,毕竟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优化的产品结构,稳定的盈利能力都是可以得到投资界认可的。

啤酒这个新物种作为国外的舶来品,对比国外的啤酒行业历史也是很有参考价值的。研究国外啤酒行业的历史就会发现,啤酒公司的成长史就是一部持续不断的吞并史。具体来看:在2008年行业龙头百威的母公司AB公司被比利时英特布鲁收购,行业的老二,老三米勒和康胜合并了在美国的业务,成立了米勒康胜公司。自此以后,啤酒行业集中度更加收缩并且稳定,形成了双寡头垄断的局面,行业CR2接近80%。

而国内啤酒行业的现状是,华润已经通过并购扩张的外延式战略成长为全国性品牌企业;青啤因为占据山东,华北,华东地区的市场份额成为了区域性公司;燕京啤酒的生存处境却更加艰难,只有北京和内蒙古两大主要市场。所以对比来看,国内品牌未来将是华润,青啤,燕京三大啤酒企业之间的角逐,同时中国啤酒行业集中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直到存在寡头或者双寡头的垄断局面出现,这也是未来的啤酒市场竞争格局之一。

行业集中度提升是一方面,随着啤酒行业的销量放缓,产品结构向高端化转型是未来行业的更大看点。从百威啤酒在中国市场的产品结构来看,它走的是高端化的路线。百威旗下的品牌在高端以及超高端产品中以46.6%的绝对市场份额排在第一位。接着排在后面的就是青啤,华润,重庆啤酒(嘉士伯集团控股)。

上一次百威亚太IPO时,按照申购价的估值区间大概在38X—45X之间,大投行觉得估值高于预期而没有买单,而估值接近90倍的华润啤酒却受到市场的追捧,市场是不是存在泡沫呢?如果说百威亚太第一次IPO时高估,那么现在的华润啤酒绝对高估。

啤酒行业受季节性的影响较大,上半年的净利润几乎就是全年的,四季度完全亏损。这些行业特点可以从华润啤酒,和青啤的财报可以看出。

华润啤酒今年上半年的业绩增速很快,净利润同比增长24%,达到18.7亿元的净利润和青啤相差不大,但是估值却有天壤之别,况且今年6月份华润还收购了喜力啤酒在中国地区的业务,还带来了并表方面营收的增长。

百威亚太上市后,3家公司还是有可比性的。华润啤酒作为全国性企业,在产能布局和渠道方面比青啤更有优势,但是在产品结构方面,青啤高端产品的市占率比华润更好,所以体现在净利润上,青啤用产品的高利润弥补了不足。

而百威亚太具有两者的优势,却没有两者的不足。百威在印度、韩国、越南、中国都有产能布局,市场份额跨区域,跨国家这是公司在品牌,渠道方面的优势;同时在中国高端啤酒市场以46.6%的市占率位列第一,又完全超越青啤。所以从品牌渠道,产品结构方面进行考量,百威亚太都可以完胜华润和青啤。

最后谈谈估值,在净利润相当的前提下,青啤33X的估值比华润89X估值更具投资价值,如果百威亚太第二次IPO成功上市,新股估值又和青啤不相上下,那么就首选百威。所以经过综合考量之后,港股的3个啤酒标的,第一选择百威亚太,其次就是青啤,不得已才会选择华润。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It does not constitute an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