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补习班老师年赚8500万,这是你想不到的香港
格隆汇 08-31 10:44

来源: 正解局

疯狂补习班,只不过是香港今天困境的折射而已。

当补习班老师,能挣多少钱?

香港给出的答案是,每年8500万。

让人惊叹的补习老师收入背后,藏着香港社会变迁的密码。

01

牛津毕业生当补习老师

在许多人心中,老师就算不清贫,也绝不算是有“钱”途的职业。

但这些,在香港都不成立。

2015年时,有补习机构邀请时年仅28岁有“补习天王”之称的林溢欣加盟。有人测算,以林溢欣的生源量,这份合同每年能为他带来8500万港元(约合7700多万人民币)的收入。

年收入8500万港元是什么概念?2018年,港府首脑年薪也不过500万,全港所有雇员工资中位数是每月17500港元。

也就是说一个香港普通人,要工作差不多350年,才能顶得上林溢欣一年在补习班的收入。

▲ 在香港街头,无意间就会看到巨型的补习班广告牌

更可怕的是,林溢欣拒绝了这个合同,他在社交媒体回应,“我有能力养活我和我的家人。”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这个回应颇有风骨。但其实是,林溢欣并不缺钱,他也补充到“多5000万、8000万,于我无别”。

事实上,香港做出名气的补习老师大都不缺钱,在大街小巷都能看到补习老师的广告,衣着光鲜。讲出名气来的老师基本一课难求,电话约到3年后。

甚至有牛津大学毕业的法学毕业生,放弃做律师,而转行当补习老师,只因为,补习老师赚钱更快、更多。

香港有个笑话:

有一天,班上成绩最好的两位小朋友谈起了长大后的志向。

小朋友甲:我长大的愿望是做校长,可以教好多好多的学生。

小朋友乙:傻的吗?我要做补习天皇!可以赚好多好多的钱!

02

 一年花出的补习费超过20亿 

为什么香港的补习老师这么赚钱?因为,香港补习文化很夸张。

在香港,各式各样的补习机构加起来有近千家,课余时间,学生们背着书包在大街小巷里的补习班穿梭。1996年,香港有补习经历的学生还只有34.1%,十几年后这个数字变成了72.5%。

有调查显示,今年暑假,就有差不多40%的家长为子女报了暑期兴趣班及补习班,超过10%报了超过6个补习班。

哪怕刚来香港,也很难不被这种全民补习的氛围感染。为让儿子尽快适应香港的学习节奏,一名从大陆移居香港的妈妈就曾诉苦,跑遍铜锣湾的补习机构,才敲定了一家相对便宜的英语补习机构,每课时收费600港元。

由于补习老师需求太多太密,甚至还诞生出一些类似于“大众点评”的补习指南网站。

补习老师的高薪水,当然来自学生家长的口袋。

据估计,香港学生一年交的补习费就超过20亿港元,要知道,全港未成年人也就120万左右。

事实上,许多香港家庭月均单科补习开销就在2000港元上下。

▲ 某补习网站展示的家长需求

03

想潇洒就不要生

其实,疯狂补习班,只不过是香港普通人困顿生活的一个侧面。

TVB一部纪录片,在开头就说:

在香港你想要活得潇洒,要么不要买房子,要么不要生孩子。

买房子你会被钱绑架,生孩子你则会被社会绑架。

香港楼市,我们已经谈了太多,今天就不说了。

今天主要说教育。

虽说香港有好几所全球顶尖高校,香港考生考港大比内陆考生考清华要容易的多。但香港社会公认的8所公立高校,每年招生人数固定为1.2万人,外加部分公开大学,一年全港招录的本科生也就1.6万人左右。香港每年参与相当于内地“高考考试”的人数约为6万,也就是说,录取率也就百分之二三十。

而据教育主管部门数据,2018年内地本科录取率为43.3%。

这可能出乎许多人意料,香港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实际上比内地要低。

这样就陷入一个漩涡。

能不能上名牌大学,大概率取决于上的是不是名牌高中,而要上名牌高中,得有名牌初中打底,一层一层往下推,想要孩子考上好大学,家长们得从幼儿园时期就开始发力。甚至更早一点,由于一些名牌幼儿园只招1月份出生的孩子,父母们连怀孕都得精打细算。

而香港公立中小学学校呢?

