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CRO龍頭帶崩醫藥板塊,9成個股暴跌!仿製藥的好日子到頭了?
格隆匯 07-06 15:32

近期,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CDE)發佈一則“關於公開徵求《以臨牀價值為導向的抗腫瘤藥物臨牀研發指導原則》意見的通知”。

在藥物進行臨牀對照試驗時,應儘量為受試者提供臨牀實踐中最佳治療方式/藥物,而不應為提高臨牀試驗成功率和試驗效率,選擇安全有效性不確定,或已被更優的藥物所替代的治療手段。
新藥研發應以為患者提供更優的治療選擇為最高目標,當選擇非最優的治療作為對照時,即使臨牀試驗達到預設研究目標,也無法説明試驗藥物可滿足臨牀中患者的實際需要,或無法證明該藥物對患者的價值。

受消息面的影響,7月6日開盤,港A市場CRO概念股全線下跌。截至發稿,A股泰格醫藥大跌近11%,美迪西跌超10%,而10日內跌近30%;泰格醫藥跌超7%,藥明康德跌超4%;港股泰格醫藥大跌8.6%,藥明生物、方達控股大跌超7%,康龍化成跌近6%,藥明康德跌近5%。

這個趨勢也從CRO板塊蔓延到了整個醫藥板塊,港A市場醫藥板塊迎來黑天鵝,正海生物、通策醫療、拱東醫療跌停,艾博醫療暴跌16%,心脈醫療、慧康醫療、昊海生科、跌超10%。偉思醫療觸及跌停,大熱的“眼科茅”愛爾眼科暴跌超7%,醫美巨頭愛美客重挫近7%。

如此看來,這波由CRO概念股帶起閃崩,極大的影響了整個醫藥行業,瘋漲的醫藥行業泡沫要被戳破了嗎?

1

中國醫藥的至暗時刻

十七年前,中國醫藥產業迎來了“瘋狂”的一幕,僅2004年一年內,國家藥監局受理了包含仿製藥的10009種“新藥”的申請,而太平洋彼岸的美國僅受理了148種。

而這種瘋狂伴隨的是,醫藥審批成為了“明碼標價的商品”,藥品臨牀試驗數據多數造假,大量劣質甚至無效藥進入市場,再經過經銷商層層加價、醫院吃滿回扣後,流入百姓的手中。

此次爆發之後,2005年開始中國醫藥行業自此進入了幾近停滯的十年寒冬,2013年藥品審評中心批准上市的藥品,僅有416個。醫藥審批也從04年的“大躍進”驟然轉入“停滯不前”的境地。

截至2015年,一共積壓了2.1萬件藥品審批,其中仿製藥佔80%。有藥品研發機構的負責人稱,“以目前的審批速度,中國患者要吃上已經研發好的藥,光拿批文號就要等16年。”

時任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吳湞稱,“很多企業在資料還不完整的情況下就申報,甚至還有作假的情況,對這樣的藥品,監管不敢批。”

而在這個時刻,出現了一個打破“沒有創新藥、看不到未來”的醫藥行業的標誌性事件,後來也被稱為是醫藥行業“七二二慘案”。

2015年7月22日,國家食藥監局發佈《關於開展藥物臨牀試驗數據自查核查工作的公吿》,要求申請上市的1622個藥品註冊申請的企業自查,數據不真實的要主動撤回,821家藥企面臨割肉抉擇。如果發現數據造假,不僅要立案調查,並且三年內再度申請的藥品不予受理。

這一次,藥品造假者自己種下的苦果也只能硬生生的往肚子裏咽了,同濟醫院、協和醫院等大三甲醫院也沒有幸免,最終1622個藥品註冊申請中,撤回了85.5%。

在此事件之後,同年8月,國務院印發《關於改革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的意見》,被稱為是中國創新藥史上最重要的“44號文”,重新定義了新藥和仿製藥,提高了把審評門檻。

此前,不論在境外是否上市,只要未在中國境內上市的都叫做新藥,修改後,標準和美國FDA一致:此前境內外都未上市的藥,才能稱為新藥。

而仿製藥的判定也從仿製有國家標準的藥,直接提高為“原研藥”。大部分混入“新藥”的藥品,瞬間失去了專利期的保護傘,墮入了仿製藥行業。而和國外接軌的“新藥”在審批上將一路綠燈。

