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美的格力跌傻了,還值得堅守嗎?
格隆匯 07-05 22:04

上週五,權重大藍籌集體回撤,給火熱的市場澆了一盤冷水。今日,三大指數上躥下跳,最終小幅反彈。但家電板塊持續萎靡,今日大跌逾2%,令投資者們人心惶惶。

美的集團大跌4%,格力電器和海爾智家均大跌2%,被投資者戲謔為“家電三傻”。剛拉一張表統計了下,美的高點回撤逾35%,格力和海爾回撤逾28%。半年時間,家電三巨頭累計蒸發近5000億市值,其中美的一家蒸發2700億。

2020年初到今年2月,美的和海爾均大漲80%以上,股價於年前創下歷史新高。格力則是去年12月初,再度創下歷史新高。去年市場對家電龍頭極度看好,股價持續上行,怎麼今年就翻身大變臉了?本身就是虛幻的泡沫,還是另有隱情?

1

回購無濟於事

美的格力持續下跌,管理層如熱鍋上的螞蟻,想盡一切辦法維穩股價,其中的殺手鐗便是大手筆回購。

2月23日,美的宣佈重磅回購方案,以不超過140元每股的價格回購不超過10000萬股且不低於5000萬股。彼時的美的,股價僅為90元,離回購價格上限足足有50元之巨,潛在升幅高達50%+。

但市場幾番掙扎後,股價再度下行。5月10日,美的再度官宣,擬不超過100元/股的價格回購不超過50億元,直接用於註銷。而這時的美的股價為75元,離100元還有33%+的潛在升幅。

5月22日,何享健宣佈半年之內,增持美的股份,資金不低於8億元。

2次回購,1次增持,總計涉資將近150億,回購價格也要遠遠高於現價,另外掌託人帶頭增持,維穩股價的意圖較為明顯。但不幸的是,回購根本止不住股價的持續暴跌。

無獨有偶,格力同樣如此。5月26日,格力宣佈不低於75億,不超過150億元的回購,每股價格不超過70元。而在去年10月,格力宣佈不超過60億元的回購,用於股權激勵。而在今年6月28日,格力突然改口,將回購的股份將直接註銷。但股價一蹶不振。

大首筆回購,一部分用於直接註銷,一部分是用於股權激勵。其中,美的格力股權激勵計劃透露出了未來業績的疲軟。

6月21日,格力宣佈將第一期回購用於第一期員工持股計劃,資金規模不超過30億元。但給出的業績考核要求分別為:2021年淨利潤較2020年增長不低於10%,2022年淨利潤較2020年增長不低於20%。

按照這個增速,格力2022年淨利潤為266億元,基本與2018年持平。這意味着4年,格力業績0增長,公司管理層和員工便可以拿到大額激勵。這自然令投資者失望,公司宣佈員工持股計劃次日,格力股價大跌近5%。

美的方面,2021年的激勵計劃要求2021年和2022年、2023-2024年歸母淨利潤不低於前兩年平均水平的110%。可見,近幾年股權激勵的業績要求都不是很高,基本上只是維持平均水平或者是小幅增長。

大額回購並沒有阻止股價大跌,反而給市場傳遞了一大信號:未來幾年,不要奢望業績高增長了。市場也開始預期家電巨頭們業績要下台階,那麼此前的高估值自然會均線迴歸。

2

泡沫破了

去年,家電巨頭們均受到疫情不同程度的衝擊,但股價卻一個勁持續猛漲,令投資者喜出望外。

當然,去年那一波,主要的邏輯是市場瘋狂抱團龍頭,情緒亢奮,阿貓阿狗動輒翻倍,多則幾倍,家電三巨頭也創下歷史新高就不奇怪了。但這明顯脱離基本面,漲上去的是泡沫,一戳就破。這個被戳的時間點就是農曆牛年開市第一天,即2月18日。美的和海爾就是從這一天開始大幅回撤的。

估值方面,美的PE一度高達30倍,海爾則高達45倍,格力去到25倍,遠超過去5-10年的估值上線區間。估值高,無非是市場期待業績能夠保持較高增速增長,且能夠有持續性。但很明顯,這樣的邏輯基礎並不可靠,今年證偽了。

今年一季度,美的營收830億元,同比增42%,歸母淨利潤為64.7億元,同比增34.5%。看似增速很高,但其實並不好,因為去年一季度基數太低的因素導致的。要知道,2019年Q1,美的歸母淨利潤為61.3億,相當於2年時間累增5.5%,平均增速僅為2.7%。

如果把時間維度拉長一點,就更能看出趨勢了。2017-2020年,美的營收同比增速分別為51.35%、8.23%、6.71%、2.27%,歸母淨利潤分別為17.7%、17%、19.7%、12.44%。看到沒,美的整體業績增速是往下走的,那麼正常情況下,估值應該往下走,但去年令投資者意外的是,由於市場瘋狂抱團,美的估值大幅暴漲。