双语、游学、实践,连放假都和西方看齐。高中阶段,在下午4点,就放学了,这直接导致——想要考出好成绩,就要上补习班。不去补习班,怎么能在大学激烈入学竞争中胜出?况且,你不补习,别的人都在补习。

“补习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一名香港老师分析。

这是一场“军备竞赛”。别无退路。

一放假就进入补习生活才是常态。

补习班压力之大,甚至有补习班老师透露,学生想杀掉自己的父母。

04

香港变了,补习班也变了

其实,香港的补习文化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当时,整体教育普及率远不如今天,公立大学比今天还少,大多数香港人根本没有上大学的机会。

那时正是香港经济腾飞的时期。得益于转口贸易、制造业兴盛,据1982年的统计数字,当时小小的香港有10项产品的出口额居世界首位。

正是这样蓬勃的经济,为勤奋的香港人提供了无限可能。

即便没有上大学,但只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一样能找份不错的工作,因为到处都需要人。没上过大学的人如何掌握专业技术?针对成人教育的夜校应运而生。比如,星爷在1982年高中毕业后,就曾进入TVB演员培训班的夜校学习表演。

有香港人就回忆:

1960年代末期到1980年代,香港经济发展很快,所以,一些不是大学毕业的人也可以有机会变成私人企业中非常重要的主管人员。

等到内地开放,大量香港普通员工随搬迁的工厂进入内地,一些香港的管工、技术工人到内地就成为了管理人员。

▲ 香港1982年尖沙咀街头

发展到后来,面向学生的补习班反而越来越多。

因为,香港变了。

1997年香港回归时,经济规模超过1.2万亿人民币,超不多是北上广深等9个内地前沿城市GDP之和。

今天呢?上海、北京、深圳都已将香港甩在身后,广州也在香港身后紧追不舍。2019年第一季度,香港的GDP增长率仅为0.5%。

而深圳增长率为7.6%,上海增长率为5.7%,北京增长率为6.4%,广州增长率为7.5%。

由于最近局势,香港今年整体经济增长可能只有0.3%。

在大盘子增长越来越慢的情况下,能提供的机会当然有限。

再细看产业,才能发现真正的问题。

早在2009年,香港就提出要巩固四大支柱行业(金融、旅游、贸易及物流、专业服务),并致力发展六大优势产业(文创、医疗、教育、创科、检测及认证、环保),实现经济转型。

但时至今日,四大支柱产业仍然在GDP中占据优势地位(56%),10年里,六大优势产业则从7.5%微升到8.9%。

金融等服务业固然是金领行业,但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

但更可怕的是背后的房地产。

香港房地产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比也在40%左右。而且,香港公共收入严重依赖于土地交易和房地产相关税收(2016年为32%)。

香港已经连续第9年位居房价最难负担城市首位。一个中等收入家庭不吃不喝要20.9年才能买起一套普通住房。

▲ 一名港大毕业生只能蜗居在L形、长约2米的劏房里

05

存量搏杀

年轻人,整天愁着赚钱买楼,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也受到压抑。

几乎难以想象,互联网这样一个大蛋糕,香港都没分到几杯羹。

腾讯在2000年最危难的时候,李嘉诚的二公子李泽楷投了110万美元,拿到20%的腾讯股权。可偏偏一年后,他又以1260万美元把这些股权“贱卖”给了南非MIH公司。如果不卖的话,将是一笔高达600亿美元左右的财富。

这几乎是香港科技创新的一个隐喻。在一个专业的投资机构网站查询发现,投资机构北京有3599家、广东3590家、上海3273家,香港只有343家。

连香港本土科技公司也评价:

香港VC投资天使轮的很少,似乎本地人都不相信香港公司能做好。

▲ 部分香港投资公司

疯狂补习班,只不过是香港今天困境的折射而已。

缺乏活力,增量有限,大多数人只能在存量里搏斗。

毕竟,教育还是实现向上流动的最佳途径,文凭还是一块敲门砖。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It does not constitute an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