多少年後再度回望,“722慘案”也許可以成為製藥史上一座具有意義的里程碑,會有很多人都會感謝這次的核查。

但新的問題也在悄然生長。

2

“Me-too”時代已經終結

近年來,在貪婪血腥資本的助推下,創新藥行業亂象叢生,很多“創新”藥企不去發現更加優秀的藥物分子,而是扛上“創新藥”的大旗,對已經上市的創新藥尋求小修小改,再套上一個個絢麗的故事。

其中腫瘤相關藥物的問題尤為嚴重,根據國家6月21日發佈的年度藥品審評報吿顯示,2020年CDE批准了650項抗腫瘤藥物臨牀試驗申請項目,其中化學藥355項,生物藥294項。而這些IND申請,大部分的項目要麼是講故事,要麼是直接銷聲匿跡。

(2020年1類創新化學藥IND申請情況)

而《指導原則》的發佈,被視作是對目前嚴重研發“內卷”腫瘤藥物的一記重拳,目前有很多Biotech(生物科技)靠着有套利需求的資本催化,與CRO(醫藥研發外包)企業合作購買研發管線,最後抱團上市套利。

而生物科技研究團隊、資本與CRO企業互相畫餅,侵佔了本已有限的臨牀資源,浪費大量資金以催生出批量的“Me-too”創新藥研發項目,創造出一個個資本神話和“新藥”傳奇。而一大批CXO(醫藥外包服務)企業湧現,行業也空前繁榮,市場中也出現藥明康德、泰格醫藥、康龍化成和凱萊英等一批CXO(CRO、CDMO)大牛股,形成所謂的“黃金賽道”。

這些“Me-too”藥物,避開“專利”藥物的產權保護的新藥研究,以現有的藥物為先導物進行研究,進行分子結構改造或修飾。但為了圈錢一味盲目上市的“Me-too”藥物,無疑是攪亂創新藥的研發。

這麼看來,政策的發佈是對進行Me-too類藥物研發的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過去魚目混珠的Me-too時代已經過去離去。而作為它們下游研發外包服務商的CRO行業可能面對訂單數量驟減等情況,迎來結構的分化。

3

看似是尖刀?實則是雙刃劍

受消息面上的影響,昨日市場上就已有所反映,截至5日收盤,CXO、CRO相關股票大跌,泰格醫藥A股收跌超5%,H股收跌超3%;藥明康德和康龍化成在上一個交易日雙雙暴跌之後,昨日依然以下跌收報;臨牀龍頭股美迪西收跌6.07%,上週五大跌超13%,最大跌幅一度超過14%。

雖然市場反應劇烈,但是業內普遍認為,政策雖然打壓了Me-too藥品,但對創新藥企業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有了這個指導原則,創新藥的春天真的到來了。

業內人士表示,《指導原則》把藥企人一直在想的、一直以為難以實現的很多方面,都表達了出來,而此次的原則也是延續了2015年以來,CDE一貫的政策改革趨勢。

而政策的發佈究其根本,並不是為了打壓有創新藥研製能力的醫藥龍頭企業,而是解決當下市場亂象叢生的現狀,讓一些魚目混珠的劣質藥企知難而退,“馬太效應”或將會進一步顯現。

對於中國的醫藥行業來説,研製創新藥還要不要?一定是要的!而且未來還會出現越來越多優質的Me-better和Me-new的創新藥物。

那這麼來看,對這些藥物有效性的判斷就必須經過臨牀試驗後才能得出結論,而藥物一旦進入了臨牀試驗階段,研發外包的訂單就已經在CRO企業的手中了。

從中國臨牀試驗CRO市場規模來看,從2016年的17億美元上升至2020年44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為26.8%,預計2021年將進一步擴大至56億美元,將呈快速增長趨勢。

對於真正有能力的生物醫藥和研發創新藥的企業來説,有優秀龍頭CRO的加持,從臨牀(患者)需求的角度找準產品定位,拿着更加優秀的動物實驗數據向監管層申請的臨牀試驗的時候,有什麼理由埋沒優質的創新藥呢?

4

總結

從整個醫藥生物板塊來看,6月21日至7月4日內板塊漲幅為2.76%,而年初至今,醫藥生物板塊漲幅為10.71%,其中細分行業的醫療服務、中藥和醫療器械分別大漲30.14%、25.85%和14.61%,可以説是絕對的大牛賽道。

因此在此次消息面的刺激下,前期漲幅太大、獲利盤較多的CXO(CRO)產業在此時出現了整體的回撤,也是估值過高的合理回落。

從中長期來看,目前CRO行業保有較大的增量市場,投資者可以選擇估值相對合理、基本面穩固的龍頭企業。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資訊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資訊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