市場預期交易的是未來。除了擠泡沫以外,今年持續瘋狂大漲的大宗商品,對於家電巨頭的利潤擠壓不小,因為原材料的猛漲只有小部分才能轉嫁給消費者。這自然會影響今年的業績表現,股價也會提前反應這種悲觀預期。

3

未來邏輯

2018年,格力年報亮眼,營收增速33%,利潤增速17%。而在2019年,格力大幅變臉,營收增速0.24%,利潤負增長5.8%。2020年那就更慘了。

美的則從2018年開始,營收增速大幅下滑,從過去雙位數的高增長丟到個位數增長,利潤增速也明顯在下台階。

海爾智家也是從2018年開始,營收增速下了大台階。2018-2020年,營收增速分別為12.17%、9.05%、4.46%。而在2016和2017年,營收增速均高達32%以上。

三巨頭基本從2018年及以後,增速就走下坡路了,宏觀層面很顯然是受到了房地產週期的影響與衝擊。

2016年,中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增速高達22.5%,房地產景氣度非常高。在此高基數的背景下,2017年仍然取得7.7%的同比增速。但2018年增速大幅下滑至1.3%,2019年則變為-0.1%。

可見,2017年、2018年是這一輪房地產高景氣度的高點,此後便走下坡路了。那麼,這輪只是週期性變化嗎?未來還會重現房地產的高景氣度嗎?

其實,不太可能了。

去年8月,央行給房企劃出了“三道紅線”。同年12月底,又給銀行設置了房地產貸款規模以及比例的紅線。這是重磅級真正落實“房住不炒”的長效頂層機制。房地產野蠻生長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了,未來是競爭激烈的存量時代。未來,房地產的開發投資增速拾級而下,不太可能再週期性景氣了。

家電是房地產的下游,跟房地產行業綁定很深。現在,家電行業也已經進入明顯了存量競爭時代。

當前,中國自主家電品牌已經佔據國內市場90%以上份額,而且家電普及程度已很高。在一二級市場,冰箱、洗衣機、彩電、空調用户人均擁有率已經超過100%;在三四級市場,除了廚電之外,這四大類家電的普及率也超過70%。

2020年,家電行業市場總體呈現下滑趨勢。據統計,2020年家電行業國內市場零售規模為7297億元,同比下降9.2%;家電行業出口規模為4582億元(不含彩電),同比增長為24.2%。

未來家電巨頭想要增長,必須向海外市場要份額。這是一個增長點,但競爭也非常激烈。另外,還有一條路就是拋開家電老本行,拓展其他新興行業賽道。

格力早就做了嘗試,做手機、做新能源汽車、做芯片等等,最後以失敗吿終。美的則是把目光瞄準了工業機器人賽道。

2020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出貨量為171490台,同比大增15%。今年前4月,出貨30178台,同比更是大增43%。可見工業機器人還是不錯的。

但美的並沒有把握好機遇。2017年,美的花近300億巨資收購庫卡公司,正式進入機器人領域。但天有不測風雲。

2018-2020年,庫卡公司營收分別為256.8億、252億、216億,同比增速分別為-5%、-1.9%、-14.3%,歸母淨利潤分別為1億、0.76億、-8.3億,也是大幅變臉下滑。而在2017年收購之前,庫卡基本實現兩位數的高速增長,而收購後大幅變臉,連連負增長。到2020年,還鉅虧8.3億,拖累家電主業。

截止2021年一季度末,美的總商譽284億元,在所有A股公司中排名第一。2020年末,公司商譽為296億元,其中庫卡新成了228億商譽,佔比高達77%。

庫卡業績大幅變臉,但美的一分錢不減值,財務處理上也非常激進。但為後面可能埋下了大雷。2017年,庫卡被美的收購的時候,股價一度高達256歐元,而現在僅為54.6歐元,累計跌幅高達78.6%。

4年過去了,庫卡業績越來越爛,基本可以斷定美的這筆投資是很失敗的,基本上在山頂上接了盤。

總而言之,美的格力跨行業的增長點都沒有跑出來。

4

尾聲

未來,家電三巨頭們的業績增速會承壓,估值自然會往下走。當前,美的估值為16.64倍,位於5年來估值中線區間。看起來不高,但未來業績承壓,這個估值並不便宜。2016-2017年,房地產處於高景氣週期,美的的估值也就當前的這個水平。如果接下來美的業績承壓明顯的話,估值還有一定的下跌空間。

站在當前的視角來審視,家電巨頭們其實缺乏了想象空間,未來業績會保持較低增速,估值也會明顯承壓。簡單來説,未來美的格力的回報率相較於此前會明顯下降,投資者要有心理準備。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資訊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資訊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